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隻有不把别人的話放在心上,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才有詩和遠方

作者:青苗随筆
人生隻有不把别人的話放在心上,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才有詩和遠方

鄭闆橋曾說過:“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做人,就像那翠綠的竹葉,唯有保持謙遜,終能行得更遠。

反之,若萬事張揚,高調行事,隻會惹下禍根。在财富上炫耀,滿足虛榮心,隻會招來不必要的記恨。

在人脈上标榜自己,為得到認可,不僅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能力,反而會得到他人的鄙夷。

在學識上顯擺,沾沾自喜,終會有被打臉的結局。人生道阻且長,隻有懂得隐去鋒芒,低調行事,才能默默成就更好的自己。

泰戈爾曾經說過:“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内心強大的人,享受孤獨就像是在享受一場隻有一個人的狂歡。而那些害怕孤獨的人湊在一起,表面上是在狂歡,實則依然無法戰勝孤獨。

快樂的過着;健康的活着;真實的愛着,不崇拜于誰,不讨好于誰,不獻媚于誰;不自卑、不貪婪、不欺騙、不摧眉、不折腰、不難為自己。

想不開的,就不去想;得不到的,就不去要;走累了,歇一歇;走急了,緩一緩;走窄了,繞一繞。以風的執念飛翔,以雨的心胸求索。

像花般綻放,享受美麗,享受自然;像葉般飄零,感覺平靜,感覺灑脫;像樹般思索,容納天地,曆練滄桑;像草般安靜,芬芳于心,摯愛無聲,坦然如斯。

茫茫人海之中,看似“合群”的人,未必不孤獨,而那些越是厲害的人,雖然看似“不合群”,卻也未必是孤獨的。

沒有哪個人的人生會一路順風順水,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磨難。當遇到波折的時候,我們會希望能夠遇到人生當中的貴人,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可是實際上我們會發現,越是那些艱難的時刻,往往都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扛過來的。

人在熱鬧的時候,往往會看不清身邊的人,看不清眼前的實況。唯有遭遇過一次挫敗,才能夠真正明白,誰才是我們可以依靠的人。

當然,一路走來,也曾遇到過一些溫暖的陪伴,但是也隻是短短的一程,那些真正難熬的時光,那些暗夜裡的淚流,都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消化一個人舔舐傷口,然後重振旗鼓。

曾經以為父母會是我們一輩子的依靠,可是等到到了某個階段之後,父母已經開始依靠我們。很多話都沒辦法和他們訴說,他們也不能夠真正地懂得我們内心的酸苦。

曾經以為朋友會是我們一輩子的依靠。可是後來大家都各自奔波在自己的軌道上,光是應付自己的生活,都已經應接不暇,就怎麼會有餘力來兼顧他人。

以前總是覺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太弱小,低估了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可是慢慢地會發現原來自己内心有無限的能量,每一次覺得自己扛不過去的時候,最後都成為了過往的笑談。

人生很難,每一個階段都有比以往更大的阻礙。就像是攀登高峰一樣,越往上走越會覺得精疲力竭,可是沒關系,熬過去你就能夠迎來海闊天空。人生實苦,靠不得任何人,唯有自渡,才是出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都不容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容易。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他們也曾有過旁人難以體會的心酸,他們也曾有過低谷期,不會是一開始就到達了,理想的高度。

我們往往隻看到了自己的心酸,看到的都是他人的璀璨。會忍不住去和他人進行對比,進而更加暗自惆怅。

可是實際上命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公平的,并不會絕對偏愛于某一個人,可能有的人出身比我們好一點,但是在人生路上他們遇到的坎坷也絕對不會比我們少。

那些成功的人他們都是曆經了艱難險阻之後,才終于熬出了頭。每朵鮮花在綻放之前也曾熬過無數個深夜,隻是旁人看不到罷了。

你為自己加班一整夜而自怨自艾,可能很多人已經連軸轉了好幾天。你為一個項目而折磨的頭秃,可能很多人就連自己想要走的路都沒有找到,還在為了看不到的未來而迷茫。

在這個世界上,誰人不辛苦?每個人都在苦苦求生。隻不過我們選擇的路不同所遭遇的困難不一樣罷了。沒有哪一份職業高人一等,也沒有哪一份工作不辛苦。

不要隻盯着别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也不要隻盯着自己遇到的艱難險阻。看透了人生的不易,依然願意熱氣騰騰地為了生活而努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人生沒有退路,隻能埋着頭向前走。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答:遇到人生低谷怎麼辦?有人在下面回答,繼續往前走。

