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我的“渠首老友”

守護我的“渠首老友”

從業人員在鄧州唐王橋斷面采集水樣。渠首生态環境監測中心供圖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态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黃進

7年8個月,這是我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共同度過的歲月。

這七年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449.28億立方米,潤澤7900萬人。作為渠首生态環境監測中心的一名工程師,我與渠首就像是老友,參與并見證着彼此的成長。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建設初期,我是現場負責人。初見渠首,它雜草叢生,有些荒涼。接到任務的我從老家南陽市到淅川縣九重鎮渠首,路程不過2小時,但一待就是4個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我正式成為這位老友的“家庭醫生”,定期對庫區水質進行“體檢”。

在丹江口水庫庫區,一共有20個水質手工監測點位和14個水質自動監測點位,分别在環庫區以及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條河流入庫口處。完成一次完整的水質監測,需要經過采集水樣、實驗分析、編制報告、資料上傳四個步驟。操作看似簡單,卻需要認真嚴謹,哪怕一處失之毫厘,結果就可能謬以千裡,影響到千家萬戶的飲水安全。

監測水質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冒嚴寒頂酷暑是常有的事,而冬天的渠首最難“交朋友”。

每逢大雪封山,去點位采樣的路最難走。踩在厚厚的積雪上深一腳淺一腳,岸邊石頭都結了冰,一不小心就會滑落到水裡。好不容易采到了水樣,監測儀器也常被凍得不聽使喚,隻能抱着水樣人工加熱。若是遇上水質自動監測浮标失靈,還要跳進刺骨的河水中維修。

雖然辛苦,但我們時常感到自豪和欣慰。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丹江口水庫考察時叮囑我們,要把水源區的生态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為了給水源地全面的呵護,去年,渠首生态環境監測中心對庫區14個自動監測站進行更新改造,全天候立體監測水質有了“智慧大腦”;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的協作下,完成了兩次水生生物監測工作……

在科技的加持下,我與渠首越發親密。眼前這庫清水,碧波見底。在别人眼中也許是景緻,在我眼中卻是沉甸甸的責任。

(本報記者趙一帆/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