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最大的高貴就是心存善念,一個人最好的福相便是厚道處世

作者:青苗随筆
一個人最大的高貴就是心存善念,一個人最好的福相便是厚道處世

盧思浩說:“别忘了答應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不管那有多難,有多遠,有多不靠譜。

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 ,無非是農民和沒有過高薪水工作職業的人,是在溫飽與饑寒交迫中掙紮的人。這與每個人的人性道德素養有關,和先天的家庭根基命運有緣。

一個人從出生到上學,本來大腦非常的有智慧,家庭生活也在中上等,吃喝穿住都很寬裕,在聰明智慧上又超常于同齡孩子。

這是先天的根基血緣與更久遠的脈系緣份所決定的,然而,一場病難,使孩子失去了超常,變得平平庸庸。這樣的人和事,在人類重多,幾乎比比皆是 。

人的智慧才份從哪裡來,天才可鞠雖有,但絕大多數人的智慧是在學習與實踐中來,老子在走的時候才為人類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孔子53歲周遊列國,才開始著書立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比一般人輕許多。

可正常人大腦沒開發的區域,愛因斯坦多開發了許多,腦細胞數量比正常超過近三分之一。

寫文章作研究比體力勞動吃的飯多,這說明智慧的發揮,消耗的精力要遠遠大于體力勞動。

大器晚成,決定了一個人的智慧能力的強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蘊意。多少人大學畢業後。

一生平庸無能,又有多少人隻是國中水準,确在一生的奮進中擷取了尖端事業智慧得成就?秦始皇沒有完全學懂治國之道,确成為天下統一中國的第一人。

成吉思汗幾乎就是一個鋼鐵意志毅力無比的英雄,在不斷聽取智慧與道義通明講解中。

長春真人理性的實際教誨,讓成吉思汗以不是隻識彎弓射大雕的勇敢智慧英雄。真正徹悟了人生的真理。

成為中華民族史前史後疆土遼闊無垠,人類最大地域國土的開明偉大的智慧超群領袖。成吉思汗的智慧有先天吃苦中長出來,有自知之明,謙虛謹慎向智者學來的 。

現在的中國農業和其它行業以是機械化,正漸近電子智能化。老天爺看百姓生活的太舒服,就會有秋收前的大風,将玉米水稻刮倒。

讓百姓在辛苦與勞累中感恩收成的不容易,進而珍惜愛護地球環境,謝天謝地,感恩時代和蒼天大地。

每個人的根基因果不同,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勞累和辛苦,以回報天地造化的恩賜,不付出汗水辛苦。

人就不知甘甜平安太平的生活有多甜。是以天天年年智慧的農民和智慧的所有中國各行各業的人都要為生存而忙于奔波,吃苦勞作才能生得更美好。

有句俗話說,過度的聰明,等于傻子 ,就是說不要聰明過頭了 ,不要為了利益算計到别人的骨髓裡,在錢财上獲得了不該獲得的,就會失去人心,失去人脈 ,其實是最不劃算的傻子。

過去老人講啊 ,做人做事憨一些,傻一些是好事 ,是不吃虧 , 反而過度的聰明耍奸 ,卻不是智慧,害己害人 。

美在身邊,也在我們心裡,如果,你能把柴米油鹽的日子,過出詩意,把酸甜苦辣嘗遍,即使平淡的日常,也是生命中的珍貴。

你若真心,歲月滄桑,美就會意味深長,你若深情,萬物皆有靈,美好皆可期。

人生不完美,當下即是美,能讓蕭瑟時光暗香盈袖,能讓寂寞空虛素雪成章,因為心境之美,便也是有了最美的時光。

如若,歲月清淺,能夠冬日不寒,人生一定許你安然;暖陽下,若是淺喜深愛,安然若素,便也是最美的生活。那麼,最好的人生,一定就是“予你浮生暖,予你歡喜城。”

