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盧克文連湖南的問題都講不好,講天下事有多少可信度(二)

作者:聽蟬解悶

昨天我說,盧克文把湖南近代史上人才崛起歸功于湘軍平定太平軍後帶來巨量财富興辦教育,這種滑稽的觀點不僅嚴肅的書籍從來沒有過,就連地攤雜志都不會這麼寫。WHY?

第一,盧克文的觀點在邏輯上就是個悖論,平定太平軍的曾、左、胡、彭,還有很多湘軍将領,本身就是湖南的一個人才高峰,其中尤以曾左為最,左公對中華民族的功績現在還低估了。為什麼湖南會在幾千年曆史陡然出現這個人才高峰,你盧克文的觀點根本就解釋不了。想解釋湖南的人才現象,你首先就是要解釋問什麼會是湘軍?為什麼會有曾左胡?而不是說因為有湘軍。

第二,湘軍用擄掠财富興辦教育帶動了湘籍人才高峰與事實不符,即使是湘軍在湖南興辦教育這一點,正史也無記載,完全是作者憑空想象。我們從側面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為了改變落後的面貌,曾經多次派出小留學生去歐美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并且主導人就是曾國藩。這些小留學生的姓名和籍貫是有資料可查的,可以到某度的百科上查詢,我看了一下,上百個留學生裡面,大多數江浙廣東籍,沒有一個湖南籍。如果像盧克文所說,湘軍将領有興教育以萌庇子孫之心,他們會錯過這些良機?後來到了清末辛亥革命時期,湖南的流學人士雖然湧現出黃興蔡锷陳天華等傑出人物,但留學生總數,湖南并不多,不僅低于沿海的江浙粵,也低于内陸的四川和湖北等地,這些都有資料可查的,也有過專門的文章論述。而再到後面我黨上司的革命鬥争,确實湧現出的數量最多的湖南籍開國元勳和優秀将領,但你仔細看一下他們的成長曆程,不僅沒有一個是留學生,甚至上過正宗的大學也隻有一個。

是以,将湖南幾次人才高峰歸功于教育,與實際不符,歸功于湘軍财富,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人說了,你光反對别人不行,那你的觀點是什麼?我也就自己所知範圍,略述一二。

其實大家都知道,湖南曆史上的蠻荒時期,真的比大多省份都要長久。湖南三面環山,東面的山較矮,尚可通人。南面和西面的山,山勢險峻猶如天塹,人迹罕至。三面環山之後,北面敞開一個口子,但這個口子卻有八百裡洞庭和浩瀚的長江阻擋。這種特有的地形,決定了它開化比較晚,與虎狼蟲豹混戰的時間比較久,同時山地衆多,各地割裂,内亂也比較嚴重。中國近代大軍事家蔣百裡曾經說過,湖南是中國的第二棱線。可以了解為湖南是中國的第二條邊境,第一條邊境丢了,還有湖南第二條邊境在,但如果湖南這條棱線亡中國就不保,這真不是湖南人吹牛,是中國地形的事實。這可能也是漢高祖當初分封諸王的時候,要在偏遠狹小的長沙設立一個長沙國的原因。湖南這些現實和曆史的因素,造就了湖南土著居民勇敢而又極具韌性的戰鬥素質,湖南在中國創造了一個特有的詞彙,霸蠻。“霸得蠻、耐得煩、不怕死”,是每一個湖南土著的家訓。而到了唐宋之後,東學西漸,中華文化從中原大地,因為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到江浙一帶,江浙俨然成為文化中心,強勢的儒家文化終于經過江西逐漸滲透到湖南。程朱之學在湖南興盛發展,湖南在中華文化的熏陶,民開啟,逐漸開化。中國儒家文化和湖南土著的霸蠻文化結合,造成湖南人特有的特質。可以這麼說,文化基因比湖南好的,譬如中原大地和江浙等沿海地區,不一定有湖南文化中特有的勇敢機敏。比湖南猛敢的譬如雲貴廣西等地,又沒有湖南的文明開化。湖南文化中這種靈動勇敢,在戰亂環境下就猶如“錐處囊中”,必定脫穎而出。這就是湖南每逢亂世必人才興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