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如何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

作者:東方财經雜志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如何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

文:戴二彪

改革開放以後,得益于持續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以及技術進步等帶來的全要素生産率(TFP )的上升,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生産能力最大國。與此同時,巨大的産能得到國際大市場和國内市場發展的支撐。特别是,1970年代末以後中國和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長期保持良好關系,出口持續增長,彌補了國内需求的相對不足。這樣的出口導向發展模式,成就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10年後,中國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GDP)大國。

但是,上述發展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從生産側看,趕超階段的學習效應帶來的TFP上升近年已明顯放慢,少子化則導緻勞動力投入減速。許多實證分析表明,近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資本投入;從需求側看,低增長的發達國市場已難以同步吸收中國出口增長,貿易摩擦增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中國政府決定:要加快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說,雙循環戰略是促進中國經濟安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如何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

雙循環戰略是促進中國經濟安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必須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産業戰略上,須通過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産業組織創新等,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市場戰略上,在以更高标準、更廣範圍融入全球市場(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開發中國家)的同時,須重點擴大内需,促進國内超大市場的健全發展。具體而言,要有的放矢,實施有效的三大市場戰略。

國内市場的戰略目标是:擴大内需,建設層次豐富但一體化的世界最大市場。重點任務是要緩和少子老齡化趨勢、持續增加國民收入。

發達國家市場的戰略目标是:穩定發展經貿關系,通過在高标準市場的競争,提高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重點任務是要增進互相了解,共建經貿新規則,建構可持續的互惠關系。

開發中國家市場的戰略目标是:鞏固與東盟(ASEAN)、主要資源國等重要貿易夥伴國的政經關系,逐漸開拓新市場。該市場雖不穩定,但成長迅速。其中,ASEAN已躍升為近年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今後的重點任務是要支援各國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建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如何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

中心樞紐城市及其為核心的城市群,将發揮更大作用。

全球性經濟大國需有全球級城市群作依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作為生産、流通、資訊、金融、科教等各種網絡的中心樞紐城市以及以其為核心的城市群,将發揮更大作用。目前,從功能、規模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已經形成代表中國的三大全球級城市群。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9市2特别行政區,其GDP規模在三大城市群中列第二,面積(5.6萬平方公裡)和人口規模(約7000萬人)均列第三。但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灣區之地位特别重要。這是因為:

(1)大灣區是中國科技産業最活躍、明星企業(騰訊、華為等)集聚的城市群。大灣區的企業、人才、技術、金融市場對提升中國産業的全球競争力必不可少。

(2)在中國,大灣區是金融、會計、法律等進階服務業最發達,和發達國家經貿交流曆史最長的城市群。今後中國需穩定發展與發達國家經貿關系,大灣區仍是主力軍。

(3)大灣區在地理位置和移民交流上,相比長三角和京津冀,與東南亞等亞非拉國家關系更近。在今後中國開拓新興市場過程中,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4)大灣區的廣東是中國最大規模的人口淨遷入省,為全國提供了最多的新就業崗位,為增加落後地區居民收入、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做出了顯著貢獻。也為全國培養了大規模的産業技術人才,已經并将繼續促進國内人、财、物循環流動、共同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如何重構産業戰略和市場戰略?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灣區之地位特别重要。

應當指出,今後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以下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1)大灣區沒有絕對的核心城市,區内主要城市須互相尊重、齊心協作。

(2)大灣區在産業、金融、研發、文教等領域,需通過和另外兩大城市群的競争強化特色。

(3)大灣區是全國年輕人最集中的地區,各城市要重視改善居住和育兒環境。使大灣區成為年輕人安居樂業、人口穩定增長的樣闆地區,為本地區和中國全體的内需市場的擴大做貢獻。

(4)各級政府要尊重大灣區中港澳的特殊性,發揮大灣區在穩定和深化中國的國際循環、改善國内循環中的樞紐和示範作用。

(作者系日本亞洲成長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