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作者:藝術商業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這些小東西聚集的區域,未必見得比大型商業區對一個城市的貢獻更少。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周末與朋友去東四的一家咖啡館,驚訝于這麼小的一個店面擠滿了等位的年輕人。咖啡館并非裝飾炫目,但牆上挂着金豆子獎狀,可見豆子是過硬的,年輕人奔着咖啡而來。其實早兩個月我在工作日來過這家店,也因等位人過多不得不棄店轉投别家。在這附近尚保留着老北京胡同原貌的阡陌中,時常能發現類似的咖啡館和小店鋪,像庸常生活裡的一個閃光,能讓人激靈激靈。

總能碰上排隊等号會讓我有種經濟繁榮的錯覺,至少會覺得目前這家店還有繼續存活的大機率。但疫情以來加速的經濟下行壓力也是毋庸置疑。經濟下行時會有商業奇迹,然而意味着大多數店家必須比以往加倍付出,卻未必能換來如以往一樣的收益。很多小店背後沒有大資本撐腰,它們可能是店主的主要收入來源,甚至承載着某些理想主義的情結。隻可惜商業本身隻有無情的資料和赤裸的遊戲規則,不相信理想、情懷和眼淚。是以,這些親愛的小店,未來該怎樣挺過寒冬?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小店們很重要

大型連鎖商業體吞并一切的戲碼早年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上演,記得一個電影裡梅格·瑞恩經營着一個鎮子上的小書店,那是她媽媽留下的,被湯姆·漢克斯所在的大型連鎖書店擠兌到不得不關門歇業,最後男主女主的大團圓結局分散了人們關注一個嚴峻事實的注意力,就是越來越多這樣獨立的,有溫度的,甚至可以作為某些人庇護所的小門店,在全球化的經濟大潮中被迫關門歇業。越來越大的東西——大型連鎖超市、大型商場、大型公司——在吞噬着一切獨立的小東西,讓這個世界變得更一緻、更粗線條。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洛杉矶的城市規劃時常為業内人士诟病,城市中心成為流浪漢與底層的居住地,十分不安全。

美國某些城市(例如洛杉矶)的粗犷城市規劃,讓小東西比較難生存。城市尺度大到隻能用汽車丈量,行車20分鐘以内的距離都算近。相比起新區常有的大馬路、林立的立交橋和城市快速路,以及周邊缺少感情色彩的高樓大廈環伺。在一些老城區犬牙交錯的小馬路小巷子,以及路邊的小小店鋪,還有不斷來去的各色人等,讓整個區域顯得更像人類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機器居住的地方。

小東西适合在尺度小的城市區域裡生存,雖然也一樣免不了被大型企業擠兌。

而這些小東西聚集的區域,未必見得比大型商業區對一個城市的貢獻更少。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北新橋一帶的胡同仍然屬于老舊建築

筆者在北新橋、東四、鼓樓、雍和宮一帶考察溜達了不少小店。這一帶在早期的大興土木中,遺留下許多拆不動的胡同片區,如今政府對業已破舊的胡同片區進行了長時間的微更新,騰退一些住戶,改建一些空間,使得居民片區裡有空間容納一些文化公司和店面。

這個區域與三裡屯類大片的建立築氣質極為不同,貌不驚人和價值不高的老建築為一些負擔不起高額租金的企業提供了出路,吸引了小酒吧、小餐館,不成氣候的藝術工作者——工作室、音樂器具店、藝術雜貨鋪們的入駐。成百上千的這種普通小企業能夠在老建築裡稱心如意地發展,于是許多小店面隐藏在胡同裡,包括各類主題咖啡館、藝術品小雜貨鋪、小服裝店、紋身店,還有網紅餐廳——它們大多做了精心設計,創辦人可能常常是有情懷的文藝工作者,提供的餐品味道不錯,并在某些小細節上差別于競争者。

90後商業研策人、公号“感性城市SenseCity”作者佐夫說,這裡不像購物中心裡的小店,那些店的産品、營運模式已經高度成熟,需要一個流量比較大比較穩定的區域,例如三裡屯。但它們無法更個性地定制自己的空間,因為購物中心對此是有一些硬性規定的。這些散落在街頭的小店,特點是比較自由,可以随意做活動,相對随心所欲地去設計門頭和店面。但他們不如商業區的鋪子安全,要自己處理城管、消防等等事情,這些問題其實會更麻煩。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胡同裡小店的們臉設計都會隐藏着一些小細節

隐藏在胡同裡的尋隐商店主打賣手工瓷器,小門臉不算大卻特别,裡面的瓷器選品一看便出自藝術内行人之手。也果不其然聯合創始人裡是有美院畢業的人。店面原本在鼓樓一帶,現在的禮士胡同是倉庫。後來原址營業證到期,便舉店搬到了這裡。兩年了,剛剛又接到不得不搬家的通知。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Seed Station(種子站)堆滿了世界各地的中古玩具

