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造文化之都,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文化人才的吸納與招攬必不可少。在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現場,市政協常委、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厲震林由正在熱播的《愛情神話》說開,建議上海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築巢”,不能以年齡、職稱論英雄。
視訊加載中...
“《愛情神話》可能在上海會創造一個紀錄,就是單部影片在一個城市的票房紀錄,這說明上海人是多麼喜歡這部電影。”厲震林說,“裡面的演員都演得很好,徐峥馬伊琍等主演先不說,裡面那個修鞋的小皮匠,他身上上海人特有的那種生活方式,有點老克勒的味道,喝咖啡談人生,我認為真的是很精彩,這種人物隻有在上海才有的。我們每個上海人看了都會有很多感慨,很多聯想。”
随後他提到,《愛情神話》的編劇邵藝輝,來上海也有六年了,一直飄着,最近上影集團也有意将她引進集團中。“這兩年有個很好的現象,以前這樣的藝術類人才都是北上的,到北京去的,這兩年也開始南下來上海了。港澳台的一些著名文化人,也開始定居在上海了。我覺得我們上海在引進人才方面,可以再加大些力度。”
厲震林說,目前,在藝術類高端人才引進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希望在政策機制方面逐漸得到解決。
比方說,目前國家有關政策對于引進人才的落戶、職稱等條件,主要以自然科學專業人才為标準,如年齡55周歲以下,學曆要求博士。藝術類人才基于專業特性,成果積累儲備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往往人才出成績的年齡段是在中年後,目前的引進政策相對剛性,缺少符合藝術類人才的個性化标準,如有些在行業領域内成果卓著的人才,因年齡、學曆、職稱等達不到要求而無法引進。希望人社等有關部門在引進政策上考慮到藝術類人才的特點,制定差別于一般理工科人才标準。
其次,加大學校引才經費自主權。目前引進經費主要是引進人才的一次性住房補貼,對于全額撥款的機關來說,創收壓力巨大,住房補貼壓力也是巨大。再者,人才引進的經費缺口更集中在引進後的薪酬,尤其是外籍專家年薪基本在百萬以上,合同至少三年,經費缺口很大。建議在攬蓄行動相關政策中可考慮實行“績效目标—自主配置設定”機制,按照績效目标,考核高校的引才數量和品質,市教委核定資助經費的總額,再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在發放時間(可分批發放)、發放标準(可一人一策)等方面享有更多自主權。這樣既能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又能解決最急需環節的經費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