美在當下,珍惜所有,生命不會回頭,人生沒有如果,生活的好與不好都要親身經曆,其實,也都是宿命中最好的安排,而你,隻需負責珍惜、享受和擁有就好。楊绛先生說:“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

什麼樣的心态,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無論是歲月靜好還是一地雞毛,美好總在當下的每一刻,至于下一秒,誰又能知道幸運與意外哪一個先來?是以,人生最終的決定,還是在當下的每一刻。

人生路途遙遠,進一步有進一步的驚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日子平淡有味,人生自有清歡。不過,人生最美還是當下,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錦。

人們都說,漫漫人生路,若不是終點,請一直微笑前行。努力過好每一天,不管結局如何,每一個努力的過程,就值得稱贊的生命之美。

人生路不要走得太倉促,走慢一點,陽光明媚懂得享受,人生苦短,懂得珍惜。

人生的美,總是青睐那些努力生活的人,風雨之後,贈予燦爛。是以,我們心存感恩,即使世界偶爾凄涼,也要内心繁花似錦,即便遇到不如意,不快樂,也要懂得尋找美好,釋懷過往。

人生之美,需要是時間的積累,是人生的經曆,所有好的壞的經曆,都是生活的饋贈,都是點滴美好的聚集,不要拒絕,坦然接受。

唯有親身經曆,方知人生越簡單越快樂,越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越要知足常樂,也就會擁有更多美好。

有人說:“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是啊!我們無法保證人生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讓我們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無論生活怎樣不盡如人意,它都是美麗的。

人生中,總有一段陰暗的日子,即便如此,也許遮掩不住美好的存在,當你穿越了暴風雨,你會發現那些不動聲色的美好。

是苦盡甘來,是努力争取的碩果,悲傷和痛苦開出的花朵,當你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再回首會發現美一直陪伴着你,并鼓勵着你。

安靜于現在,安然于當下,目之所幾,皆是美好,世界上有千萬種美,最好的那個叫安于當下。

屬于你的不會錯過,不急不躁,該來的都會來,不要讓時光匆匆,蹉跎了人生,不要因忽略了身邊的美,而心生遺憾,後悔一生。

你的努力都會被時光看見,被歲月記錄,沉澱自我,成熟的生命,都會知道歲月的饋贈不會遲到,美的兌現總是及時而周到。

美好從來都是久别重逢、失而複得;美好總是不期而遇、如約而至,還有我最喜歡的未來可期。

人生就是在平凡的日子上一層一層疊加美好,一幀一幀增添顔色,才有了多彩多姿。

是以,喜歡的歌慢慢聽就是美,喜歡的事慢慢做就是美,喜歡的生活就是完美。在平凡的生活裡,不放過任何的美好,即便光芒再小,也是美麗。

羅丹說過:“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還是美好的。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珍惜當下,用心發現身邊的美好,隻有享受當下,才能從美好出發,到達另一種美好。

心懷美好,滿懷希望,人生路上就不會缺少陽光,才能向着美好大步向前。

珍惜當下美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用現在的美好,鋪墊出未來的風景如畫,不負生命中一分一秒的美好。

光陰淡淡,在時光的斑駁中,歲月即将走過又一個舊年,迎來另一個新歲。

生活,在平凡的跌宕中,盤點着走過的點點滴滴,有歡喜,有悲傷,有正義,有不公,有煩惱,有收獲。

慢慢地學會以素簡之心,去清醒地辨真去僞,漸漸豐盈着行之從容,在歲月的清歡中,真正閱盡人生百态,洞見世間美醜。

新題舊事總喜歡在歲暮年初被混淆着并提,常常在看似無意間重引記憶中黑白對錯的萬千感懷。

站在歲月的門檻,再次回眸細想,有很多事情,在很多時候,事件和時間本身其實并不複雜,複雜的是每個人為了各自“生”與“活”的姿态和模樣,刻意用不分是非 ,不辨真假,讓人心和世态人為地變得複雜和炎涼。