天空會有陰雨密布,也會有晴空萬裡。人生路上同樣也是如此,有泥濘波折,也會有一片坦途。

沒有哪個人的人生路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同樣的也不會有哪個人一直都在走下坡路。遇到過挫折就會有幸運,遭遇過風雨,一定也會有遇到彩虹的那一天。

有一首歌這樣唱到: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熬過了黑夜,就一定會看到陽光,經曆了黯淡,就一定會遇到光明。

人生沒有退路,每一步都作數。無論你在昨夜裡經曆過怎樣的泣不成聲,第2天陽光照樣會升起,生活照樣會繼續向前。時間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停頓,我們都隻能埋着頭繼續往前走。

前方一切都是未知數,未曾經曆過之時,我們都沒辦法預知,眼前會有什麼樣的情形。隻有繼續走,你才能夠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想着逃避,逃避沒辦法解決問題,隻有直面,才能夠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踏過荊棘之後,總會遇到光明,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沒有人會是你永遠的依靠,唯有自渡,才有出路。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使你永遠的依靠,如果一直都是寄希望于他人,那麼你永遠都學不會獨立行走,永遠都長不大。

即使是你再親近的人,也會有離開你的那一天。即使是你心底認為再強大的人,也會有他們解決不了的麻煩。

我們會發現,越是那些需要别人陪伴的時光,越是找不到人,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默默扛過來的。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别人都沒辦法代替,針紮在别人身上,别人都不會知道有多疼。

那些你覺得扛不過去的難關,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根本無關痛癢。沒有人真正懂得你經曆過得傷痛,也沒有哪個人會一直陪伴在你左右,和你一起并肩作戰。

依靠他人幫你解決麻煩,終究是不切實際的,唯有自渡才有出路。隻有你自己足夠努力堅定,心裡有認定的遠方,那麼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人生實苦,從我們出生那一天就預示着我們走上了一條不平凡的路。這一路上可能會有磨難重重,但是也會有一路坦途,可能會是荊棘漫步,但是也有可能是陽光圍繞。

人生是一條單一的行程,沒有退路,我們都隻能埋着頭繼續向前走,無論前方你将會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景,都沒辦法逃避。隻有直面,才能夠讓那些荊棘照亮你之後的路。

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沒有人真正靠得住,唯一可以依靠的隻有自己。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學會依賴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地。

一個人唯有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靈魂去追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

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同時吐過他有豐富的内心世界,便在自己身上有了人生快樂的最大源泉。

心智生活還能使人活得一種内在的自信和甯靜,仿佛有了另一個更高的自我,能與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個距離。

不完全受其支配,并能與外部世界建立恰當的關系,不會沉淪其中,也不會去湊熱鬧。這就是所謂定力。

若是沒有強大的定力,便難以保持智力上的誠實和獨立,複雜的世俗紛繁便會不斷沖擊重塑你薄弱的三觀,那麼随波逐流就是在所難免了。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去關注别人的是是非非,而是更為注重自己的得失。他會在一個人的時候,泡一壺清茶,打開一本書,從書中汲取力量。

他會在一個人的時候,反思自己的對與錯,發揚長處,規避短處。他會在人多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嘴巴,從不參與八卦。他會在别人來傳播是非的時候,笑着打斷對方。

沉默是金,沉默也是一種别樣的簡單甯靜。真正厲害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也能得到心靈的靜谧。

《老子》有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個總是嘩衆取寵的人,其實是在用語言為自己壯膽。一個總是人前口出狂言的人,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知。一個總是目中無人的人,其實說到底是自己的太無知。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切記不要太狂,人前說話留三分,謙遜一點,低調一點,沒有什麼不好。

人前總是喜歡說大話,吹牛皮,說過的話沒有一句讓人信服的,這樣的人,時間久了,隻會被人看穿,到時候尴尬的隻能是自己。

一個虛張聲勢的人,從不會掩飾自己的無知,說話不計後果,反而言之鑿鑿自己說的什麼都是對的。

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一個不動聲色的人,從來不會炫耀自己擁有的一切,懂得尊重别人,給别人留面子,收攝人心簡簡單單。

