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始終保持對“圍獵”的警覺

作者:辛玉寶
始終保持對“圍獵”的警覺
始終保持對“圍獵”的警覺

△ 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甯、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作者簡介 韓宇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告誡全黨: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腐敗和反腐敗較量還在激烈進行,并呈現出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防範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成夥作勢、“圍獵”腐蝕還任重道遠。

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再一次警示全黨:腐蝕和防腐蝕鬥争長期存在,稍有松懈就會前功盡棄;各級上司幹部要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圍獵與甘于被圍獵問題交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反腐敗鬥争形勢的嚴峻性和複雜性。

“圍獵”原本是狩獵中的一種用詞,可以了解為四面合圍而獵,又稱打圍、畋獵。将“圍獵”用來形容上司幹部腐敗問題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用來描述一些上司幹部被利益集團當作腐蝕目标,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對其拉攏,進而最終達到利益交換的目的。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一系列重大違紀違法案件看,上至進階幹部,下至基層幹部,一旦“繳械投降”,便會成為利益集團擷取非法利益的“中間人”,肆意利用手中的公權力搞各種利益輸送,進而最終使公權力異化為少數人或小團體牟利的“私權力”。與此同時,上司幹部深深陷入利益集團早已設定好的“圍獵圈”“安樂窩”,逐漸走向人生的不歸路。

前些年的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中,漢東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育良當初可謂渾身充滿着凜然正氣和為民情懷,但卻沒過多久,不法利益集團就抓住了他貪色的緻命弱點,精心挑選年輕女性進行針對性公關,最終擊中高育良的“死穴”,使其倒在溫柔的陷阱之中。這部電視劇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情節,許多源自現實生活。

“高飛之鳥,易死于食;深潭之魚,易死于餌”。圍與守,功與防,都是我們與人性弱點的較量。許多上司幹部隻看到圍獵者手裡香餌可餐,卻沒有看到搞權力尋租背後的磨刀霍霍。面對各種利益誘惑,是丢盔棄甲、繳械投降,讓貪欲戰勝自律?還是不忘初心、正道前行,秉持共産黨人的清廉本色?事實證明:上司幹部最終是否堕為利益集團的“獵物”,關鍵在于其自身:理想信念動搖,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驕奢浮華,終将逸欲忘身。

“打鐵還需自身硬。”上司幹部的價值觀一旦發生扭曲,非常容易被動機不純的人“圍獵”,而且,“圍獵”的成功率極高,幾乎百發百中!唯有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總開關”問題,才不會被“圍獵”,即使遭人“圍獵”,也很難被拉下水。焦裕祿知道兒子“看白戲”,不僅嚴厲批評、補交票款,還帶領縣委一班人制訂了《幹部十不準》;楊善洲小女兒楊惠琴即将分娩,女婿用林場公車接嶽母到寶山照料,楊善洲硬是交了 376 元的油費和過路費;周恩來同志的《十條家規》等,都是嚴把“總開關”的榜樣。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别人就不敢冒犯;“不甘”被圍獵,圍獵者自然“不敢”圍獵,也難以圍獵成功。

始終保持對“圍獵”“腐蝕”的警覺,除了要求廣大上司幹部堅守底線,把“軟肋”轉化為“铠甲”外,還要強化監督執紀、建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古人雲:“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 ;善救弊者,必塞其緻病之源。”“受病之處”正是權力,腐敗的“緻病之源”也是權力,“圍獵”的“着力之點”更無一不是權力。被“圍獵”的幹部同“圍獵”者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關系,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許多違紀違法的一把手之是以從“好幹部”淪為“階下囚”,有理想信念動搖、外部“圍獵”的原因,更有日常管理監督不力的原因。抓住強化監督、防範和遏制權力腐蝕這個要害,是確定反腐敗鬥争向縱深推進、取得徹底勝利的關鍵所在。此外,行賄者之是以膽大妄為,一個重要原因是違法成本過低。要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防止隻懲戒受賄者卻讓行賄者逍遙法外,營造和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始終保持對“圍獵”的警覺

圖檔來源:新華社

責編:徐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