因而,如果能于蕪雜中常擁素簡之心,堅持從容地行走在内心的坦蕩之中,以淡定的沉默,蔑視所有的不軌之為,這種清醒的磊落,就會顯得格外的珍貴和不容易。

魯迅先生在雜文《半夏小集》中曾這樣寫道:“明言着輕蔑什麼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深以為然。

以素簡之心,滌清靈魂,讓它幹淨而純澈,從容着内心的坦蕩與铿锵。面對人心詭谲,世态炎涼,看懂了,也就看淡了,以平常心對待,以心平常自持。

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應該懂得怎麼把所有的遇見,都裝飾成生命中的風景,可以覽閱指點,也可以收藏塵封。

很喜歡楊绛先生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生命或許不需要太多太深刻的過去,值得用一生去銘記,尤其是那些曾經不屑和蔑視的。

當一個人曆經了風雨兼程,仍能夠守住初心美好,不苟且于用醜陋建構的現實安穩;仍能守得住屬于自己的風景和幸福,才能算是真正具備了“好生”與“樂活”的生活能力,這也是對初心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最勇毅、最美好的堅守。

《人民日報》上有段話說的非常好:“即使我見過很多複雜和陰暗,但依然不屑成為那樣的人,永遠心懷善念,心靈清澈。

生活是一場修行,也是修心與安享清歡的完美交集。以素簡之心,豐盈行之從容,惟其一生所想,願能妥帖安放一顆正大光明的心靈于幹淨的靈魂深處,永遠不被污染,永遠不被亵渎。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如一戶之明。——《淮南子》說明平庸的人再多也不如一個能人所起的作用大的觀點,德優者,能懷遠;才大者,能博見。

善行者無轍迹, 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故善人,善人之師,善人之資,為師可盡其善能,知以善人為貴,“恒善”是說,有善于辨識的慧眼”而是去發現、挖掘人才。

老子又說道“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沒有遺棄的人才,沒有荒棄的資源,這就是繼承發揚了優良傳統的聰明做法。

善行者,做事幹淨利索,善言者,沒有失言,沒有說錯的地方,心中有數者,勇于拒敵國門之外者,用不着城門緊閉還要插上門闩。

做大事的人都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樹大招風,真正會做事的人不需要别人歌功頌德,隻希望能靜靜地、順利地、沒有障礙地把事情做好,善行者無轍迹。

莊子:大智者藏慧于内,“才華”大智慧是一種涵養,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心胸寬廣無邊,是以能容常人所不能容,忍常人所不能忍;面對十分棘手,困難的問題時,也能大而化之。

擁有大智慧的人心态的平和閑适的,具備大智慧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大的作為,大智慧是一種大涵養,有涵養的人才善于學習,從偏狹的人學到了寬容,從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

英國王室為了招待印度當地居民的首領,在倫敦舉行晚宴,身為“皇太子”的溫莎公爵主持這次宴會。

宴會快要結束時,侍者為每一位客人端來了洗手盤,印度客人們看到那精巧的銀制器皿以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來一飲而盡。

作陪的英國貴族目瞪口呆。溫莎公爵神色自若,一邊與衆人談笑風生,一邊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樣“自然而得體”地 一飲而盡。

接着,大家也紛紛效仿,本來要造成的難堪與尴尬頃刻釋放,宴會取得了預期的成功。

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必定是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人如沐春風。他不會為了展現自己而貶低他人,不會為了博得眼球而諷刺他人,不會令任何人陷入尴尬與難堪之中。

刀需要在磨刀石上反複地打磨,才能變得鋒利。一樣道理,人不經事同樣不能真正成熟,需要在事上磨,需要有人來當陪練,才能提升自己。如果沒有機會,原本可以成才的人也會是以而趨于平庸。

是以,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心煩氣躁,而要把這當作磨練提升自己的機會,通過解決問題做好事情來積累經驗提高水準;遇到難纏的人時。