真正厲害的人,看似平靜如水,其實暗藏功力,看似能力平平,其實胸有成竹。

《論語》裡有這樣一句話:“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形寡悔,祿在其中矣。”

意思是說,要多聽、少言、謹慎而行,這樣才能減少後悔,功名利祿也可收入囊中。

生活中越有料的人越低調,越有實力的人越沒有架子,内心越豐盈的人越會了解人,心态越平靜的人越懂得尊重人。

真正優秀的人,大多不動聲色。真正成大事的人,懂得謙虛做人。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沉默是金。

《鹖冠子·環流》裡寫道:“物極則反,命曰環流。”走了太遠的路,看似已經超越了很多人,其實你隻是超越了過去的自己而已。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學過質變和量變這兩個概念。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質變之後,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複,永不停止。

比方說,當你堅持看書一萬個小時,那麼你就有了成為學者的潛質,一開口就能講出很多道理,也能對社會有全新的認知。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當一個人越來越喜歡獨來獨往的時候,不是他失去了合群的能力,而是活出了另一種境界,能夠獨立自我。

人生開始“質變”時,雖然有了煎熬感,但是熬過去,就是到了新的高度。

獨來獨往,是你擺脫了對别人的依賴。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谕吉說過:“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别人;依賴别人的人一定是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

福澤谕吉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他十八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因病過世,母親一個人拉扯着五個孩子,過着背井離鄉的生活。

沒有父親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要被人欺負、嘲笑。福澤谕吉也一樣,隻是他天性樂觀豁達。

比方說,上街買東西的時候,他絲毫也不在乎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自認為堂堂正正的人,任何羞辱的言語,都不能弄髒他。

他從十四五歲開始讀書,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人啊,最要緊的不是看别人的臉色,屈居在别人的身旁,等待别人的安排,而是自己主動去做什麼。所有的苦,都靠自己去面對,别人愛莫能助。

從小到大,我們都害怕被孤立,于是擠進了群體之中,強作歡顔。本以為,可以得到幫助,卻一直被冷落。做好了社交的減法,來來去去的人少了,反而真正超脫了。

獨來獨往,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倪萍在《外婆語錄》裡寫道:“人都是活一輩子,可山頂上活的就是山底下人的好幾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了,你這一輩子都不用後悔了。”上坡容易下坡難。

一個人隻懂得激流勇進,那麼他就是“愣頭青”,撞上南牆也不會回頭。隻有主動下坡的人,才能展現做人的大格局,以退為進,進退自如。

很多合群的人,其實是在想——從别人身上撈好處,或者沾别人的光。

事實,卻适得其反。你弱小的時候,那些很強的人,不但不會幫你,反而會利用你。

比方說,你去很有錢的親戚家做事,表面上親戚對你友善,其實你比其他的勞工要付出更多。陌生的勞工,可以開口講條件。

談漲工資的事情,你卻隻能閉嘴,畢竟你和“老闆”有特别的關系。退步,其實是看清了自己,然後慎重其事地決定,重新樹立自我。

人生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當你不和别人同行的時候,你自己就是一座山。獨來獨往,是一個人變得成熟的标志。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遇到對自己好的人,就眉開眼笑;遇到小人,就怒目圓瞪。《菜根譚》裡寫道:“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

對小人的态度很嚴厲,不難做到,對他們不怨恨,還常常給予幫助,就很難做到。

其實,隻要别人沒有到十惡不赦的地步,仍舊是可以挽救的。這是“逆向而行”的思維,也是做人最大的容忍度。

一個人成熟了,忽然發現,身邊幾乎沒有可以責怪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一樣的過錯和美德。

何必,盯着别人的醜,忘記了别人的美?獨來獨往的人,不随大流,不和别人一樣——厭惡小人。他的行為,有些另類,卻越發顯得珍貴。

獨來獨往,是你在沉默中咬牙前行。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信念,那麼别人想要拉你一把,也毫無辦法。

更重要的是,有人陪你同行一程,從來沒有人陪你一輩子。最疼愛你的父母,會先走一步,口口聲聲說愛你的人,也難以同年同月同日老去。

作家木心,一生坎坷,他在牢獄之中,也沒有忘記讀書寫字,還畫下了黑白鍵盤,優雅地彈唱。人生哪有什麼苦?哪有什麼樂?有的是“苦中作樂”。

他在《獄中筆記》裡寫下這樣的文字:“幸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像塞尚的畫那樣子,幸福是一筆一筆的......”