Seed Station(種子站)則是徹底的低調隐藏款,在一個老小區裡的門面房,原本像是一個倉庫改建成的。門外看看,會以為是看門大爺住的地方,進去了就是另外一個世界。100來平的地方,堆滿了從世界各地淘回來的中古玩具。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1/4咖啡館的店面并不顯得“網紅”

1/4咖啡館外表看來極為樸實,并不屬于像鐵手咖啡帶着強烈的網紅氣質,但店裡總是有很多人。這家店咖啡品質和口味不俗,配上店裡的千層甜點,便有了現在熙熙攘攘的年輕人,座椅靠牆一排,是以不是你看着牆那邊的人,就是坐在牆那邊被人看着。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小協奏曲雜貨鋪禁止拍照

小協奏曲雜貨鋪在大衆點評上是東城區禮品雜貨第一,以美式vintage物品為主,很多貨品也并不貴,小幾十就可以買點小東西。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門和紅窗對比異常鮮明

被很多媒體采訪過的“零浪費無包裝商店”在北鑼鼓巷,店主是一對跨國夫妻,踐行着自己環保主張的生活方式。店内主打生活用品和各種可循環利用的洗護用品,還陳列着老闆娘六個月以來生産的不到 0.5 公斤的垃圾小瓶罐。二樓不定期舉行舊物回收的活動,所有的販賣和活動都在宣揚一個“零浪費”的生活方式。

當體量更小的商業體數量足夠多,用途足夠混雜,便會支撐起一個城市街區的多樣性。糧油副食品五金店日用雜貨鋪吸引本地居民和外來務工者,中間穿插的帶有文化屬性的小店吸引的是衣着靓麗的活潑年輕人。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藍白商店的産品都是藍色和白色,放在一起有點超現實

年輕人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常讓人汗顔——是以你就能明白,為什麼這世界不遺餘力地歌頌年輕人,因為他們真的是大部分商業生存的衣食父母。因而常常布滿破舊建築的街道裡也能充滿活力。

多樣性使得人群聚集,次序不斷的人群給街區帶來安全性與經濟效應,同時一個好的街區給公衆提供了公共交往的空間。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小店的存續很重要

就像以上提到的大型連鎖企業對小店的吞并,其實并不有利于一個城市其他方面的良性發展。小店們在被越壓越小的生存空間中如何生存也不隻是店主所關心的問題。

在北新橋、東四、鼓樓、雍和宮一帶的大衆點評上,筆者發現收錄5年以上的店,無一例外是餐飲或者連鎖咖啡。文化類小店有一種“活不過三年”的感覺。但佐夫認為,甚至活不過三年都有點奢侈了,很多小店都活不過一年。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北新橋“祖母的廚房”被大衆點評收錄13年,算是老前輩,在這裡最早做西餐,已經有四個店面,資金相對穩固

“很多品牌可能隻能做一兩年的生意,品牌自身就會有一個淘汰換代的過程。小店的風險更高,因為它缺乏像傳統品牌那樣比較成熟的體系或是一個營運模式,更多是團隊模式,往往小店股東不穩定,大家一鬧掰就散了。餐飲的狀态還不太一樣,因為餐飲如果産品出品比較過硬,是可以做一個老店的。但是零售還是要看主題。”

不停搬家的尋隐商店2019年開始營運,屬于挺過了三年的小店,老闆之一的馬老師原本是網際網路裡的産品經理,辭職之後合夥加入這個店鋪。在外抛頭露面接待客戶介紹的都是他。他們最早把大衆點評上的口碑做起來,疫情對他們的營業并沒有産生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店面不在臨街,禮士胡同往裡走一段距離,周邊沒有其他商業,吸引不來自然流量。來的人大多是慕名。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尋隐商店的售賣産品吸引來的大多是文藝女青年。老闆說男人一般喜歡買電子産品、戶外用品

小店賣瓷器,需要壓貨,占用資金。日本發過來的貨總有破損率,這些都是必須得承擔的成本。深居巷子裡的租金倒是不高,但毛利也不太高。小店并不會每個月都是盈利狀态,比如近兩個月都是賠的。馬老師說2021年大家的消費都理性了很多,小店的營業額比疫情那年少了30%。

有一檔挑戰改造類社會觀察實驗節目叫《親愛的小店》,每期邀請一位中國頂尖企業接班人,幫助一家經營不善的街角小店制定改造方案,并在為期30天的挑戰周期内盡力讓月營業額翻番。

其中有兩個杭州女孩開的咖啡館,隻營業了四個多月,已經開始入不敷出,再這樣下去,這個承載了兩個女孩理想人生夢想的小店就要消失了。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經營不善的咖啡館承載着兩個女孩的夢想生活