就把他們當作陪練,能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随機應變,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做成事情,這就是真正的本領與能力。

經過千錘百煉的人,就像淬過火的鋼,不會輕易折斷,而是富有韌性。他們不會輕易被激怒,耐得下性子,沉得住氣,目光看得長遠,心胸寬廣容得下人和事,這樣的人才具備了走向成功的條件。

是以,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沉下心來,慢慢理出思路,千方百計把它解決,每解決一個你就變得更優秀一點。

遇到不講理的人時,不要被引爆,而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者置之不理,或者避其鋒芒擊其七寸,一招制敵,千萬不能亂了陣腳,被别人牽着鼻子走。

人沒有天生強大的,正是在降妖捉怪的過程中,經曆九九八十一難後,才終于成佛成聖。愛過傷過,才漸漸悟出感情的事最強求不得。并非你喜歡一個人,一心一意對他好,他就會喜歡你,給你你所期待的愛。

人與人之間需要緣分,偏偏這緣分最是不可捉摸。在這上面強求最是不會有結果,往往以自己的遍體鱗傷而告終,而也往往會在這時幡然醒悟,自己其實是走錯了方向。頓悟後換一個方向,結果很快就看到了春暖花開,陽光普照,而沒有之前的那些煎熬,又怎會有後來的美妙呢?

遇到一個處處與你作對的同僚,或者是因為利益,或者是因為嫉妒,處處使絆,造謠誣陷,你該如之何?和他一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

其實不必,敬而遠之,默默地提升自己的實力,當你甩他十八條街的時候,他根本都夠不到你,那些小伎倆還有意義嗎?是以,不該理的你不必理,而是專心提升自己,讓自己強大,這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

職場上遭遇挫折,沒能如願晉升,這時該怎麼辦?怨天尤人嗎,還是從此一蹶不振?都不是,心胸要寬廣,凡事都有兩面性,沒升上其實有沒升上的好處,責任小擔子輕,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來自己支配。

同時,考慮自己是不是确實距離晉升的标準還有差距,努力從各方面縮小差距,再說,很多事本來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心盡力也就無怨無悔。當然,不要是以就消極怠惰,不管有沒有機會,我們都要盡職盡責,即使得不到升遷,起碼有沒有虛度時光的問心無愧。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相信,上天不會辜負一個真正努力的人,他會以不同的方式讓你收獲屬于你的果實。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然而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

做人,不解釋就是最好的解釋,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了解你的人,解釋也沒用,當遇到事情時,不解釋,用行動去證明效果會更好。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我們最早接觸教養的概念,應該是從我們的父母覺得我們可以聽得懂他們的話的時候,不過,那時候父母不是說:“你要有教養”,而是強調:“你要聽話,不要哭鬧,不要和小朋友争吵。”

慢慢長大後,自己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曆經人情世故的錘煉,才恍然大悟:原來小時候父母所要表達的聽話就是教養。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犯錯,或者做了讓父母覺得沒有顔面的事,就會被父母教育說:“你是在給家門丢人!”

這樣的說辭讓很多年幼的孩子留下了不小的陰影,因為覺得自己好像給自己的家族蒙羞,以至于很多人長大成人了還不能釋懷,不時都在懷疑自己是否有教養,是否給自己的家族、團隊以及國家蒙羞。

《荀子·大略》中記載:“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财粟米之于家也。”意思是:仁義禮善對于人,就好像财物糧食對于家庭一樣重要。

這其中所提到的仁義禮善,無非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教養,而教養是一個人處事的最大底牌。那麼,生活中,我們如何做才能算是有教養呢?一起來看看吧!

