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随着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度也日益上升,除了近兩年對全球帶來深刻影響的新冠疫情外,對于常見慢性病、人體亞健康狀态等的監控需求也使人們追求更簡便、貼身的監測裝置。

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前往醫院等健康機構定期進行體檢,但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不平均等因素都在促使傳統醫療方式發生變革,移動性和便攜性成為醫療電子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原先隻能在醫院中固定使用的裝置、功能,将逐漸以更為小型化、低成本的方式實作。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近幾年來,以智能手表、手環為例的智能穿戴裝置正成為健康監測功能的最佳載體,以便攜和直接接觸人體的特性滿足了此類裝置的關鍵需求,并且随着移動通信、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

那麼,智能穿戴裝置是怎樣進行健康監測的?它能實作完善的健康管理功能嗎?想弄清楚這兩個問題,需要介紹一下目前已經成為智能手表、手環主流功能的PPG和ECG。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PPG全稱為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原理上看,它通過向皮膚發射一定波長的光束(一般是綠光),随後通過投射或反射方式由光電接收器接受,将這一過程中檢測到的由于血液循環産生的周期性光強度變化進行處理和顯示,産生脈搏資料。

PPG也可以用于測量血氧數值,原理在于含氧量不同的血液反射率不同,同樣可以通過光電接收器檢測其變化,再通過算法進行處理和估算,得出血氧數值。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我們很容易發現PPG原理使用的資料完全來自人體透射或反射的光信号,并由此能夠推算出脈搏、血氧,甚至是血壓。它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不需要任何侵入或采樣式的檢測方法,也就是作為一個手表不需要紮你一針,非常适合日常穿戴;缺點同樣明顯:數值全靠算法估,并且易受環境幹擾,例如穿戴者本身的運動、體表汗液等其他影響光電檢測的因素。

再來說說ECG,也就是醫療領域常用的心電圖,作為一種相對專業的健康監測方法主要出現在一些高端智能手表中。原理在于采集生物電信号,人體不同部位存在的電位差及其變化在通過算法(沒錯,還是靠算法估)處理後,能夠還原出包括心率在内的多種數值。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在醫院中,測心電圖一般會在胸腹等部位布置多個貼片電極,目的是在距離心髒足夠遠的位置上讀取盡量強的信号,但手表僅僅是一個固定在手腕上的裝置,要如何達成這一條件呢?主流解決方案是測量時讓非佩戴手接觸手表表冠,也就是測量從佩戴手手腕到非佩戴手指尖的電位差。

智能穿戴裝置上ECG原理的測量方法相對PPG更精準一些,但覆寫面相對更小了,心電圖本身能反映出相當多人體健康方面的資料,但目前在智能手表上的應用顯然無法達到醫院專業裝置的靈敏度和處理能力。是以ECG較為準确且可供參考的資料僅有心率,各家智能穿戴品牌要如何将PPG和ECG的數值進行整合處理得出健康管理方案,就取決于各自的算法水準了。

歸根結底,智能穿戴裝置由于無法突破尺寸的實體限制,在健康監測功能上都要依靠算法補充,在我們健康管理中的地位也以實時的監測和預警為主,更加突出全天候和便攜性而不是專業性。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不過我們最近在一些新品中,能夠看到這類智能穿戴裝置正在幫助消費者“決策”的苗頭,例如産品本身就定義為“腕部心電血壓記錄儀”而不是“智能手表”的某品牌WATCH D,這款産品能夠綜合配備的高性能PPG、ECG和血壓測量專用氣囊得出的資料,進行心髒健康、血管健康、睡眠呼吸、體溫等研究,并通過運動健康APP聯合第三方平台提供7*24小時問診等健康咨詢服務。

這表明智能穿戴裝置正從單純的便攜式監測裝置,朝着主動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向發展,從智能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必然趨勢,整體上對使用者也是有利的,但便攜式監測技術和算法的發展依然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在仍有諸多幹擾因素,監測結果不能保障萬無一失的前提下,将健康管理的“決策權”賦予智能穿戴裝置是否為時過早?

智能穿戴裝置正主動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健康管理功能你怎麼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