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旅遊周刊 | 海南環島公路自駕: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作者:南海網

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正式釋出“中國最美公路”榜單,青藏高原區域、天山山地區域等10個區域共30條公路入選榜單。其中,海南環島公路位列東部濱海區域最美公路第二名。

旅遊周刊 | 海南環島公路自駕: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三亞太陽灣旅遊公路。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如果說中國公路的當代史是在車輪上寫就,那麼入選榜單的最美公路無疑掀起了重要篇章的第一頁,是中國公路文化的典型代表。

公路的曆史與人類文明同步演進。對于遊客來說,沿海南環島公路自駕,是欣賞和認識這個島嶼的最好方式。隻有真正踏上這條路,見到路上的風景,遇到路上的人,聽到他們講述的故事,才能了解真正的海南。

旅遊周刊 | 海南環島公路自駕: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海口灣旅遊公路。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無數歲月 海南可以行走的曆史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的環島公路,即為G98海南環島高速公路。2011年,原海南東線、西線、海口繞城、三亞繞城4條高速公路,統一更名為海南環島高速公路,編号“G98”。公路沿線生态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景觀資源獨特、岸段類型多樣、曆史文化多元,是大陸最富魅力、最具熱帶風情的海島海岸。多年來,G98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已經成為自駕遊出行首選。

而海南省環島旅遊公路的開工建設,再次把人們的期待值拉滿。2020年12月31日,海南省環島旅遊公路項目正式開工。這條“夢幻之路”全長1944公裡,穿行于海南島海岸線中,主線長988.2公裡,其中新改建段453.2公裡,利用段535公裡。更為極緻的公路旅遊體驗,即将開啟。

事實上,不管是G98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在建的環島旅遊公路,還是靠近海岸的省道、縣道,都是環島公路系統的組成部分。不管你如何選擇,總能實作環島公路旅遊。

這些公路,串聯起了海南島的無數歲月,說是“海南可以行走的曆史”也毫不誇張。

瓊北凸起的火山群,瓊西海岸的玄武岩,湧動着億萬年造物的力量,見證跨越幾個地質年代的滄海桑田。回溯到早古生代,海南島與雷州半島還同屬于中國大陸闆塊南端,雷瓊兩地連成一片。沿着環島公路,地處昌化江下遊内陸腹地的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内發現的信沖洞動物化石也會告訴你:在40萬年前,海南島曾與大陸相連,廣東、廣西地區的野生動物可以通過瓊州海峽陸橋抵達海南島。

位于三亞的落筆洞是早期人類栖居的天然生态家園,将海南人類活動的曆史推進到一萬年前。分布在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則表明海南在史前絕非荒蠻之地,距今6000年到3000年間,有很多人類群體在此生活,這裡是有着豐富遺存和繁盛文明的地方。

無盡景觀 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環島公路串起的廣袤空間,給予人們最為極緻的熱帶海島景觀。

似乎來到海南的遊客,沒有不被這片蔚藍打動的。環島公路帶領人們走近1944公裡的環島海岸線,這是海南的“最美資産”。漫長的海岸線上,一片海灣一方特色,細白的沙灘、婀娜多姿的椰樹、湛藍的大海,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如果在海南想要觀賞美麗日落,那麼棋子灣可能就是首選之地。這個海灘位于海南西部的昌江,朝向正西。傍晚時分,落霞染紅天際,滿天的雲彩也被落日染紅,倒映在湛藍的海面上,海水蕩漾,跳躍着金光點點,紅藍交錯間,恍如寶石群。當雲層散盡,落日快接近海面時,四周的光線都暗淡下來,唯有那落日依舊紅得炫目……網友稱之為“最美落日”,可謂實至名歸。

海南,還有着中國分布最集中、儲存最完好的島嶼型熱帶雨林。通過環島公路,遊客可到達吊羅山、尖峰嶺等地。這裡一年四季綠意蔥茏、山泉淙淙、空氣清甜,置身其中,身心都能得到放松。不妨帶上相機、手持望遠鏡,去森林尋找飛鳥蹤迹,聆聽它們婉轉清脆的鳴唱,觀賞它們美麗多彩的羽翼。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也不失為一場有趣的旅行。