與人為善,換位思考‍‍,教養和換位思考有什麼關系?想想我們在找對象的時候,是不是父母都會讓你找個度量大、能包容能了解你的人?而這樣的人必須也得是有教養的人才會了解的事。

東漢時期的劉寬,品行端正且受人尊敬,這不僅展現在他的為人處世令人折服,同樣細節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在與自己的伴侶相處時,他也同樣表現出極高的教養。

一天早上,劉寬吃飯完畢,更衣準備上朝時,夫人惡作劇讓家仆将肉羹打翻弄髒了劉寬的朝服,按道理作為主人都會大發雷霆斥責,但是劉寬卻先關心家仆是否燙傷,試問如此品行的丈夫,作為妻子怎麼會不幸福?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看清一個人的品行,不是看他順境時的态度,而是觀察他在不利情況下的反應,從細節便能知曉他的教養。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是以我們在極端情況下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嚴于律己,寬容他人,如此生活自然和諧美好。

無需提醒的自覺,教養之是以被稱為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就是因為它不需要刻意為之,都是習慣成自然,自發自覺的行為,不是為了作秀給任何人看。一個人的教養就形同一把戒尺,時刻提醒自己自覺自制。

據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一直為官清廉。一天,他被告知京城有信到,心想可能朝中有急事,便立馬叫人點燃蠟燭,但是看到一半便叫人把他自己買的蠟燭點燃,熄滅了官燭。

家仆不解,便問起原因,這位州官回答說:“這信裡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在京城的家人的資訊,不屬于公事,自然要用我自己的蠟燭,公燭是為公事為百姓而點,不能假公濟私。”

利用公職之便處理私事的人不少,有些的确也不可避免,但是這樣的小事更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自覺。

清正廉潔,國家和人民擁有這樣的從業者是一大幸事,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好恪盡職守、公私分明,那麼美好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

根植于心的修養,随着時代的發展,坐飛機的年齡越來越小,隻要符合國家規定的嬰兒都是可以乘坐飛機的,但是嬰兒不能受控制的就是他會哭鬧,或者是因為身體不适,或者是情緒作祟,這樣可能會影響到身邊的乘客。

于是,有些父母會提前做好小禮物放在身邊的座位上,并說明原因請求諒解,而同航班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可以諒解的,其實這就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和人類修養的提升。

人們不再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覺得理所應當,同樣也願意設身處地去了解别人的不易。這是這個教育為本的時代所産生的結果,同樣也證明了教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的自律,有教養的人之是以在為人處世上做得完美,讓人感覺如沐春風,除了他刻在骨子裡的修養之外,更多地來自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就是所謂的自律。

為了保持教養,有的人甚至不惜斬斷自己的愛好與欲望去嚴格要求自己。例如:

戰國時期,魯國丞相公孫儀,愛吃甲魚人盡皆知,有心之人或者好友都想投其所好,但是公孫儀卻從未接受任何人的好意。

因為他深知自吃幾條甲魚事小,但是作為丞相就不能無功受祿,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自己分内的事,得自己應得的東西。

不徇私舞弊,假公濟私,畢竟有時候自律也是一種自救,恪盡職守吃自己獲得的甲魚更加安心放心。

總之,教養是一個人處世的最大底牌,握緊底牌才能走得更遠。希望大家都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如此才深得人心。

衆生平等,我們皆在一條尋求智慧的人生道路上,也許三年五載,也許漫漫一生,或許才可能求得一份屬于人生的洞見。不管我們信奉什麼理論,内心當中有什麼樣的信念。

所有的智慧它的出發點一定是能夠讓我們解脫人生的痛苦,能夠親生嘞,解決了生活當中遇到的所有難題。有的人說除了信仰和佛法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帶給他巨大的改變,但我們不要被宗教綁架,我們不是說我們崇拜神。

或者說他說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你要有自己的判斷,你也可以看佛法裡面的書,可不可以幫你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他能不能夠幫到你讓你去思考,打開啟你智慧的思路。

人是需要思考一點思考能力的,如果人雲亦雲,終将會失去自己的人生主見和判斷力,而沒有人生主見的生活往往卻是十分悲催的。當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我們首要的就是要做到自身的定力。