在痛苦中徐徐獨行,樣子很孤獨,但是生命卻是以得到了升華。人這一生,能夠改變命運的,不過是自己的一雙手,而不是合群。

一個人的上坡路,不僅是财富上的增長,家庭的變好,還是精神上的豐富,内心的安甯。

生命的品質,不是和别人吃吃喝喝,也不是家庭裡的奢華,而是粗茶淡飯過一生,靜靜地來,靜靜地前行,靜靜地收獲。

在浮躁不安的社會裡,活成一股清流,即便是孤芳自賞,也能自得其樂。

當然,獨來獨往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看淡了人生的繁華,回歸到生活的本身,不念過往,不懼将來。

生命本身沒有意義,它隻是讓我們來感覺一次世間的美好,而這感覺的本身就具有了幸福的意義,對于幸福而言,就是快樂的感覺,溫馨的體驗。

每天的日子都是平常,如流水一般,悄悄流淌,在你身邊流過,或許,在你沒有感覺的時候,一天就已經到了黃昏。

閑暇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的風輕雲淡,關閉一切嘈雜,不讓自己想太多,偎着陽光,深坐其中,心情也跟着燦爛。

平靜的日子,一杯清茶,發個呆,打個盹,都是好的。傅佩榮《哲學與人生》:“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是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在平淡的日子裡,我們漸漸長大,逐漸成熟,在被歲月削薄的人生裡,當生命經曆過一些事情,變得厚重之後,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就是将簡單的詩意,溶于柴米油鹽中,斟滿每一個尋常日子得杯盞。

閑下來,也喜歡回憶,懷念是個最安靜的動詞。往事不斷重複,記憶不斷疊加,因為持續一生的感懷,都藏在這種安靜裡。

或随着年紀的增長,也就有了點傷感的情愫,無人傾訴的時候,在時光的一個角落裡,發出細微的歎息,安靜中回味無窮的美。

但是,即便如此,也從來不曾悲觀,因為總有一些小确幸,在春夏秋冬,每一個時間的節點,幸福都會如約而至。

餘生,願一直守着幸福,在自己喜歡的格調裡生活,幾許溫馨,幾許清歡,直至美滿。

希望未來的每一天,都能坦然迎接每一個朝起暮落間,無畏無懼,安靜處的幸福,絕不是回憶。詩意生活,就是好好珍惜每一天,能微笑就别抱怨。

所謂清歡,也是幸福,即使是人生路上陰雲密布,荊棘叢生,也要風雨無阻,隻要勇敢的追尋下去,你内心想要的風景一定會出現。

人生取舍間必有得失,腳踏實地做事,一步一步靠近幸福,人生越努力越幸福。說簡單一些,追求幸福,隻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無論歲月陰晴圓缺,心中有陽光,就是燦爛明媚的一天;無論何時何地,心中有希望,就是幸福的一天。

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賈平凹說:“人生終歸不過是一個“暫坐”的過程。”不要說,這是你的,那是我的,我們的一切都是暫借而已,到了期限一定要如數奉還,可能形式不一,卻是毫厘不爽。”

歲月輕柔,風裡雨裡,我們都在尋找幸福,淡墨流光,借時光之手,落墨煙火,描繪幸福,那一點一點,濃濃淡淡,都是我們從瑣碎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清歡,即便是清歡釀作酒,也是幸福的味道。

我們也都是人間過客,不要把悲苦攜帶一生,宜将闌珊的心事收藏,飲一盞歲月的清茶,讓時光簡靜美好。

染香心情,安然生活,在煙雨紅塵中放逐希望;溫馨歲月,煮一壺茶,素心淡閑,在清風朗月裡栖息。

雲煙深處,已是山寒水瘦,即便韶華遠去,也沒有多少憂愁,與時光輕柔對語,懂得感恩感謝,知足常樂,把那些回不去的記憶,就放在心裡,就會擁有幸福。

人的一生,窮盡了時光去尋找所謂的幸福,卻從來不知,幸福就隐身在庸常之中,恍惚就在身邊,恍然卻又遠在天邊。

而幸福時遠時近,時而清晰,時而朦胧,令人捉摸不透,在諸多誘惑,與燈紅酒綠,寶馬香車的流光溢彩,學會掌控自己的心,能夠去分辨,該怎麼去做,如果心情平靜,定會追尋到幸福的原鄉。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羅素說過:“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着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着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

