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作者:極物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極物君語:

廣東最愛拼的城市,不止有潮汕。

江門,廣東珠江口一個傳奇般的城市。

常住人口不過450多萬,但出身此地的僑民和港澳台同胞,卻遍布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接近400萬,幾乎和本地人數持平,因而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

1851年底,新甯(現台山市)、新會、開平、恩平四縣僑民聯合起來,在舊金山成立“四邑會館”。“四邑”,因而又成為了江門極具親緣性、凝聚力的别稱。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 1983年設立江門地級市後,鶴山也被劃進來了,五城現統稱為“五邑”

清朝時,這四地分屬廣州、肇慶兩府,但由于鄰縣之間,生活、信仰和婚娶習慣相近,講的也都是粵語四邑片,四城的人就像鄰班的青梅竹馬一樣,比同班同學還親。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這份親緣感,讓江門人在異國拼搏,也能抱團取暖。

這份凝聚力,也讓江門人時刻惦記故鄉家族的安危。

為抵禦土匪,一磚一瓦蓋起了3000座西洋風炮樓,半個多世紀後,這片碉樓群成了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為國家存亡,異國捐資6.8億國币,修鐵路、興學堂,占當年全國僑彙一半。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江門之是以被喚作“中國第一僑鄉”,其實有段“古”。

早在公元879年的唐朝,便已有新會人随阿拉伯商人,遠渡印尼蘇門答臘經商的記載。到了宋元之交,南宋王朝節節潰敗,被元朝軍隊逼退到最後的領地——江門新會崖山。一部分遺民心懷不甘,乘船出海,在外謀生。

最大規模的出海闖蕩,發生在19世紀中葉。那時,大洋彼岸的淘金熱燃起,美洲鐵路系統也開始大興土木,急需勞工。雖異國遙遠且未知,但為了家人的生計福祉,江門人還是毅然下水登船,駛入南海,劃向世界。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父攜其子,兄挈其弟,幾于無家無之。”

将家書與彙款單合二為一的“銀信”,成了江門人連接配接萬裡之遙的家人的重要紐帶。

在華僑博物館館藏的銀信裡,我們可以看到江門人道不盡的家長裡短:

叮囑照顧好家眷兒女、為鄉賢敬贈生日茶點、支援妻女入女校就讀……江門人的顧家,不僅止于錢銀,更在質樸的字裡行間流露。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至清末民初,江門台山銀信機構一度達數百家之多,甚至形成過“銀号一條街”。直至50年前銀信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這些機構共計處理了5萬餘封銀信。江門僑民之多、拼搏之辛勤,不言而喻。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紀念當年銀号街的台山海口埠銀信廣場

鄉愁在一張張銀信裡寄托,也在一份份美食中消解。

揮汗拼搏間,僑民們惦念着家的滋味,在金礦鐵路邊開起了中餐館。畢竟,永遠隻有家裡的味道最解鄉愁。

江門人的鄉愁,是陳皮味的。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 《本草綱目》說:“柑皮紋粗,黃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新會)采者為勝。”

漂泊遠行,在船艙裡做的夢,都是媽媽煲的陳皮紅豆沙味。

逢年過節,異國的江門餐桌也是橘香連連。

陳皮鴨,中火蒸制兩小時,陳皮的甘醇深入骨髓;

用陳皮冬蓉作餡、甜而不膩的陳皮月餅,甘香的滋味,連接配接起家鄉和異鄉。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在異國條件艱苦、一時沒法吃上原汁原味的家鄉味也無妨。隻要摸出行囊裡的那塊陳皮,泡上一杯熱水,那甘中帶苦的滋味,就是心靈的歸處。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禁不住對親人音容的思念,有所積蓄的僑民以藤箱裝滿打拼的血汗,作為江門人口中的“金山伯”衣錦還鄉。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圖|《讓子彈飛》片段 ©

正當金山伯探親訪友、蓋樓買地之時,不巧又被當時猖獗的土匪禍患惦記上了。

所謂“山高皇帝遠”,民國初期的江門地區缺乏管理,幾乎淪為法外之地,匪劫橫行、無惡不作。錢财外露的金山伯,更是賊人眼中的“肥鵝”。周邊村鎮也無可奈何,一時草木皆兵。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難怪入夜後的“鵝城”街上總是難見人影

匪情的一大轉機,出現在1922年。

一夥土匪在搶劫開平中學時,被臨近的鷹村人所修“碉樓”的探照燈照射而陣腳大亂,後被周邊的鄉團合力擊退。

此次捷報大大啟發了江門僑民,紛紛與同村宗族商議,籌備起村裡碉樓的建設。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最開始的一批碉樓,一切設計以禦匪抗澇為上。高大的炮樓,細小的視窗,完備的槍械和發電機,安全感滿滿。隻要一有風吹草動,參與集資的各家各戶就能立即躲上樓裡的自家房間。

