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相愛的我們》:一場基于幻想的混亂“北漂”

作者:光明網

作者:楊昊

電影《曾經相愛的我們》,從片名讓人聯想到這是一部講述愛情回憶的影片,然而從内容來看并非如此。影片通過多線平行叙事,展現了三個人物在北京奮鬥、戀愛的故事,三條故事線在内容占比上類似,但在電影簡介和海報上卻僅僅隻有Alan和夢婕的一條愛情線。本片不僅與“曾經”毫無關系,甚至在部分劇情設定上與“愛情”也扯不上關系,反複更名的操作更像混淆視聽,卻掩蓋不掉混亂的叙事。

《曾經相愛的我們》:一場基于幻想的混亂“北漂”

“北漂”與“愛情”的結合是一種不容易出錯的設定,一方面是“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另一方面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大”和“小”、“無情”和“溫情”,這樣的預設沖突更容易讓觀衆有代入感。本片同樣設定了兩條愛情線,一條故事線以遺憾結尾,一條故事線收獲“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美結局。但無論是Alan和夢婕的“歡喜冤家”模式,還是阿志對小愛的“默默守護”模式,兩條故事線的發展都相對刻闆化,與其說這是愛情,更像是兩場借愛情之名的尴尬表演。如第一條故事線中,Alan多次在已被删除好友的聊天框中發消息道歉,與其說這是深情,其實更像煽情。而在第二條故事線中,女主因男友與家庭決裂,她夜晚買醉,白天醒酒,仿佛這世界除了愛情就是酒醉,而這種毫無情感根基的情愫,并不能讓觀衆對其中的故事的産生欣喜或是惋惜,反而留下的是一地尴尬。

“北漂”作為一種基于時代現實而出現的題材,以現實為根基,也以現實為養料。觀衆走進影院更期待收獲一種帶有真實洞察,能夠在形色各異,卻具有共通點的人物、故事中,獲得一種被觸動的情感慰藉。是以,“真實感”成為了“北漂”類型影視中極其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許多北漂題材的影視,展現的更像是一場浮光躍金的獵奇,借“北漂”之名,展示的卻是燈紅酒綠、沒有代表性和深刻性的泛泛都市故事。

片中的三段故事都發生在酒吧之中,無論是分分合合的酒吧經理、還是追逐夢想的酒吧駐唱DJ,抑或是每夜都在同一個吧台座位買醉的女生。作品一方面想要展現“北京”這個大城市的繁華,又想要突出“北漂”群體的困頓與掙紮,是以在一種簡單的加減乘除中,得出了“酒吧”這個意象。但事實上,這種片面粗暴的故事背景,是對“北漂”群體的刻闆印象。換言之,這個故事可以在任何一個有酒吧的城市成立,似乎更名為《酒吧晚9朝5》也并無不妥。

“北漂”的經曆更像是一種典型記憶,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在外打拼的影子。本片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更像是一種普遍的誤區:在一場場空中閣樓般的幻想中、在戲谑尴尬的劇情中,“北漂”不僅沒有得到合理的展現,從一個邊緣群體走向大衆視野,進而收獲應有的社會效應和關懷,相反卻在一次次粗淺了解中繼續失真,甚至是被污名化。的确,如果北漂群體的生活真的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那麼普通觀衆又如何與之共情呢?

對于諸如北漂、滬漂,或是同類型題材作品如何從現實中汲取營養,成為持續被關注的焦點,這是時代發展抛出的問題,也是影視制作者應該展現的社會關懷。但對于此類話題,如何打破桎梏,拍出新意,歸根到底隻有一個答案——回到現實,凝結現實,而後超越現實。

(作者楊昊系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碩士)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