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作者:曆史最美

現在啊,網絡上有那麼一幫網民,一看見有人稱贊中國(包括漢唐明和現代中國)的強大就會跳出來諷刺那麼一兩句,要不就是拿着一些過時的資訊還有可信度相對較低的曆史記載給人瞎科普,人家嘴上說要讓你中國人不要自大,要謙虛,其實不過是想維護他們自己心中感興趣的其他國家的文化曆史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日本文化的愛好者,打着理智客觀的旗号實則踩一捧一,無視曆史事實,胡吹什麼"古代日本強大",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啊。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明軍騎兵。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日本武士。

古代日本實力究竟如何?能不能和中國叫闆?我覺得發生在十六世紀末的萬曆援朝抗倭戰争的結果和過程對于這個問題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在此時中日兩國的差距理論上是最小的,下面我們就把這場戰争分為三個部分來分析,這三個部分分别是:明日兩軍對于平壤以及平壤周圍城鎮的争奪、明日兩軍在北韓半島南部的拉鋸争奪、明日兩軍的海戰。

一,明日兩軍對于平壤以及平壤周圍城鎮的争奪。

中日兩軍在平壤周圍的戰鬥從萬曆二十年四月祖承訓偷襲平壤失利開始一直到次年李如松大軍攻破平壤,小西行長率領6000餘殘兵敗将逃往王京結束。關于祖承訓襲擊平壤一戰,前文已經論述的很詳細了,這不過是中日兩軍的一次小規模接觸而已,不具備參考性。而兩軍的真正對抗則是第二年李如松攻打平壤之戰。在戰前李如松曾經給柳成龍鼓勁,說:倭且恃鳥铳,我用大炮皆過五六裡,彼何可當耶?這段話固然有誇大自身武力之嫌,但也點出了中日兩軍裝備的差距,明軍重型火器遠遠多于日軍,而單兵火器除了快槍、單管铳、鳥铳這類正常火器之外,還有明火箭和毒火箭。可見在火力上,日軍完全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這點在這此戰鬥中展現的淋漓盡緻。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明軍火铳手。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明軍小型火炮。

在明軍大舉攻城之前,日軍守将小西行長曾經派遣女婿宗義智率兵襲擊明軍大營,結果遭到李如柏火箭陣的阻擊,日軍無法抵擋明軍的強大火力,扔下了上千具屍體逃回城中。次日李如松大舉攻城,日本《征韓偉略》記載當時明軍:以大炮攻之,聲震地數十裡,山嶽皆動,火箭布空如織,煙氣蔽天,箭入城中處處起火,草木皆焚。"日軍被炮打死,火箭射死,毒火箭熏死者不計其數。平壤附近的日軍将領大友義統畏懼明軍,率部逃跑。而北韓王京的日軍将領也不敢出兵,平壤城僅一日就被攻破,小西行長率領殘兵敗将逃走,後檢視部隊,原先近20000人的第一軍團此時隻剩下了不到5000人。豐臣秀吉的征明大軍在第一次正面面對明朝軍隊時就遭到了如此之慘敗。在此戰中,日軍在明軍強大的火力之下如同土雞瓦犬一般地潰退,可見兩國實力差距之大。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影視劇中的明軍炮兵。

二、明日兩軍在北韓半島南部沿海地區的拉鋸戰。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明日談判破裂,戰端再起,一直到1598年。這期間明日兩軍的大戰有南原之戰,稷山之戰,蔚山之戰,島山城之戰,順天之戰,泗洲之戰,露梁海戰。其中南原之戰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明軍3000人,日軍50000人),稷山之戰明軍詐術立下大功。真正能展現兩國實力的還是蔚山,順天一帶的戰事。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蔚山之戰開始于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明楊鎬領兵20000人圍攻加藤清正于蔚山,久而不克,倭寇援軍大至,明軍戰敗撤退,數千人戰死。順天倭城之戰開始于萬曆26年九月,明鮮聯軍由劉挺、陳璘、李舜臣、權溧率領,圍攻小西行長于順天,也是久而不克,後來由于泗洲董一進制慘敗,聯軍不得不撤退。平心而論,第二次萬曆援朝戰争打得并不好,慘痛的失敗接二連三地出現。不過要是仔細的觀察一下這些戰鬥記錄,你會發現日軍的勝利很多時候都隻是偶然。比如蔚山之戰,在開戰之初,明軍騎兵先擊潰了出城應戰的日軍,随後參将茅國器率軍攻克日軍的木栅外城,日本守軍一片混亂,就在此時,楊鎬居然下令茅國器先組織士兵割取首級,原來他要等待李如梅的遼東騎兵,原因居然隻是他和李如梅曾經在遼東共過事,想讓這位老同僚搶個首功,結果就在這段時間内,日軍重新布防。更悲哀的是泗洲之戰,原本明軍已經快要破城,島津義弘都準備切腹自盡了,結果明軍中有火炮炮手操作失誤,大炮起火爆炸,順便引燃了彈藥庫,日軍趁機出城反擊,于是明軍全線崩潰,三千人陣亡,四百人被俘,協同作戰的北韓軍隊也死亡上千人。泗洲潰敗的直接結果就是順天的劉挺,權栗等人不得不撤退。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日軍。

雖然說這幾仗打的挺難看的,但是總體上日軍還是被壓縮在北韓半島南部的沿海地區,一點反攻的能力都沒有,這幾仗日軍全是在被動的防禦,是以最後哪怕豐臣秀吉不死,日本人被趕下海也遲早的事。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海戰。

三、雙方的海戰。

明日雙方最大的一次海上沖突就是露梁海戰了。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日本攝政的五大老指令在北韓的日軍撤退,駐守泗洲的島津義弘決定先去順天接小西行長部一起回國,結果在露梁海峽遭到明鮮聯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島津義弘隻率着幾十隻僥幸逃生的破船回到日本。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海戰完全就是屠殺。明朝軍隊高大的船隻像車輪碾死蟲子那樣,将日本戰船一艘一艘的撞沉擊毀,各種火器大顯神威,這一仗總共擊沉日本戰船200艘,殺溺萬餘人,而聯軍損失輕微,明軍損失戰船兩艘,北韓軍損失戰船四艘,聯軍陣亡者包括鄧子龍,李舜臣。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明軍水師。

十六世紀末明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

李舜臣。

這場戰争充分說明日本在中國的面前是十分弱小的,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樣。萬曆援朝戰争的勝利,不僅是由于明軍戰鬥力的強大,更是由當時中國的國力所支援。至于《明史》上說什麼:"中國與北韓迄無勝算。"不是太荒謬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