其實幸福很簡單,不過是偶然聽到了一場花開的聲音,心會激動,也會為之欣喜,随之歡欣雀躍。

或是,推開了一扇窗,看見了世界的繁華;關上窗,又可以享自己的生活的安甯與精彩。生活,簡單而溫馨,就會迷人;内心,簡單純粹,就會幸福。

無論身在何處,不管季節更替,随時随刻帶上最溫暖的陽光,那麼,你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幸福的氣息。

而對于幸福的本身來說,不是你最終擷取了多少,而是你最後懂得了多少。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應該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在乎的是一份感受。

如果感覺幸福,那不一定是路上風景多美,而一定是内心深處的豐富,有内而發的精彩。

餘生,做一個感受幸福的人,心存溫柔,簡單善良,有着對幸福的追求的心,即使窗外風雨交加,電閃雷鳴,也能在自我的天地間。

養一份内心平靜,放逐夢想,讓美好時光,在歲月流淌,我們隻需用心感悟即可。然而,幸福的生活,也常常令人心動,令人陶醉。

時光的河入海流,終于都要分頭走。”在年末的歲尾,時間的馬蹄匆匆,流光易把人抛的這種感覺更加清晰浮現。

簌簌流年,齒幼悲歡,被歲月泛黃的時光,總有無數的記憶打撈不上來,在波濤洶湧的浪潮裡,越沖越遠,漸行輾轉。

長長的光陰裡,灑落滿地的記憶。風起雲湧,那美好的刹那,記憶一一鋪就出陳年的香,填補着人生諸多的遺憾,将墨輕研,暈染光陰的花開。

光陰,是一紙流年,寫入歲月,你的名字是春草,是夏花,是秋葉,是冬雪,是二十四節氣,是花信風,是千裡江山圖的一片山水青綠。

光陰,你的名字寫在紙上,是詩裡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是人面桃花,是雨打梨花,是水光潋滟晴日好,是映日荷花别樣紅,是卧看牽牛織女心,是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柴門聞犬吠,是胡天八月即飛雪。

歲月一箋素白,落在紅塵有熱鬧的喧嚣,有似水流年的芳華,有垂垂老矣的相思,不動聲色的一往情深,都滑入歲月的齒輪。

時光的城裡,微雨燕雙飛,風吹街道,牽引出前塵往事的怅惘,遺憾滿庭。

白落梅:“人事飄忽,煙火迷離,唯有一盞清茶陪我紅塵經世,兩無猜疑,歲序靜好。内心柔軟之時,水色風影皆有詩情言語,小樓巷陌亦是含蓄婉轉。”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在紅塵的深處,守着冷暖交織出的濃淡相宜,走過人生的畫橋廊畔,途經平湖煙雨的小巷,那年舊時的白牆黛瓦,青石巷陌,一定遺落了丁香女子一樣的眼眸和念念不忘的詩句。

落花成詩,雁字天涯,低首回往,人生最美的遇見是歲月生花。對生命多了一絲了解和感悟後,在季節中更加的喜歡花兒的芬芳和綻放。

人生無處不相逢,走着走着就遇見一樹花開。若生命是一樹花開,那我們就是最好也最美的生命之花,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處處有我們最美的身影和最燦爛的笑顔。

即便在遇到風吹雨打之後,依然能挺立脊梁,笑對風吹雨打的洗禮和黯淡風塵的掩埋。

作家林清玄說:生活要用心經營,無挂慮的去工作,生活,玩樂,活活潑潑,歡歡喜喜,全心全意。

活着就要像一朵花一樣,在塵世的光陰裡努力的生長,美麗的綻放,收藏陽光的溫暖和明亮,汲取雨露的恩典和澆灌,一朵花開,一葉流年,一片塵香,一縷芬芳,都是一朵花的美麗姿态。

活着的每天就要開開心心,漂漂亮亮,美美麗麗,我們一出生哭着來到這個世界,之是以哭着來,就是因為要在今後的人生裡尋找笑口常開的歡樂和日後的愉悅。

生命的存在是不管到了哪個階段,都有哪個階段的喜歡和挑戰,每個階段的花事,都綻放在當下,生命的不辜負就是如花美好。

生命的美麗,是需要我們的内心去感受,有一顆感恩的心,内心有柔軟,所觸摸到的都是花開的清香,心有芬芳,搖曳枝頭,留戀光陰,盎然在季節的詩句裡。

當我們做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拘泥于自己的性情,就像一朵花肆意的開在陽光下,不懼怕陽光的清瘦,更不懼怕花開的短暫,不負歲月,不負自己,終如花綻放出自己的美。