擦亮你充滿智慧的雙眼,來分辨是非,讀懂真情假意。就像我們在書中看到這麼一句話,天上不會掉下免費的餡餅,如果我們在這句話的内涵當中,悟到了一點什麼,多多少少都是可以在生活當中護我們人生安全的。

就像對于詐騙來說,如果我們大多不曾帶着這麼一種愛占小便宜的心理,即便再高明的騙術往往都無的放矢,即便來了也有去無回。韓寒在歌詞中寫道:“聽了這麼多的人生道理,依舊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即便是聽着同樣的一首歌,看着是同樣的一處風景,遇到的是同一個人,每個人的所思所感往往都千差萬别,如同一千個個讀者,有一千個個哈姆雷特。

對于我們遭遇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悟性,往往就決定着你今後的人生道路的起起伏伏。即便是同樣的陷阱和錯誤,有些人可能一直重複着哪怕是一生的長度直到生命的終結為止。

而有的人卻可以再一再二不再三,孔子說君子不貳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強調的是人要善于自我反思和覺悟,你的人生道路才能有所順暢。

儒釋道三家,其實歸根結底本質來講都是要人打開自身的悟性的,把握了人生的規律,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我們的生活才能漸行漸遠,也能夠來日方長。當我們讀了萬卷書,行走了萬裡路,有時候在于某個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可能突然間會被對方的一句話瞬間點醒。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時候在生活當中就是這麼真實上演的。當思想鑽進了一條死胡同,能夠及早回頭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于是見好就收,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到什麼位置應該停止,這或許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人生哲學。

外界的任何聲音,它都是一種表象,如果你是一個裝睡的人,即便再高深的佛法和理論,縱使上刀山下火海也難以打開你心靈的格局。碌碌半生,所有的大徹大悟,都來自于内心的醒悟。

聰明的人都在清醒的活着,清醒的謀劃人生,規劃前行的人生道路。具體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

因為心中有渴求,是以為了目标就會計較,計較多了就成了較真,較真多了就是較勁,跟他人比較,跟自己較勁。心态越來越擰巴。心靈一刻都得不到舒展。在得與失之間徘徊不定。得了也害怕,失了更恐懼。

拙實之人,因為笨拙,是以人生中沒有那麼多渴求,生活随遇而安。有事則應,無事心淨。在癡福中享得片刻輕安。

有智之人,難得糊塗。它不會計較得失,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小事稀裡糊塗的随緣,落得老好人之名。大的是非面前清楚明白,拿的起放的下,自在随緣。

南懷瑾先生說過:“人有貴氣,一看便知。”易經把人的面部分為十二宮,以此來分人的好與壞。過去的電影,都把好人與壞人進行臉譜化,這也與我們的常識有關。

平時生活我中我們也喜歡以面相來看一個人,确實如此,一個人的面容,語言,就是行走世間的名片。

有的人雖衣着華麗,但是面色不善,斤斤計較,無形中丢掉了福氣。而有的人雖穿着樸素,卻面色和善,待人厚道,在無意中便顯露貴氣。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因為,一個人最大的高貴就是心存善念,最好的福相便是厚道處世。

境由心生,相由善生。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後天的善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面相,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佛曰:“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給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種境界,也是操控情緒的源泉。要想自己成為什麼樣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

達芬奇在畫《最後的晚餐》時先将教徒畫完了,為了畫耶稣與十二個門徒,他開始尋找模特。畫家想:耶稣的形象應當是純潔、慈愛的。很長時間,他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一張臉。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正在小溪邊玩耍的孩子,在這張臉上,他終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純潔與平安。于是以那個孩子為模特畫了耶稣。彼得、約翰、安得烈、雅各、腓利、馬太。

一個個人物好不容易都找到了相應的模特。可最後一個人物,加略猶大的模特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必須是一張最卑鄙、最虛假、最兇惡的臉。

畫家一直苦苦地尋找着,十年後的一天,達芬奇在一所監獄中看到了這樣一張讓他難忘的臉。在那些窮兇極惡的囚犯中,畫家發現了尋覓已久的那張臉。

那是一張充滿了卑鄙與邪惡的臉,他是個搶劫殺人犯。畫家請求監獄長讓這個犯人給自己當模特。畫家終于完成了猶大的畫像。

此時,離完成耶稣畫像已過了整整十年。在以囚犯為模特作畫時,囚犯說了一句話:“我曾經見過你,十年前在小溪邊,給你做過耶稣模特的那個孩子就是我!