人們常常忽略與港灣相伴而生、嶙峋突兀于碧波之中的岬角。這是海浪撞擊、沖刷大地的印迹。在松軟岩石或泥質海岸的地區,海浪的侵蝕作用非常明顯,後退形成港灣。相反,由變質岩等硬度較大、抗蝕能力較強岩石組成的海岸地段,由于被海浪侵蝕的速度較慢,向陸地後退的速度落後于海灣,遂成為分隔港灣的突出岬角。

環島公路沿途跨越的岬角,東至銅鼓角,南至錦母角,西至魚鱗洲,北至木蘭頭。

其中,最為著名的或許就是木蘭頭,這裡有号稱水流速度為世界第二的急水門,海流速度僅次于世界第一急水門英吉利海峽。因為以前總有木船遇險,船闆被海浪堆積岸邊腐爛,是以而得名“木爛頭”。如今,這個岬角上的燈塔高72.12米,是中國沿海第一高燈塔,在茫茫前路上為往來的船隻指引方向,照亮回家路。

無限風情 觸摸大海孕育的文化

如果說跨地域所帶來的人文自然差異,是中國109國道公路文化最鮮明的特色,那麼,熱帶風情的海岸文化則是海南公路文化的靈魂之所在。沿着環島公路去吧,去尋覓那原始的、溫柔的、激昂的大海,觸摸它所孕育的海岸文化,就會明白人們為什麼歌唱“大海呀大海,就像媽媽一樣”。

旅遊周刊 | 海南環島公路自駕: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漁民在處理加工新鮮鳗魚。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攝

為什麼人們說港北是上天偏愛的地方?當你來到萬甯市和樂鎮港北港,你就會發現前人誠不欺你。作為海南最大的内海潟湖,港北港航道最長達到1000多米,水深3米到5米之間,是萬甯唯一的天然避風良港。這裡适合物種的栖息生長,熙熙攘攘的魚攤小販和來往穿梭的渡船,令千百年的時光在不經意間打開了它那最溫柔的懷抱。

漁家出海,隻是駕着一隻小漁船,在近海拉網捕魚。有經驗的漁民隻用魚筐、漁網和竹竿,就能捕上不少海貨。港北的馬路邊,随意搭成的架子和網面,晾曬着鱿魚和剖開的各色海魚。它們經過太陽和海風的洗禮,表面凝結出細小的白色鹽粒。

“魚煎一下,配稀飯最好吃啦!”戴着竹鬥笠的熱情大姐,總會這樣推薦祖祖輩輩們的一貫吃法。擡眼望去,鮮豔的紅旗飄揚在每條船的船頭,别有一番風味。古人筆下“漁舟唱晚”的意境,卻能讀出漁家人的辛勤與勞作,分明是新時代勞動者的奮鬥之歌。

從山間奔騰而來的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陵水河、龍滾河最終緩緩入海。這裡的沖積平原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優質的航運條件成就了便利交通,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交彙、聚集、中轉。商業城鎮往往應運而生。

迥異于不遠處的潮漲潮落,被海環抱的百年騎樓老街更願意靜默着。在建成之初,這裡曾是海南島内外貿易的視窗,是連接配接祖國内陸和南洋的重要中轉站,大量資金、人員、貨物在此流動。濃重的商業氣息,代理業、百貨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催生了騎樓老街的一個個品牌商号,“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就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旅遊周刊 | 海南環島公路自駕:串起海灣炫目風景線

海口中山路上的騎樓建築。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作為中國人海洋和商業意識的載體,騎樓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業文明醞釀和綻放的結果。它的崛起、繁盛和凋落,乃至今日的重新煥發,無不承載着海南的開放史、華僑史和商業史。如果不了解這段曆史也沒關系,騎樓老街依然可以從另外一個次元打開了解海南文化的視窗。去老街吃碗辣湯飯和海南粉,這些本地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店也是海南文化的另一種折射。畢竟,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