人生在世,不要做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知道給别人留有餘地。這麼做,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寬慰。

水滿則溢,凡事有度,一切懂得适可而止。凡事做過了頭,就會适得其反,事與願違。常言道:"物極必反,水滿則溢"。

為人處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過分,不過度,不過頭,适時,适度,适宜,這樣才能處于最佳狀态。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在隐忍的歲月中不斷前行,再燦爛中升華。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胸懷廣闊似大海,在事事的磨砺下顯示出不凡。

處事從容不迫的人,有着超乎常人的頭腦,微笑辨識世間事。适可而止,是一種恰到好處尺度把握的生活态度。凡事皆有輕重緩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隻要把握好一個度,那麼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收住自己的欲望。

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着人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是以,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時候做人就不能太精明,太精算人脈資源必然就會大大減少。做事不必太過較真,太過認真都不會完美進而失去合作的機會。

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可能反而會離目标更遠。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會好,甚至大失所望,是以萬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學會适可而止。

生活中也是一樣,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之心,處世淡泊從容,便是懂得适可而止。

感情不能太執着,執着必定失望傷心徒增煩惱,一味的糾纏不是癡纏,失了尊嚴,也同樣得不到真心與在乎。

為人處世的秘訣,在于一個“度”。情商高的人,懂得不走極端、留有餘地、适可而止。

不要糾纏在别人的情緒中,不要拿别人來折磨自己。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給的。不管做什麼,都要給自己留點空間。

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得到時不自喜,失去時不抑郁。留一點好處讓别人占,留一點道路讓别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

人活在這個世上,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平日裡對别人好一些,遇事時别人才會幫你。倘若把事做絕了,自己的後路就斷了。

留一點道路讓别人走,别人記你的好處。懂得适可而止,做到心胸大度,就等于給自己積攢好福。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不管事情如何發展,得到時不自喜,失去時不抑郁。如果覺得有用記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凡事隻要有度,終是完美。

人是應該善良,但是如果善良沒有底線,毫無保留地付出,就會助長了他人的心頭之惡。

沒有底線的善良,會透支你人生的底氣;沒有原則的善良,會把你變成人人都拿捏的軟柿子。做人做事留有餘地,懂得适可而止,才能既舒服自在,又恰到好處。

人生中有許多事,隻有自己經曆了才會領悟,就拿人際交往來說,太善良有時并不是優點。

對身邊每個人太好,總是體諒别人的艱辛和不易,于是自己便要承受最多的犧牲和委屈。可即便是這樣,也沒換來多少人的真心,反而一再被人利用欺騙。

既然如此,就真沒必要把别人太當回事了,尤其是以上這三類人,該狠心的時候就狠心。

把卑劣之人請出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可惜。你應該慶幸自己早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你的今後會越過越好。

所謂“上善若水”,意思是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肯定的是人積極向上的精神,而老子肯定的是“水往低處流”的品質。

所謂“人往高處走”不過是人們為了自己而去争奪一個更好的處境,可畢竟“高處不勝寒”,越是處于高位的人,他的是非就越多,而老子認為“夫唯不争,故無尤”。

即人們應該向水學習,水無意識的往下,人應當有意識地自處卑下,去那些大家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因為隻有像水一樣“不争”,才能避免别人的猜忌陷害。是以,老子認為水才是最接近于“道”的。

做人也要像水一樣,不為自己的利益而争奪,要有一種隻講奉獻不思索取的精神,要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争”。

我們也要像水一樣平靜,在任何風浪面前有着一顆鎮定的心,任何大起大落,不如意都不能在你的心中掀起風浪,進而做到鎮定自若,從容應對。做到“動善時”,就是要抓住機遇行事,做到該動就動,該靜就靜。

像水一樣可以融彙任何東西,有一種包容萬物、有容乃大的氣度,而又能保持自己的沉靜,不為他亂所擾,與物無争,與世不争,那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猶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無私的妙用了。

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而近于道。”水總處低處,滋潤萬物卻不沾沾自喜,故而接近大道。水無常勢,卻可因勢利導,水低則靜,水高則歡,