達芬奇頓時驚呆了,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他曾經按照那位少年天真爛漫地臉畫了耶稣,卻末曾發現那少年心底裡搶劫、殺人的罪惡品性。

十年前那張天使的臉,十年後變成了惡魔的臉,但人還是那一個人。這就是境由心生,相由念生。

與人為善,終有好報《道德經》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人生在世,修為的深淺,德行的高低,最終都會得到相同的回報。

有智慧,德行高的人,總是面容和善,面帶微笑,即使是遇到煩心的瑣事,也總能一笑了之。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婆婆,孤身一人住在一座山下。

  

一天傍晚,她正在門前收拾柴草,忽然蹿來一隻老虎,向她張着血盆大口,虎視眈眈。老婆婆驚懼萬分,但忽然發現這老虎嗚嗚有聲,就是不動嘴咬人。

老婆婆勉強定住心神,觀察眼前這隻老虎,從它張開的大嘴可見喉嚨裡卡着一根金簪。“難道是吃人的時候卡在裡面的?

看這樣子,老虎是想讓自己給它拔出金簪?”老婆婆便說:“要我給你拔出來可以,你得答應我以後不再吃人。”老虎點了點頭。老婆婆控制住内心的恐懼,好不容易拔出了那支金簪,老虎感激地看了看她,搖搖尾巴,走了。

從此,這隻老虎隔三差五地就會給老婆婆送來一些野味,比如野兔、野雞、野豬。老婆婆有了老虎的照料,生活得還不錯。後來,老婆婆去世了,這隻老虎來到墓旁陪伴,并且最終死在墓旁。

古德說過:“善念養心。”一個人内心善良,懂得包容他人,體諒他人,不責怪,不抱怨,自然會儀表端莊,眉眼舒展,常帶微笑。

在不知不覺中,産生一種友好的磁場,讓人想要靠近。同時影響身邊的人,進而擁有順意的人生,和睦的家庭。

言相厚道,煩惱消除,古人說:“與善仁,言善信。”意思是:和别人相處時,要待人友善;與人交談時,要出言友善。

人生中,大多數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出言厚道,懂得換位思考,考慮他人感受,不争辯,不妄言,不評價,既尊重了别人,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煩惱。

從前,有一位道長和弟子下山布施,在路邊的茶館喝茶時,一位乞丐上前,誣陷道長,撿到了他放在桌子上的銀錢。

道長聽後和善的對乞丐說:“這點錢你拿着,算是對你的補償。”說着給了乞丐十個銅闆。

弟子不解地說:“他明明是騙人的,師傅為何不揭穿他。”道長說:“既然知道他的目的,多說又有何益。”

層次不同,不用争辯;認知不同,不用解釋。出言厚道,不是不說,而是以利他之心,說恰當之言。

故事中的道長,明白乞丐的心思,但是并沒有當衆拆穿,并且布施他的錢财,減少了不必要的争端。

人生之事,很難看到全貌,多一點溫柔的關心,少一些惡意的指責;多一點溫暖的語言,少一些尖銳的争論。此生,才會活得輕松自在,平和喜悅。

常懷微笑,面相厚道,家庭才會和睦;換位思考,言相厚道,煩惱才能減少。心存善念,心想厚道,百毒自難入侵。餘生,願我們以善念養心,以厚道處世,擁有福氣的面相,幸福的人生。

共勉!

作者;青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