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報通訊員 賈婷婷
“知識産權一頭連着創新,一頭連着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對于知識産權,專家如此形容。面對知識産權這一無形資産,作為市場主體的各類企業如何促進專利資源價值最大化,推動企業成長壯大?
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區首家國家級高新區——標頭稀土高新區,知識産權與科技資源的有效對接,正在激發強大的區域創新發展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標頭稀土高新區不斷探索知識産權“創造、運用、服務、管理”等方面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在國内率先成立“知識産權一站式服務聯盟”,為企業提供資訊檢索、專利申報、業務教育訓練等8個領域的知識産權服務;與中國專利開發公司合作建設國内第一個“全球稀土專利專題資料庫”,為知識産權的質押融資、轉移轉化、交易流轉提供可靠平台支撐。
知識産權質押為企業融資辟路
“在企業發展的緊要關頭,沒想到‘知産’竟能變身‘資産’,讓企業實作了關鍵一躍。”標頭天和磁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室主任武志敏欣喜地說。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企業的發展痛點,天和磁材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幸運的是,在稀土高新區知識産權局的幫助下,通過68項授權專利質押,企業很快拿到了銀行貸款授信,解了燃眉之急。
“專利是企業參與市場競争的‘敲門磚’。作為一家出口型企業,目前企業的68項專利中有40項是國外專利,代表我們的創新能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的競争力更強。我們在專利申請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稀土高新區知識産權局及時将政策、服務送到企業的大力支援。”武志敏告訴記者,企業已經品嘗到了專利帶來的“果實”,在創新等要素資源的集聚助推下,該企業钕鐵硼永磁和钐钴永磁總産能已達到萬噸級。
近年來,標頭稀土高新區在發展高科技、實作産業化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政銀企”深度融合的創新體制機制,積極與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建設“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需求資料庫”,通過“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完善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研發和産業生成體系,不斷推動産業轉型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探索運用“企業裝置+知識産權”“股東房産+知識産權”“股權+知識産權”等質押融資,促成金融與知識産權有機融合,解決企業資金難題。
2021年,標頭稀土高新區新增授權專利1262件,同比增長40.8%,有效專利已達3739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9.5件,累計幫助4家企業獲得專利質押融資共計7370萬元。
創新管理機制,培育“創新森林”
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取向矽鋼隧道式高溫退火裝置關鍵技術”和80餘項專利,標頭威豐稀土電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獲得1300餘萬元的資金扶持。“目前,我們正通過知識産權質押向金融機構申請2000萬元的信貸支援,用于企業在高磁感取向矽鋼方面的開發與研究。”該企業财務部部長李欣欣說。
以政府部門為主導,拓寬知識産權融資管道、創造風險投資良性環境、培育好技術市場,對于知識産權的運作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那麼,標頭稀土高新區如何利用知識産權,培育枝繁葉茂的“創新森林”,助推企業在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年來,標頭稀土高新區不斷優化知識産權發展環境,探索形成了上下關聯、政策配套、整體推進的管理機制,成立知識産權一站式服務平台,入駐的16家知識産權中介機構已為200餘家企業圍繞專利和商标提供了一對一服務。
今年以來,標頭稀土高新區強化政策先導,對知識産權創造、管理、運用、保護等獎勵事項進行了明确,按照企業成長規律,提供定制化差異化的知識産權托管服務,實作企業專利數量品質“雙提升”。
打造知識産權強企新高地
2021年4月,由標頭稀土高新區科技局牽線搭橋,標頭聖友稀土有限責任公司“稀土熔鹽電解裝置”和“稀土熔鹽電解的自動恒溫裝置”兩個實用新型專利,成功轉讓給廣東橫琴知識産權公司。
“兩項專利均是2016年研發申報的,随着生産工藝的不斷調整,企業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兩項專利将不再适用企業的發展需求。我們将專利轉讓,并将轉讓費用用于其他成果的探索和研發,不斷推動企業高效可持續發展。”聖友稀土綜合部部長王豔表示,知識産權真真切切成為發展“推動器”,為企業推開了一扇創新之門。
“稀土高新區牢牢鎖定知識産權創造推動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标,着力發現和培育一批知識産權優勢企業,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争力。”標頭稀土高新區知識産權局從業人員張瑜表示,目前,稀土高新區通過開展“專利掃零”、建立“專利實力評價”機制、加強“貫标優勢企業培育”,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
截至目前,標頭稀土高新區累計培育知識産權優勢、示範企業13家,累計培育“企業知識産權管理規範”貫标認證企業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