水無常形,卻可因形而變,遇圓成圓,遇方成方;水雖至柔,卻克天下至剛,水滴石穿,以弱敵強。水看似常見普通,卻藏着萬般哲理,蘊含人生智慧。

人生若能像水一樣,通透,知形,懂藏,明靜,便可無處不自在,無時不逍遙,水的透:通透自在,人間清醒,古人雲:“水皆缥碧,千丈見底。”

水至清時,往往能一眼見底,通透自在,讓人心安。人也一樣,渾濁則諸事不順,通透則人間清醒,生命就是一場場體驗,人人皆是匆匆過客,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明悟自己的出路,清醒于世。

而通透自在,也并不是什麼都不在乎,而是知道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從來不是虛名,而是适合自己的生活。

水的形:剛柔并濟,大象無形。古人雲:“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水之無形,因勢而成,遇圓随方,随遇而安;

水之有形,因時而變,夏則為雨,冬即成雪。我們人生也是一樣,不可一成不變,剛柔并濟,才能适應人生的各種挑戰。

曾國藩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确實如此,行事方剛者,往往吃力不讨好,為人軟弱者,常常被人欺淩。

人越往後,就越要學會話因人而說,事因人而做,這不是圓滑,而是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的最好方法,不說硬話,不做軟事,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修行手段。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是大象無形,剛柔并濟的,懂柔弱,卻又不失智慧;有力量,卻不失溫柔,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無形勝有形,水的藏:水深不語,滋潤萬物,詩人雪萊說:“淺水喧嘩,深水沉默。”

淺水,往往要以喧嘩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深潭靜默,自有内涵。為争名氣,事事出頭者,往往能力一般,水準有限,真正厲害的的人。

總是不動聲色者,善于藏拙, 所有的成功,都來源于自身的隐忍,一些浮躁和誇誇其談,也許會赢得一時,卻永遠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隻有耐得住寂寞,靈魂才會得以新生;唯有守得住積累,人生才有無限可能,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懂得沉靜下來,守藏不語,靜待功成,然後努力發散自己的光與熱回饋世界,這是一個人最進階的活法。

水的淨:清濁分明,上善不欺,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能夠幹幹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水雖無形,卻有風骨,遇濁會澄清,泾渭自分明。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随時随地都會面臨誘惑,身不被物役,心不被欲迷,看起來或許容易,可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沒有一顆善良的心,沒有一份溫良的修養,很難堅持自己的本性,《菜根譚》中有言:“君子之心,青天白日。”

當一個人内心幹淨時,便不會被欲望所裹挾,被名利所牽絆,世間的紛繁複雜,真假是非,皆如大浪淘沙,沉澱之後,清淨如碧水。

人活一世,一切外物皆為缥缈的,唯有品行會伴我們終生,心至淨行至美,世間浮沉,内心純淨如水,這便是做人最好的态度,聽過這麼一句話:“有些人感受着雨,有些人隻是被淋濕。”

人這一生,本就是渾濁而雜亂,複雜而無序的,有的人把自己過成了枯木,庸庸碌碌,不知新芽何時生;而有些人,将自己活成了水,亦善亦柔,逍遙自在。

想要收獲幸福,想要活得通透舒服,不妨想想水的智慧,看得通透,凡事淡然處之;懂得變通,為人平和寬容。

知曉藏拙,行事待時而動;守得心淨,不負自我初心,世事如山,艱難險阻;生命如水,随遇而安,是非曲折,看透就好;悲歡離合,獨享人生。

一輩子不長,别隻顧着去争去奪,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時間會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水唯善下方成海,人心為善天不欺,這恐怕就是“上善若水”真正的意義。

瑪利亞·羅賓森說過: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全新的未來。”

人這一生,會碰到許多不順心的事,若是每件事都要深陷其中,必定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不與爛事糾纏,不為小事煩惱,才能更容易得到快樂。作家馬德說: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嘈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你若澄澈,世界就幹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生活過得不簡單,煩惱多的人,大多數都源于期待高,比較多,糾纏深。

少一些期待,不高估關系,不低估人心,親疏随緣,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少一些比較,不羨慕别人,珍惜此刻擁有的一切,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心态。

少一些糾纏,不計較小事爛事,不執念過往,才能有擁抱生活的好心情。人生百年,浮華名利,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一顆平常心讓人安之若素。

共勉!

作者;青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