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振奮起共産黨人應有的精氣神

作者:中國吉林網

作者:王丹

如果讓時光倒流,将你放置在曆史當事人的位置上,那麼,1921年的石庫門、1931年的井岡山、1935年的遵義、1941年的延安、1950年的鴨綠江、1960年的金銀灘、1978年的深圳……在一個接一個的曆史關口,你将作出何種選擇?百年風雲,你又能否經得起大浪淘沙?始終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

重溫百年黨史,不少人都會自我代入、如此自問。曆史的确沒有假如,也無法假設,但越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越能展現其驚心動魄。

在每一個決定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十字路口,我們都把握曆史主動,作出了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選擇。從九死一生到堅如磐石,從積貧積弱、“球籍”難保到傲然挺立于世界舞台,百年曆史镌刻下其間波瀾壯闊的奮進曆程,記錄下中國共産黨及其帶領下的中國人民的矢志奮鬥與不懈探索。

曆史從來不相信運氣,也從來沒有所謂的天賜好運。看似輕描淡寫的每一次選擇背後,都是對生死和膽識的考驗,對信仰和毅力的檢驗。每一次看似輕巧的“過關”背後,都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

如果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無法了解“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何以能完成;如果沒有堅持與發展真理的魄力,無法了解激蕩大江南北的改革春潮何以能勁吹;如果沒有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命,無法了解将占“世界減貧人口的70%”的人口脫離貧困的奇迹何以能創造。回望百年滄桑,不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難,挑戰如何嚴峻,我們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

“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無數紅岩烈士用生命熔鑄铮铮誓言;為了摘掉“貧油”的帽子,石油勞工們喊着号子踏入冰泥,喚醒沉睡的荒原;為了抗擊突如其來的疫情,4萬多名白衣戰士疾奔荊楚,構築生命的堤壩……曆數百年風雨,一代代共産黨人危難之際不輕言放棄,挫折之後毅然奮起,磨難面前樂觀拼搏,構築起了燦爛奪目的精神譜系。

正是在與各種艱難險阻的抗争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鬥争、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也正是因為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提着那麼一口氣,鼓着那麼一股子勁兒,始終保有一種使命意識和英雄氣概,終寫就煌煌巨史,成就今日之偉業。也由此說,中國共産黨人的曆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功勞簿已然屬于過去,新的曆史需要我們自己去開拓。今天的我們,已如期實作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強勢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新時代,大變局,新的考驗接踵而至,沒有時間留給我們來緩口氣、歇一歇,稍縱即逝的機遇也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遲疑和等待。

黨的曆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憑着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我們走過苦難輝煌的過去,也必将憑此走向光明宏大的未來。曆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這代人手上,面對宏偉的奮鬥目标和光榮的曆史重任,我們要振奮起共産黨人應有的精氣神,把全部精力用到幹事創業上。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砺膽識,增強開拓進取的勇氣和力量;赓續共産黨人精神血脈,激發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風雨無阻,堅毅前行,以昂揚的奮鬥精神和飽滿的奮鬥激情付諸新的行動,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偉業。這是感懷光榮曆史的最好方式,也是奮進新時代的最美姿勢。

恩格斯說,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将是不可戰勝的。以史為鑒、埋頭苦幹、不畏艱難,隻争朝夕,讓每一個今天為夢想奠基,為未來鋪路。我們有這樣的自信:我們必将續寫新的曆史榮光,必将創造新的更大奇迹!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