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西藏諺語
特别的“亞克”博物館
牦牛,藏語稱為“亞克”,追溯其曆史已超過四萬年,人類馴養牦牛的曆史也足有數千年。
其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的牦牛約占世界牦牛總量的92%以上,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新疆、雲南等地。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最高海拔的哺乳動物,也是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最重要的朋友。
在遠離拉薩老城區的拉薩河南岸,就有一座專屬于牦牛的特别博物館——西藏牦牛博物館。
這是大陸唯一一座以牦牛為主題的博物館,于2014年建成開館,館内藏品數千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藏品有一半都是當地百姓捐贈的,堪稱國内之最。
鎮館之寶竟是牛糞
牦牛博物館主要分為自然科學、曆史人文、精神藝術三個主要展廳,走進牦牛博物館一層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班禅大師用漢、藏、英三種文字題寫的“西藏牦牛博物館”。
一層的天花闆上是一面巨幅壁畫,畫中所繪藏族人與牦牛同享一張臉,寓意牦牛與藏族群眾密不可分的關系。
千百年來,牦牛的确與藏族群眾相伴相生,影響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
例如,牦牛是高原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牦牛肉是藏族人民的營養來源;牦牛奶是制作酥油的主要材料;牦牛毛是上好的紡織原料;牦牛皮是上好的皮革原料;牦牛角和牦牛骨,有的被制成擠奶容器,有的被制成骨針工具,還有的被雕刻成宗教法器。
還有就是牦牛糞,你肯定無法想象,牦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牛糞。在博物館裡有一堵專門請牧民壘砌的牛糞牆,這大概是全國所有鎮館之寶中價值最低廉的,但作為藏區最重要的燃料,世世代代溫暖了當地百姓,意義也是最厚重的。
此外,你還可以在博物館裡欣賞到有關牦牛的雕刻、畫作、詩歌等各類審美文化,以及有關牦牛的宗教和哲學文化。
一半藏品是百姓捐贈
大陸有衆多獨具特色的專題博物館,牦牛博物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藏牦牛博物館是北京市支援拉薩的重要項目,其創始人和首任館長吳雨初先生也是當年的北京援藏幹部,在西藏工作生活了20餘年,将畢生奉獻給了雪域高原。
據說當年在西藏工作時,吳雨初曾被暴雪困了5天4夜,當時的救援車和馬隊都陷入雪中,最後換成了牦牛才抵達。
“是牦牛救了我們的命。”吳雨初先生說,這就是他建立牦牛博物館的起因。
由于在藏語中并沒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一詞,便将牦牛博物館翻譯為“亞頗章”,即“牦牛宮殿”的意思,結果藏民們全都踴躍的捐獻出自家有關牦牛的各類“奇珍異寶”。
西藏牦牛博物館現有的藏品中,大約有50%是當地人民無償捐贈的,這在中國的博物館中可能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