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讀《河的第三條岸》

作者:離離愛讀書

《河的第三條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1908-1967)寫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魔幻現實主義為基調,講述了一個盡職本分的父親離家出走,乘小舟進入河流生活,終身不再上岸的荒誕故事。短短三千四百多字,卻包含了人生種種無法言說的隐痛和可能性,讀來有種一言難盡的感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抵得上任何一部長篇小說,其中深意耐人尋味。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久久陷在震撼、困惑和隐痛裡,以至于父親和他的小船在腦海裡飄來蕩去,揮之不去,恍如隔世的一場靈魂夢境。

|故事梗概

故事是這樣的:盡職本分的父親,在某天忽然異想天開,為自己打造了一條結實的小船。揮手告别家人後,他走向了離家不遠的一條大河,不是遠行也不是逃離,而是獨自一人駕舟河上,不複上岸。隻需要兒子送來食物,别無他求。家人想盡辦法讓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終,已經白發染鬓的兒子對他隔岸發誓:隻要他回來,一定繼承父親未競的事業。父親高興地向岸邊靠近,可是兒子卻實在無法忍受仿佛來自天外的形象,在恐懼中落荒而逃。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讀《河的第三條岸》

|庸常生活的反叛者

這個故事中,父親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選擇了與河流終生相伴,其中的原因真是讓人難以捉摸。

小說開篇這樣寫道: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也許是更沉默寡言一點。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着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

跟我們很多傳統的普通家庭一樣,父親盡職沉默隐忍,少流露感情。母親持家能幹愛唠叨,時時發洩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夫妻之間缺少溝通交流。每天庸常瑣碎的生活令人厭倦。内心純真,愛自由的父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他頂着巨大的輿論壓力,毅然抽身于庸常的生活,抛開所有的家庭責任,自我放逐于附近的大河上,獨自承受一切生命的悲歡苦樂。

父親在遠離世俗的大河上孤獨漂泊,不用再應付複雜的社會關系,不用計較榮辱得失、進退俯仰,苦悶和焦慮被平息,過着一種純粹的平靜生活。他以小人物的一種另類行動方式,以傲然的姿态反抗生活,與紛擾平庸的現實生活決裂。小說通過父親揭示出了人們真實的生活困境,及内心希望擺脫世俗束縛,追求自由純粹生活的渴望。父親離經叛道的選擇創造出一種巨大的沖擊力和張力,直擊人們的内心,令人震撼。

面對現實生活,人人都處于或大或小的生活桎梏裡,往往因所處環境而喪失了突破集體桎梏的能力。我們通常更多的是習慣和麻木地接受,即使覺得現實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有什麼不對,也不會有勇氣真正去改變。我們總是有太多要擔負的責任,太多割舍不掉的東西,也有太多的無奈,讓我們學着隐忍。而那些最先懷疑并打破正常的人往往會被視為異端,被人們否定和打擊。正如文中描述的那樣:人們不了解,認為父親一定是瘋了。

我讀《河的第三條岸》

|自我救贖之路

父親的漂流不僅是把自己從現實中解脫出來,實質上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放逐和救贖。他如此堅定地選擇與生活決裂,還有一種可能是内心有着某種無法言說的隐痛。為了獲得心靈的安甯,他攜着失落的靈魂,孤獨地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我想着也許父親的父親也曾有過一條小船,這條小船承載着他畢生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或意義,結果卻未達成。于是父親的父親需要兒子,替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又或許僅僅是希望獲得兒子某種了解而已。可是父親當時年少無知,不了解父親的父親,做了某些事傷害了他的感情,當時他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事隔多年後,某一天突然反應和了解過來,感覺無以複加的痛或不安,卻無力再挽回,然後陷入一種無止境的心靈自責和折磨裡。别人走不進來,自己也走不出去。最後毅然地選擇河裡孤獨飄蕩,以期獲得自我救贖。“他像一條遺棄的船,漫無目的漂浮”,這更像是一種流放,一種懲戒,透着近乎于吉爾伽美什受天懲戒于洪水之中的那種強烈的孤寂感。

我讀《河的第三條岸》

|命運的輪回——無盡的孤獨

父親依然在河中孤獨地飄蕩,而“我”在岸上孤獨地等待,迫切希望父親快點歸來。直到“我”白發蒼蒼,父親的小船才在遠方出現,“我”對着父親隔岸發誓:“如果你願意的話,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父親很高興,允許“我"上船接替他。當父親要靠近“我"的時候,“我”卻因為不了解害怕地逃離了,認為他像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從此,父親消失了。而“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撐,内心一片荒蕪,一生還将繼續背負沉重的心靈包袱,再也得不到安甯。作者這麼寫道:

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當我死的時候,我要别人把我裝在一隻小船裡,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讀到結尾令人傷感。最後一刻,兒子無疑沒有追随父親的足迹,去尋求靈魂的栖息地——河的第三條岸。失去了父親,“我"困在心靈的荒原中,預測了自己将迷失河底,孤獨的死去,死了也無法解脫。人生如同受了命運的詛咒一樣,會陷入某種循環裡,不斷的輪回重複。那個不可預知的明天,會以過去的方式再度重制。正如父親的命運和我的命運一樣,靈魂無所依托,人最終注定都是孤獨的。

我讀《河的第三條岸》

|探尋河的第三條岸

父親作為一個精神的勇者,在河的兩岸間,毅然選擇了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以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我”作為父親唯一的支援者、追随者,在最後一刻害怕地逃離,父親從此杳然消失。我不禁困惑:父親的消失,是徹底地與人間決裂,獲得了精神的絕對自由,還是精神家園的幻滅。河的第三條岸到底存在不存在?

作者似乎在講述一個關于靈魂的寓言,過去或者未來。作為一種精神絕對自由的至境的彼岸,毫無疑問河的第三條岸是虛幻的。然而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河的第三條岸,大家了解會不一樣。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彼岸。生活中,我們曆經人世悲歡,諸多苦痛,仍相信有一種可能的生活,或者說有河的第三條岸,能讓我們片刻擺脫世俗煩惱,獲得靈魂安甯和自由。于是一路追尋,我們會抓住某件事,或者是某個目标,或者是某個人,以此作為自己的寄托,獲得心靈的歸屬,進而更好地生活,實作人生的意義。

讀完這篇小說,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每一種選擇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如果哪一天,生活讓我們無法抵達此岸或彼岸,希望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第三條岸,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本文系作者原創,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文中圖檔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