但是蓋着蓋着,碉樓就開始“畫風突變”了起來——還不隻是越蓋越高,越蓋越多。

當時在外打拼有多想念家裡,蓋碉樓時的藝術細胞就釋放得多猛烈。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金山伯回憶着打拼時見識的西式建築風格,隻要足夠洋氣,都往自家碉樓上安排。于是,古羅馬拱券、古希臘門柱、哥特式尖頂、東歐式裝潢……衆多異域建築風格,在五邑大地上與中式炮樓碰撞出了火花。

到了30年代末,3000多座“千樓千面”的碉樓,在江門連成了一片建築史的文藝複興,飽經風浪的金山伯,終于有了(有些洋氣的)休憩港灣。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導緻上世紀20年代碉樓建設風格開“卷”的仿古羅馬碉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顧家的江門僑民,不僅守好了小家,更推及到了國家的發展。

參建美國鐵路的江門籍僑民陳宜禧回鄉後,感歎于家鄉交通之閉塞,振臂倡建鐵路,發展家鄉,受到僑胞熱烈響應。

十幾年後,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中國第二條民辦鐵路——新甯鐵路宣告落成。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新甯鐵路舊照

鐵路聯通了路途,而僑民們捐資興辦的300多家學堂,則開啟了五邑後輩們的心智。梁啟超先生擔任名譽校長的博建學校、司徒氏華僑捐建的開平中學教學樓、方姓華僑捐建的沙溪圖書館……對五邑宗族後輩的厚望,不言而喻。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抗日戰争時期,五邑大地飽受戰火摧殘,僑民們通力救國。抗戰八年,全國共有僑彙捐款13億國币,其中江門五邑地區的僑彙捐款就達6.8億國币,占比過半。

百年彈指一揮間,1833座碉樓仍在鄉野間靜靜伫立。風雨飄搖斑駁了樓牆,但江門人的家國情懷,曆久彌新。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顧家的江門僑民,與世界分享了江門的滋味,也為家國帶回了财富與碉樓。

為何時光荏苒、曆經萬難,也要回到故土?

我看,答案就藏在江門一年四季時光流轉之中。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早春三月,大雁山登山步道旁擠滿了盛放的禾雀花。江門人總會聞香而至,在森林公園裡忘情感受“百雀朝枝”的春日靈氣。

熱得冒煙的夏天,江門人打個“飛的”又能到上、下川島,那琴半島,在自家的沙灘上避暑。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圖2|瑪琳菲森 ©

秋風漸起,江門新會那棵500年樹齡的榕樹借獨木成林的優勢,把“大通鋪”變成多間精緻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招來了叽叽喳喳的鹭鳥在這裡安居樂業。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圖|蒲心大人 ©(▲ 大文豪巴金也曾醉倒在這片“鳥的天堂”。)

淩冽寒冬,江門人照樣喜歡。因為江門圈着“中國溫泉之鄉”恩平,源源不斷的溫泉流淌在恩平的丘陵山地間,江門人一擡腿就能舒舒服服地泡進“私家澡堂”,怎能不令人喜上眉梢?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四季之間,家裡美食更是數之不盡。

《讓子彈飛》裡的“鵝城”之名,暗喻了江門人在吃鵝上的别有口福。

開平馬岡鵝,廣東省四大名鵝之一,已納入開平非遺名錄。煲成鵝湯、做成醬油鵝固然滋味妙絕,但肥瘦相宜、鮮美細膩的馬岡鵝,使廚師敢于選擇白斬技法,呈現出本真的緊緻肉香。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仔女的童年集體回憶——缽仔糕,一說就是源自江門台山。

下午放學,小賣部阿姨用竹簽一劃、一插、一扭,一塊塊缽仔糕在夕陽下發着光。急切地啃上一口,彈彈的糕和脆脆的荸荠粒在口中綻開,簡直快樂到爆。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圖|收音圓飽飽 ©

再看赤坎鴨粥、台山黃油蟹、黃鳝煲仔飯……數不盡的家鄉味道,始終召喚着江門人的靈魂。

大美故鄉,春夏秋冬,總有韻味。

江門遊子,怎能不顧家念家呢?

農曆臘月已到,年味漸濃。回家的欲望越強烈,我越對百年前遠渡重洋的江門僑民們感同身受。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為了家人,敢于出海謀生。

為了家國,揮金在所不惜。

為了家鄉,可以惦念一生。

家,是他們拼搏的目的。家,也是他們靠岸的港灣。

廣東最“顧家”的城市,卻有一半人口在外打拼

圖|Eil ©

參考資料

1.江門處處僑鄉情濃丨大公報

2.陳皮裡的家國情丨廣東衛視

3.喜訊!江門獲“世界名廚之鄉”稱号丨江門釋出

4.江門終于有旅遊廣告詞了!丨江門日報

5.總共21項!江門市級第八批非遺項目名錄出爐丨南方都市報

6.發揮僑鄉優勢,江門推動“粵菜師傅”工程走向世界——進一步提升“粵菜師傅”國際影響力、中華文化吸引力丨江門台山市人社局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