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冬奧|讓“冰雪之約”變得“綠意盎然”——來自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的一線觀察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1月19日電(記者白明山、杜一方、楊帆、姬烨)綠色、共享、開放、廉潔——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辦奧理念當中,綠色位居首位。從申辦到籌辦,北京冬奧會始終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原則,“綠色辦奧”的實踐貫穿于方方面面。

走近冬奧|讓“冰雪之約”變得“綠意盎然”——來自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的一線觀察

植被良好的河北崇禮喜鵲梁景色(2017年8月24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理念先行 “綠意”顯現

把北京冬奧會辦成一屆綠色可持續的冬奧會,一直是中國的目标。北京冬奧會,中國将向國際社會遞交一份亮眼的“綠色成績單”。這種努力不僅展現在大的景觀規劃、場館設施建設上,也展現在了種種小細節上。

西漢時期的環保理念與現代體育文明結合,創意碰撞出全新的北京冬奧會火種燈,讓長信宮燈再次驚豔世界。

長信宮燈有“中華第一燈”美譽,是滿城漢墓出土的國寶文物。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趙濤說:“冬奧會火種燈創意來源長信宮燈,古今融合,共同诠釋着‘綠色辦奧’理念。”

滿城區文物所所長粱豔東介紹,長信宮燈的絕妙之處在于它的環保理念。宮燈整體造型是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形象,宮女左手執燈盤,燈盤上附有短柄和兩片弧形闆,通過推動開合調節燈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宮女右臂高高舉起,袖管與中空身體連接配接形成煙道,燈燭煙灰順着宮女袖管進入體内,可吸納排煙,保持室内清潔。

不僅如此,北京冬奧會境内接力火炬全部應用氫燃料;冬奧會将使用以玉米、薯類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生産的可降解餐具;着力減少紙張消耗,将使用電子門票等。北京冬奧會不僅将成為奧運的新标杆,也将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形成示範。

追風聚光 綠電“生金”

“壩上一場風,從春吹到冬,吹出山藥蛋,刮出犁底層。”

張家口被稱為“風的故鄉,光的海洋”,是大陸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走近冬奧|讓“冰雪之約”變得“綠意盎然”——來自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的一線觀察

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的一座光伏發電場(2016年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寒冬時節,冷風呼嘯。車行壩上,天高雲淡,不時看到高大的風輪葉片緩緩轉動,這些風電機組源源不斷地将風能轉化為電能。

在張北縣德勝村,站在村裡觀景台向遠處望去,一排排藍色光伏闆伫立在草灘上。

眼前成片的光伏闆随地勢連綿起伏。冷風嗖嗖地刮,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的臉被吹得通紅。“看,多壯觀,這可是咱德勝村老百姓的‘鐵杆莊稼’!”葉潤兵興奮地說。

為啥叫“鐵杆莊稼”?有太陽光,它就能發電,發電就有收入。一年“種”,年年“收”,旱澇保收。

“現在一睜眼,看見照進屋裡的陽光,别提多高興了。自從我們村建了這個扶貧電站,一年下來能分給我3000多元,比種地養殖還靠譜,基本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學費問題,供電公司從業人員還定期過來幫助維護裝置。”家住張家口萬全區高廟堡村的王彥芳激動地說。

國網張家口市萬全區供電公司經理、黨委副書記武峰介紹,公司加強協同管理,保證扶貧電站每一塊闆都能順利發電、每一度電都能按時結算、每一分錢都能精準扶貧。

“氫”舞飛揚 助力“低碳”冬奧

作為一名公共汽車駕駛員,張彥茹從汽油車、瓦斯車到氫燃料電池車都駕駛過。“不同于汽油車需要提前熱車,也不像純電動汽車充電慢、低溫損耗大。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注燃料快捷,可實作-30℃低溫啟動。車輛操作省力又安靜,它‘吃’進的是氫,排出的卻是水。”張彥茹說。

走近冬奧|讓“冰雪之約”變得“綠意盎然”——來自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的一線觀察

2021年12月9日,氫燃料新能源車行駛在延慶賽區的道路上。新華社發

張家口冬天天氣寒冷,晝夜溫差大。半夜起來給公共汽車打火預熱,曾經是很多公共汽車司機的無奈之舉。氫燃料電池車的使用,讓他們曾經的無奈一去不複返。氫燃料電池車依靠氫燃料電池電堆中的氫氣與氧氣發生電化學反應産生電能驅動,反應過程中隻生成水,進而實作綠色、高效供能。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張家口賽區交通運輸保障将使用氫燃料電池車。為充分保障這些車輛的用氫需求,首座冬奧保障加氫站——太子城服務區加氫站已投入使用。

張家口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張家口不僅在公交領域推廣氫燃料,還加快推動氫能産業全鍊條發展。作為國家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張家口市不斷加速建設氫能綜合利用産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制氫、加氫、儲氫、氫能産業裝備制造、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制造、氫能整車制造等全産業鍊,“氫能張家口”已成為城市發展新名片。

編輯:丁文娴、黃緒國、吳俊寬、都秋羽(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