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作者:重新開始的哲學

可能是因為我的專業是法國哲學,也可能是因為各個學科都需要從哲學中借鑒點什麼,于是經常會有文學、繪畫、攝影、音樂、心理學、精神分析、體育、電影、語言學、人類學、具身認知、人工智能、VR等專業的同學來問我:我應該如何把哲學的理論融入到自己的專業實踐中?

因為他發現,當他聽從一些人的建議去看亞裡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等大部頭時,往往要麼懷疑自己的了解能力,要麼了解了理論但是無從下手。

于是,當他聽從另一些人的建議去看更富有實踐意味的哲學家,例如尼采、德勒茲、德裡達、阿甘本、福柯、鮑德裡亞等的作品時,要麼覺得這些理論有點虛無缥缈,要麼覺得自己陷入一種專業術語的迷霧中。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推薦梅洛龐蒂。

一方面是因為梅洛龐蒂确實用大量的篇幅讨論過上述所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梅洛龐蒂作為現代哲學和當代哲學之間的過渡性人物,是他首先打開了當代哲學中的很多話題。

例如:文學和哲學的區分是什麼?偉大的散文和平庸的散文的差別是什麼?文學中的語言是什麼?塞尚的繪畫為什麼既差別于印象主義,又差別于古典主義?塞尚幾十年如一日在畫的,究竟是聖維克多山的什麼?心理學和哲學是什麼關系?為什麼哲學離開心理學就沒有未來,而心理學離開哲學同樣沒有未來?體育運動是如何實作的?為什麼要把人定義為身體,而不是意識/心靈/精神?虛拟空間是如何實作的?精神分析的身體和現象學的身體之間是什麼關系?電影和心理學是什麼關系?電影和攝影有什麼關系?……這些問題是列舉不盡的,因為在梅洛龐蒂短短53年的哲學生涯中,他幾乎涉及了學術研究每一個領域,而且在大多數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那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梅洛龐蒂,更不用說提到梅洛龐蒂的作品?就國内的情況來說,一方面是因為同時期的薩特和海德格爾的風頭蓋過了梅洛龐蒂:相較于薩特,梅洛龐蒂更保守,進而不願意介入現實的政治活動;相較于海德格爾,人們又很難把梅洛龐蒂的哲學和自己當下的處境聯系起來。

另一方面是因為梅洛龐蒂的中文譯本來得太晚了,而且即便是翻譯過來了,譯本也不盡如人意。舉例來說,梅洛龐蒂最重要的一本書《知覺現象學》是200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由姜志輝老師翻譯,這個譯本進一步使得人們對梅洛龐蒂毫無興趣。姜志輝老師還翻譯了梅洛龐蒂的其他著作,例如《符号》,同樣不盡如人意。

梅洛龐蒂早期的另一部作品《行為的結構》也是直到2005年才被楊大春老師翻譯為中文。梅洛龐蒂晚期的最重要作品《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也是直到2008年才被羅國詳老師翻譯為中文。

是以,大家提到梅洛龐蒂一定會說:哦,就是那個存在主義現象學家,寫過一本很難讀的《知覺現象學》,于是就沒了。我在B站翻了翻,情況也大緻如此,絕大多數都沒有認真看過梅洛龐蒂的哪怕一本書。

當然,廢話這麼多,是因為今年終于有一件好事,那就是楊大春老師翻譯的《知覺現象學》終于出版,與此同時,梅洛龐蒂文集也在近幾年陸續出版,如下: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就我本人來說,因為大學論文研究的是梅洛龐蒂的身體與表達,是以大學期間已經大概浏覽了當時出版的梅洛龐蒂的全部中文作品,又對着法文版啃了一遍《知覺現象學》。碩士期間,因為剛開始準備研究的是梅洛龐蒂,是以又對着法文版看了一遍《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論心身統一》、《意義與無意義》。

是以趁着這套文集的出版,我也想組織一個梅洛龐蒂的讀書會,一方面重新讀自己讀過的文本,另一方面把那些還沒有讀過的認真讀一遍。

我們的初步規劃是以這套文集的十八本書為基礎,進行精讀。基本規劃是對于《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和《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這種大部頭的書,每次進行一個大章節中的一個小節;對于《符号》、《哲學贊詞》和《意義與無意義》這種文集,每次進行其中的一篇或者半篇,總之,讀書會的宗旨就是一字不落地徹底讀完這套書為止。

讀書會将在每周五晚,20:00-22:00進行,一個半小時精讀文本,半個小時答疑;

為了保證讀書會的品質,我們的人數限制為40人,參與價格為699/人,前十位轉發推文到朋友圈并報名的同學可以優惠為599;後續報名僅享受轉發朋友圈減免50的優惠。

報名方式:留言

梅洛龐蒂部分作品目錄

《行為的結構》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意義與無意義》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哲學贊詞》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梅洛龐蒂讀書會|報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