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作者:軍機圖

冷戰時代是人類曆史上軍事裝備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由于兩大軍事集團都力求在裝備水準上壓過對方一頭,是以這一時期的武器裝備不但更新速度快,而且技術名額也水漲船高,導緻出現了很多至今仍然令人歎為觀止的體積巨大的裝備。不過,體積巨大不代表一定壽命長久,在這個技術持續快跑的時代,有很多“巨人”并沒能挺到壽終正寝,甚至有些僅僅服役了幾年就早早“退市”了。雖然這些裝備幾乎都沒能在實戰中大放異彩,但仍然在武器發展的曆史中占據一席之地,它們的名字不應被徹底遺忘。

941型戰略核潛艇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941型戰略核潛艇”這個名字對于很多人略感陌生,不過說起它的另一個名字“台風”級核潛艇,想必就是如雷貫耳了。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核潛艇,941型的水下排水量達到4.8萬噸,具有20個潛射彈道飛彈發射管,可以說不但體積巨大而且作戰能力也非常可觀。

941型首艇“德米特裡·頓斯科伊”号于1981年12月服役,到1989年12月總計服役6艘。然而,蘇聯的解體卻讓這種水下巨獸沒能繼續它的輝煌,到2013年時除“德米特裡·頓斯科伊”号外其餘各艇均已退役,其中服役時間最短的TK-202号甚至隻服役了16年就遭到拆解,這在戰略核潛艇當中屬于絕對的“短命”,而且也沒能完成941型替代之前的667BDR型(“德爾塔”Ⅲ級)戰略核潛艇的目标,“德米特裡·頓斯科伊”号這根獨苗也早早停止了戰略值班任務、轉而負責“布拉瓦”潛射戰略飛彈的試射和部分技術研究任務,等于讓這位老将“退居二線”。

目前,俄羅斯海軍計劃讓“德米特裡·頓斯科伊”号服役到2023年,由此來看這種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距離徹底消失剩不了多長時間了。

SC.5“貝爾法斯特”運輸機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要論起大型渦槳運輸機,很多人第一反應當然是起飛重量和C-17不相上下的安-22,也有人會想到一度風頭強勁的A400M。不過起飛重量超過百噸的渦槳運輸機,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早在1956年,美國道格拉斯公司就向美國空軍傳遞了第一架量産型C-133,這種運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24噸。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同一時期,在大西洋另一端,英國肖特飛機公司也開始設計最大起飛重量102噸的SC.5“貝爾法斯特”運輸機,這種運輸機在主要性能名額上非常接近比它晚了整整四十年的A400M,且設計上不乏可圈可點之處——該機在運輸機中最早了采用全自動儀表着陸系統,是以其自動化水準在同時期的運輸機中位居前列。從設計上來看,“貝爾法斯特”并不存在什麼問題,但由于該機服役時恰逢在軍事開支上力求“省錢”的工黨政府上台,結果導緻該機不但僅生産了10架就被迫停産,而且僅服役到1976年就退役了,這甚至比在“貝爾法斯特”服役八年之前就開始裝備的C-133全面退役還早了三年。

M103重型坦克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1945年5月9日的柏林閱兵上,蘇聯展示的IS-3重型坦克令西方如芒在背。這種設計上完全領先西方國家當時服役的重型坦克整整一代的新型戰車,雖然沒能在二戰中表現出自己強大的實力,其厚實的裝甲和122毫米的主炮卻将其強大的實力表露無疑。非但如此,蘇聯還在1948年裝備了性能更加優越的IS-4重型坦克,這毫無疑問大大刺激了西方的神經。作為應對,美國陸軍裝備了由克萊斯勒公司研制的M103重型坦克。雖然M103在重量上比IS-4輕了3噸,但體積上卻有過之無不及——IS-4主炮向前時全長約9.8米、全高2.48米,M103主炮向前時全長達到了約11.4米、全高更是達到了2.93米,即便在今天體積如此巨大的坦克都十分罕見。然而,“大”不見得就“好”,雖然該車被美國陸軍寄予厚望、在1956年列裝後就被部署到冷戰前沿的西德,但由于其設計問題實在太多,導緻不得不返廠更新,而更新後美國陸軍幹脆把這些一身毛病的M103甩給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同樣不待見M103,到1973年就将其全部退役。短短17年的服役時間,比起冷戰時期美國研制的其他裝甲車輛,實在是太短了。