開咖啡館對女孩們來說像是一場“逃離式的創業”,逃離被控制、被安排。“終于能像一個主人一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咖啡館除了賣咖啡,兩個女孩還會定期舉辦一些分享活動,像一個客棧,聚集起城市裡的一些年輕人,共同去交流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

挑戰者被給出的目标是30天内營業額翻一倍,即便挑戰者是大集團的一位事業部總經理,聽到這個目标後也心頭一緊。

這位經理從幾個方面對這個店面做調整。首先考察了咖啡店的最核心産品咖啡豆的品質,并比對了其他店的産品。産品是一家店的靈魂,是第一生産力。考察的結果不賴,小店用的咖啡品質很好。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節目中的挑戰者是大集團事業部的經理,正在做咖啡館的前期考察

接下來就是如何讓更多人知道這家店,從品牌故事,到場景氛圍的制造。小店位于居民區,這就像大部分社群小店一樣,面臨的人群首先是周邊的居民。這位挑戰者思路清晰,開始考察小店周邊的商業業态和人群構成。畢竟,“對于線下店來講,它的周邊生意非常重要”,走3分鐘、5分鐘、7分鐘、10分鐘,分别是怎樣的一種業态。

挑戰者根據市場分析結果,初步拟定了兩個舉措:一,店面改造。增加店内軟裝,窗戶做成落地窗,全面打開呈現給過路者;二,組織社交媒體達人探店,增加網絡曝光度;面向周邊企業做定向團客推廣,做線上外賣,增加外單流量。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節目中的挑戰者

雖然最終定下的目标金額并沒有實作,但已經大幅度接近。挑戰者認為,她做這個節目并不是簡單地将小店營業額在短期内突擊到目标金額,而是要從根本上去矯正這個小店的經營,使之朝着一個相對正确和穩定的方向走,進而繼續活下去,并可以越做越好。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内裝改造後的咖啡館,增加了氛圍感

因為所有的改造方案都要經由店主同意,是以中間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喜氣洋洋。店主與挑戰者之間許多觀念上的沖突或許也映射出大部分文化類小店——尤其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小店經營者所面臨的問題。

兩位店主在小店快活不下去的時候依然堅持慢悠悠的生活,不願意盯改造,不願意提早一個小時開門,理由聽上去也沒什麼不對,之前在公司常加班也得不到調休,如果現在還是這樣,“那不就是從一個牢籠跳進了另一個牢籠”?作為挑戰者的那位經理則認為,“既要看到詩和遠方,也要看到明天的太陽”,既然要創業,肯定要all in。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咖啡館的兩個創辦人

對于帶有文化屬性小店的經營者們,小店不但是個生計,也常常是理想和理念的圖騰。但現實社會的商業規律并不理會這些,創業隻有生和死,沒有第三種選擇,如果要真刀真槍創業,必須犧牲一些東西,比如惬意的生活。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2022年生存建議

“世界上少了一家小店,能怎樣呢?”世界上少了誰,都會正常運轉。少了一個小店不會怎樣,如果一個一個小店都消失了,對一個城市來說,可能就會有點不怎麼樣。大多數事情完全是小事一樁,但是小事情聚集在一起就不再是小事。

經濟下行已是大勢,2019年時GDP增速已經開始放緩,有6%;疫情加重了這種增速放緩的壓力,2020年的GDP增速降到了2.3%。2021年資料尚未出來,但大衆消費的過于理性已經放出了信号。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新開的做書小酒館既是咖啡館、小酒館、快閃店,也是做書的辦公所在地

對小店們來講,要怎樣去挺過寒冬?佐夫認為,地理區位在網際網路時代依然很重要。因為小店都會有一點偏目的性的消費。一般會借助小紅書、抖音等傳播工具。但它還是需要有一個社群氛圍,如果在新城做,就會感覺特别奇怪。是以小店還是需要有相對良好的地理區位,它吸收的客群除了周邊居民,還需要大量慕名而來打卡旅遊的客群,不論從城市的哪裡抵達,都要更友善。

商業不相信情懷和眼淚,2022年街頭小店該怎樣活下去?

被稱為熱帶雨林中的咖啡館Urban Green,吸引了很多人過來拍照打卡

另外,小店的經營其實就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的經營能力。比如人員、團隊控制、财務、供應鍊這些細碎的事。很多小店并不缺創意,不缺想法,也不缺管道,反倒會在基礎營運上翻車。二就是做内容。小店因為簡單,拿不出更多做市場的費用,例如買廣告買流量。是以他們必須把内容做得很好,才能得到有效傳播,才能具備長效的吸引力吸引到客人。

“其實建議大家不要動不動開很表面的網紅店,大家打完卡就不會再來了。而是要開一個更加細分的、有核心客群的店。小衆但是能持久,有一幫人能高頻次地、常态地來玩,去構成小店的一個基礎現金流。這是小店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東京、大阪的很多小店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小店的歸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