天天看點

無邊的焦慮,會發生什麼?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有些輕微的強迫行為,比如總懷疑自己沒鎖門,比如書籍或其他物品隻能按某一順序擺放,比如某些話必須反複重複,等等,多數時候,這些輕微的症狀并不影響生活,甚至偶爾還可以拿出來挪揄一下自己。

但當成為“症”的時候,就變成了噩夢,不僅是自己的噩夢,也是身邊人的噩夢。

按DSM-5的标準,要稱為“症”,要具備以下特點:

1. 有強迫性行為或思維;

2. 強迫行為或思維耗時(比如一小時以上),或這些症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緻重要社會功能受損;

3. 此強迫症狀不能歸因于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身體疾病;

4. 該障礙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有因為強迫症休學的少年。

他每天都要清點自己的書是否“正确擺放”,每天都在在固定時間讀固定時長的書,可是他一個字也讀不下去。但他“必須”坐在那裡,然後他會躲進衛生間或是沒人的角落哭,邊哭邊用小刀劃自己的手,“隻有那一刹那,我才覺得會好受一點”。

“我不知道我怎麼就成了這個樣子”,邊說着這樣痛苦的事,他邊淡淡笑着用手順一順頭發,如同學校中聽話,又頗有些自信的良好少年。

“我在人前沒法表達痛苦,我隻能有這一個表情。”

(案例有調整,非當事人本人)

許多強迫症患者,就這樣困難地,或者幹脆沒法再融入社會生活。

強迫症歸于焦慮障礙,的确,通常,它的背後就是無邊的焦慮。

得強迫症的人,通常都比較敏感,謹小慎微,對不确定性耐受力較弱。一旦碰到某些激發事件,對别人隻是一件小事,但對他們卻有可能有産生災難性的中間信念,而要避免這些“災難”,就必須反複用某些行為對當下的焦慮進行緩解。

于是,本來是為了防止焦慮産生的行為,卻被不斷加強,而成為新的焦慮來源。而最初那個“危險”也被埋葬了起來。

對強迫症,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來訪如何給這樣的行為“賦義”, 他們是如何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以及這樣的行為是如何給他們帶來安全的。隻有如何來訪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參與進治療,并耐受治療過程中可以激發的強烈的情緒反應。

在臨床,最好是藥物配合心理咨詢。而認知行為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選擇。治療最重要的方式是暴露+反應預防,暴露于想象中的那個危險之下,耐受那個焦慮,一點點發現它和自己的信念不同,進而改變。

這個過程中,引發的焦慮可能是相當強烈的,可以幫助來訪分級,一下子到最進階的暴露是不可行的,要漸進着一點點來,對來訪可能出現的反應要有預防。

對這樣的來訪來說,他的症狀的起因可能有一部分來自遺傳,一部分來自從小的教養方式,還有一部分來自于先天性格因素,是以讓他們不焦慮可能性不高,治療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來訪看到它,知道發生時如何處理,也就是提高應對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