米亞-4重型轟炸機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說起上世紀50年代的重型轟炸機,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B-52和圖-95這對服役至今的“活化石”,但同時期的重型轟炸機并非隻有這兩種。在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圖-95的同時,蘇聯的另一個大型飛機設計機構米亞西舍夫設計局也在設計重型轟炸機,而且采用了當時主流的渦輪噴氣發動機動力,其設計結果就是米亞-4“野牛”。米亞-4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40噸、最大載彈量達到20噸,雖然最大起飛重量比起圖-95要輕,但載彈量更勝一籌。然而,在對于重型轟炸機至關重要的航程名額上,米亞-4即便空載時航程也沒有達到10000千米,這導緻該機事實上難以完成洲際打擊任務。雖然後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又推出了改進型米亞-4B、其航程達到13000千米,但此時圖-95已經大批生産,蘇聯對一種作戰能力沒什麼本質差別的轟炸機需求不大。到80年代美蘇兩國簽署《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後,米亞-4因其戰略核武器載機地位而被退役,雖然三十多年的服役壽命并不算短,但跟B-52和圖-95比起來,隻能說不值一提了。

R-7洲際飛彈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很多人都對《紅色警戒》系列中蘇聯陣營的V-3飛彈印象深刻,而這種飛彈現實中确有原型,而且來頭不小,它就是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R-7(北約稱SS-6)。R-7在彈道飛彈中是名副其實的“泰坦”級别,該彈全長32.5米、發射重量達到280噸,相比之下目前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主力彈型R-36雖然長度與R-7相仿,但發射重量隻有211噸。

1957年8月,R-7試射成功,到1960年6月進行了最後一次試射。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洲際飛彈,R-7的性能并不出色,其最大射程隻有9500千米、戰鬥部重量1.8噸、命中精度則僅能達到2千米圓機率誤差,并且發射準備時間長,以當下的标準來看可以說是“大而不精”。R-7僅生産了四枚,真正實際服役的是其改進型R-7A,但即便是R-7A到了1967年也已經被完全淘汰。換句話說,R-7系列洲際飛彈從首次試射成功到完全退役僅僅過去十年,這其中固然有R-7作為第一代洲際飛彈性能和可靠性不盡人意的原因,但也不難看出美蘇兩國在冷戰逐漸白熱化的時代戰略武器的更新速度之快。

“阿拉斯加”級重巡洋艦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嚴格來說,設計于二戰之前、服役于二戰末期、退役時冷戰剛剛開始的“阿拉斯加”級并不能算嚴格意義的冷戰時代兵器裝備,但該艦冷戰期間封存的時間甚至比冷戰前的服役時間還要長得多,是以算是“另類”的冷戰艦船。

“阿拉斯加”級的設計目的是保護航母免遭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和日本的重型巡洋艦的攻擊,是以無論火力還是防護設計名額都超越了同時期的重巡洋艦。“阿拉斯加”級的滿載排水量超過3.3萬噸、配有三座三聯裝305毫米主炮,與其說它是重型巡洋艦,倒不如說是“縮小版戰列艦”。1944年6月,“阿拉斯加”号重巡洋艦服役,三個月後其姊妹艦“關島”号服役,兩艦在短暫的二戰期間出色地執行了防空和對地火力支援任務。

然而,由于戰後美國海軍并不需要如此巨大的巡洋艦,1947年2月兩艘“阿拉斯加”級即宣告退役,此時距離兩艦服役剛剛過去兩年半的時間。不過,雖然“阿拉斯加”級退役很早,但其封存的時間長度卻在美國海軍退役艦船中位居前列,兩艘“阿拉斯加”級直到1960年才從美國海軍封存艦船中除名,可見即便到了冷戰時代美國海軍也仍然希望有人儲存“大炮巨艦”的火種。

“和平”号軌道空間站

盤點那些過早退役的巨型裝備

蘇聯在冷戰時代非常熱衷發展軌道空間站,而第一個第三代軌道空間站“和平”号就是其技術集大成之物。早在1976年,“和平”号就正式制定了建造計劃,1986年3月20日核心艙發射成功。然而,雖然“和平”号在現在看來建造時間很早、甚至有些“古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

直到1996年4月23日,“和平”号的最後一個艙段才發射升空,換句話說直到1996年4月“和平”号才算完全建設完畢,此時距離“和平”号停止使用并銷毀已經不到五年——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墜入大氣層并在燃燒中解體銷毀,剩餘殘骸落入南太平洋海域。即便以1986年主體艙段發射入軌計算,“和平”号也僅僅服役了15年時間,而與其級别想進的國際空間站(ISS)時至今日已經服役了23年。不得不說,“和平”号如果能繼續服役幾年,必然能為人類的空間科學研究發揮更大的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