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至18日,武警貴州省總隊新時代基層文化建設暨軍地共建共享推進會在貴陽舉行。當天,來自軍地多家機關的參會人員赴武警貴陽支隊、武警貴州省總隊機動支隊兩家機關的三個營區,現場觀摩文化建設情況。
數智軍營 共建共享
走進武警貴陽支隊知行書屋,在平闆電腦上作畫,勾邊着色,在AI光影閱讀器前體驗無屏投影的閱讀新方式,正在觀摩的參會人員不時停留,對軍營數智文化稱贊不已。

“我正在畫一個日常訓練場景,在平闆電腦上更友善着色和修改。”武警貴陽支隊戰士林子涵介紹。
2021年,貴州省财政廳、省文化廳和旅遊廳專門核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經費,在武警貴陽支隊機關、修文中隊示範先行,采購瀑布流屏、AI光影閱讀器、VR遊藝機等82件(套)數字閱讀裝置和智能化健身房,讓官兵充分享受到數智賦能的成果。
一路觀摩,從數字化書屋,到支隊健身房裡VR體感機、智慧健身鏡,貴州文化演藝集團藝術生産部主任王松雪直言,她對軍營生活有了不同以往的新認識。
“下一步,我們将通過深入軍營,創作更豐富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并開展常态化的文藝進軍營活動。”王松雪說。
因地置景 以文化人
離開武警貴陽支隊機關後,參會人員一行來到武警修文中隊觀摩。
修文是陽明文化的發源地,武警修文中隊在營區文化建設中既充分利用曆史資源,又因地制宜創新,打造“好兵的十個知行細節”文化石。
“好兵隻吹沖鋒号、不打退堂鼓”“好兵的心中有敵人,眼中有十環”“好兵就是要不斷翻越人生障礙”……
一石一言一漫畫,觀摩行走間,來自武警安順支隊的王環拿着相機一一拍下來,稱贊這種形式很有創意。
“通過精心安排,讓軍營的日常生活處處都有強軍文化元素,等回去後,我們将通過人才培養和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營造多彩的營區文化。”王環表示。
這些花心思的創意,還展現在對營區自然環境的借勢成景上。武警修文中隊營區東側的石山就像重疊的書頁,山下有一座名為書山的雕塑,形似打開的書本,意在激勵官兵“書山有路勤為徑”。
“在營區建設的時候,我們依山而建,打造出書山雕塑,這也是我們中隊以文化人,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武警修文中隊黃順介紹。
從室外走進室内,強軍文化在武警修文中隊營區的角角落落都能感受到。在樓梯間拐角處,配電箱上以資料可視化的形式介紹駐地經濟發展成就,樓道電燈的開關處,嵌着激勵人心的話語卡貼。對這些創意細節,不經意一暼,就能感受到點綴其間的強軍文化。從漫畫到箴言,從大處到細節,對人潛移默化又不失生動有趣。
虛實相映 如臨其境
當天下午,參會人員來到武警貴州省總隊機動支隊觀摩,支隊官兵則早早在訓練場搭起舞台。
節目演出開始了,但舞台上空空蕩蕩,一個人都沒有。隻看到舞台中央的電子屏上播放着洪水肆虐,百姓流離的新聞畫面,激流的沖刷聲和碰撞聲直沖耳畔,讓人如臨其境。
突然,舞台左側的遠處傳來急促的緊急集合哨音。來自該支隊的官兵從不同方向迅速集結。
“同志們,特大暴雨來襲,經過2個小時的長途機動,距離我們10公裡的地方就是災情最嚴重的地區。由于前方道路受阻,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徒步奔赴災區一線,展開救援任務。大家能不能完成任務!”指揮員說道。
“能!能!能!”官兵們鬥志昂揚地答道。
由于演出現場天色灰蒙,空氣冷濕,如果不是舞台上方的演出橫幅在提醒,這場景會讓人誤以為真。
這是一場精彩的演出,觀衆席上的觀摩人員不是置身舞台之外的觀賞者,而仿佛來到救援現場,借助視聽感觸,轉化為參與者、救援者、被救援者,逼真的舞台效果,激發出對武警官兵在搶險救災時不懼前行的敬佩。
據了解,該節目是武警機動支隊根據真實的抗洪救災經曆創作的。從緊急出動,奔赴救災現場,到展開救援,順利完成任務,通過背景視訊與現場官兵演繹,虛實相映地呈現出來。
“我們着眼戰時激勵官兵能打勝仗的目标導向,讓戰場文化與軍事行動有機融合、一體關聯,通過強有力的戰場文化讓黨的主張直達戰場、引領官兵,確定使命任務圓滿完成。”武警貴州省總隊機動支隊張嘉明介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董自斌 文丹
編輯 郭睆秋
編審 闵捷 施昱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