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行重磅發聲都能讓我們嗅覺出什麼?

作者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莫開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8日舉行了2021年金融統計資料有關情況釋出會。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會上強調,目前經濟面臨三重壓力,目前重點是“穩”,“穩”本身就是最大的“進”;并表示貨币政策要更加發力:

一是充足發力,把貨币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二是精準發力,要緻廣大而盡精微,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三是靠前發力。現在雖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時間很短,一年之計在于春,是以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不能拖。

同時相關參會的央行相關上司的表态和觀點也非常直接,引起市場普遍熱議。

央行重磅發聲都能讓我們嗅覺出什麼?

應該說,央行上司在國務院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對目前央行貨币政策如此表述,充分顯現了央行在穩增長、穩預期、穩信貸等方面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達了央行對扭轉目前經濟金融形勢局勢的迫切之心,應該說,央行此舉是空前的。當然,看到央行如此直白的表述,更增強了各市場經濟主體、全體群眾對2022年金融經濟工作的信心,也看到大陸經濟企穩回升的新希望,也對2022年經濟金融發展前景更充滿向往;也相信有如此給力的央行在貨币政策上發力,中國經濟一定能走出低谷,恢複到穩健可持續發展軌道上,中國經濟也将不斷為世界經濟做出積極貢獻。

雖然央行官員的表态非常直白明了,釋放了貨币政策諸多重要信号,但我們能從新聞釋出的表述中嗅覺出什麼呢?隻要稍微對目前經濟金融形勢關注的朋友們,一定會至少嗅覺出三種不同的“味道”:

降準降息将有較大空間,貨币政策寬松的力度将會更大,實體企業融資環境也将更為寬松。

衆所周知,盡管經過2021年7月和12月兩次降準,目前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隻有8.4%,這一水準無論是與其他發展中經濟體、還是與大陸曆史上的存款準備金率相比都不高,看起來下一步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調整的空間變小了。但是要看到,明顯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實體企業仍然存在融資困局,備受融資難的煎熬,需要銀行持續給予寬信用支援以釋放更多的流動性解決實體企業融資之難。

也要看到,目前實體企業融資的成本仍然較高,盡管央行、金融監管部門以及政府部門在解決實體企業融資貴上采取不少有針對性的降息減費政策,2021年企業貸款利率普遍下降,但幅度不大,需要進一步加大降息幅度。據央行披露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企業貸款利率為4.61%,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最低水準,但仍存在下降的空間。

同時,銀行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依然較高,這就導緻了信貸利率實際下降的困難。對此,同樣需要央行抓住有利時機進行降息,以引導銀行金融機構負債端成本下降和整個社會資金利率水準的降低,最終會促使實體企業貸款利率的下降。

而對于降準,央行方面亦有表示,調整空間變小了但仍然還有一定的空間,央行可以根據經濟金融運作情況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使用。”這說明降準的可能性較大;尤其1月份調低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更會對LPR報價産生重要影響,預計下一次公布的LPR一年期和5年期的利率也會保持同步下降的水準,這樣會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這對于實體企業來說無疑帶來了雙重利好,融資面會寬松,信貸負擔也将有所下降,實體企業尤其是目前資金困難的企業,一定要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困難也會很快過去。

此外,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也需要央行降準降息應對。我們看到近期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币政策開始調整,市場對美聯儲加息和縮表也有較強預期。大陸宏觀經濟雖然體量大、韌性強,不需要搞大水漫灌,但保持跨周期設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確定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穩固,確定金融體系自主性和穩定性增強,保持人民币匯率預期平穩等,也需要降準降息的貨币應對政策。

今年信貸投放增長率将會更高,銀行金融機構主動營銷貸款也将達到空前的力度。

按照央行官員表述的觀點,要確定“穩”的基調,需貨币政策注重靠前發力,展現“進”的意義,而衡量是否“進”的标尺則又離不開信貸的穩步增長;如果離開了信貸穩步增長,則不僅“穩”不可能實作,更展現不出貨币政策的“進”。尤其按照目前央行官員的表示,目前重點目标是“穩”,就更需要貨币政策發力。顯然,目前不僅需要央行提供較為寬松的貨币政策環境,也更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督促銀行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力度。而據央行剛剛釋出的金融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貸款19.95萬億元,同比多增3150億元,盡管新增人民币貸款總額還不錯,但增長比例還是差欠人意。而2022年還面臨着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房地産業投資需要啟動以幫助房地産走出嚴冬避免各種風險發生、城投需要激活,各地政府托底穩增長的項目需要支援,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信貸資金予以支援。

最為重要的是,“一年的時間很短,一年之計在于春,是以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這更需要央行以及銀行金融機構早規劃,早采取信貸支援措施,讓信貸支援經濟複蘇的功能趁早得到發揮。尤其,按照銀行要求,貨币信貸要充足發力、精準發力和靠前發力,更需要央行以及銀行金融機構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主動出擊,消除過去等客上門的做法,打破目前信貸市場供需不對應的僵局,加大對信貸市場需求的調研,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同時,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消除信貸拖沓現象,及時回應市場關切,将各項信貸工作做在前面,讓信貸資金及時流到最需要資金、最有效益的實體企業身上,煥發企業生機活力,為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蓄積金融動能。

基于這一客觀金融經濟形勢,2022年将有更多的實體企業獲得銀行金融機構信貸支援,尤其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行業将獲得更大、更多的信貸支援,大量中小微實體企業也将擺脫困境,重制經營生機,中國經濟大盤将更加穩固。

房地産、城投以及政府其他托底穩增長投資項目的金融環境将大為改觀,各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效應将更明顯。

大家知道,去年下半年,恒大等個别房地産企業風險顯性化,受此影響,房地産各類主體避險情緒上升,金融機構也出現了短期的應激反應。這對房地産業的穩健發展帶來不利,也有可能累積更大的金融風險。對此,央行、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對房地産業采取了積極應對之策,先是央行、銀行監管機構出面恒大風險的辟謠,緊接着發聲對房地産業采取支援态度以確定房地産業穩健發展,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準确把握和執行房地産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産信貸平穩有序投放,滿足房地産市場合理融資需求,避免出現硬着陸;今年又出台《關于做好重點房地産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并購金融服務的通知》,指導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支援風險化解和行業出清。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做好出險企業風險化解工作。

這一切都讓大陸房地産業各種潛性風險得到了釋放,央行官員的說法是,近期房地産銷售、購地、融資等行為已逐漸回歸常态,市場預期穩步改善。據央行剛剛公布的金融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末,全國房地産貸款餘額52.2萬億元,同比增長7.9%,這表明金融對房地産的信貸支援還是比較到位的。

按照此次新聞釋出會上觀點:“房地産和城投至少松一頭”,估計房地産業或是城投的嚴控規模或将有所寬松,資金面緊張的局勢也将得到緩解;尤其意味着地産行業的區域政策應會有一定放松,特别是在二三四線城市的限售限購方面将有所放松,一些新開工項目的貸款也将得到落實。

最為重要的是,銀行金融機構将按照探索新發展模式的要求,全面落實房地産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産金融政策連續性、一緻性、穩定性,穩妥實施好房地産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援力度,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而且各類城投項目也有可能被激活,地方政府保民生的基礎工程也将得到啟動,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也将更加牢固。希望房地産企業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不必悲觀和氣餒,而是以積極心态來迎接和面對2022年的到來,很多的困難将會得到有效解決。

編輯 陶玥陽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央行重磅發聲都能讓我們嗅覺出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