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作者:虎嗅APP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二度蟬聯全球第一大票倉,以超8萬塊銀幕的規模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放映市場。本文分别從供給、産出和市場效率三個次元解讀2021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既有票房、國産片份額等方面顯著的成績,也存在觀衆流失、供給結構不合理、放映市場營運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時,以資料為出發點,分析了票價上漲、好萊塢失靈和口碑為王三個廣泛傳播的市場誤讀,以求用客觀、理性的态度看待市場波動。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作者:程菲(文化産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編審:小田(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編輯:半島,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曆添新歲月,春滿舊河山,2021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曆史。過去一年,除了引發廣泛讨論的《長津湖》《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等影片,吳京和易烊千玺組成的“京玺兄弟”、《長津湖》票房超越《戰狼2》的“吳京打敗吳京”“國民媽媽”張小斐等演員,以及獻禮建黨100周年、鄭州影院暴雨時收留群衆等話題外,留給我們的,還有多項市場資料。

一、三個次元

我們可以從三個次元解讀2021年的市場資料。

1. 供給

全年共上映了665部影片,是近五年最高。其中,國産片的供給量基本恢複到了疫情前水準。重映片111部,不僅數量遠超往年,而且在總供給中的占比高達16%,該比例在疫情前是不超過6%的。進口片供給持續低靡,較疫情前減少了29%~45%。重映片接棒進口片,成為影片供給的重要來源。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1:2017-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映影片數量(機關:部)(資料來源:貓眼專業版)

銀幕總量連續五年保持全球第一,并持續增長。9月底銀幕總數正式突破8萬,年底達到了82248。全年新增銀幕6667塊,年增速8.8%,同比持平。總放映場次1.23億場,與2018年和2019年相差不大。

整體來看,2021年市場放映空間巨大,但影片供給稍顯不足。根據《“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2025 年大陸銀幕總數要超過 10 萬塊,将需要更多的新片和更合理的供給結構。

2. 産出

全年票房472.58億元人民币,約合73.6億美元,連續第二年超過北美市場,蟬聯全球單個市場票房冠軍。同時,在全球票房中的份額持續提升,達到34.39%,甚至超過了最近五年北美市場的最高比重——2018年北美票房119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的28.95%。國産片票房399.27億元,同比僅次于2019年的411.75億,占總票房的84.49%,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以來,國産片最高的市場佔有率。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1.67億,出現較大幅度的回撤。與2021年票房規模差距不大的2015年和2016年,年觀影人次分别是12.45億和13.71億,2021年同比流失了7800萬至2億次觀影人次。此外,2017-2019年的觀影人次均超過了16億,相比之下差距更大。

總體來看,國産片的票房産出恢複到了疫情前水準,在其他市場應對疫情不力的襯托下,中國市場繼續蟬聯全球第一大票倉。但人次的大幅減少,不容樂觀。

3. 市場效率

頭部更集中,甚至赢家通吃。無論是前三部,還是前十部的票房占比都創出新高,Top10的總票房達到306.18億,首次超過了300億。但《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三部電影就分割了214.75億,在全年票房的占比更是接近50%,是市場蛋糕最大的分割者。剩下的655部電影隻貢獻了166.4億票房,平均票房2540萬,“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2 2017- 2021年top3和top10電影的票房占比

影院經營效率持續下滑。場均人次、平均上座率為五年新低,場均收益和單銀幕産出僅高于2020年,但2020年影院關閉了176天。頭部影院的票房降幅巨大:進入年度前十的門檻僅為2817.5萬,在過去這都進不了前100,冠軍北京首都電影院的3508.1萬,在2017~2019年分别隻能排到102、75和59。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總的來說,在上座率、場均人次、頭部影院票房收入等名額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極少數影片收割大部分票房,加劇了市場的冷熱不均和波動,影院觀影成了特殊檔期的偶然性消費。

二、三個誤解

複盤資料,不僅能更真實的了解2021年的市場狀況,還能幫助解讀三個廣為流傳的誤解。

1. 票價上漲

票價上漲的聲音充斥整個2021年 。如果計算年平均票價,40.2元确實高于往年,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通常我們說的平均票價,是通過總票房除以總人次計算出的,屬于簡單平均數。對于時間跨度長達365天、全年上映600多部不同電影、全國影院超過1.4萬家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用簡單平均數反應一年的票價變化,容易陷入辛普森悖論,就類似于首富和我平均之後我也變成了億萬富翁的一樣。

△圖3:網友調侃“被平均” 來源:網絡

通過舉反例就可以說明。

并不是每個影院的票價都在上漲。比如表3中,武商摩爾影城和南京新街口影城的平均票價均低于40.2。不僅如此,武商摩爾影城的票價同比不漲反跌,最近三年的平均票價分别是37.2、35.4和34.7。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4 《唐人街探案3》的特惠票 (來源:知乎)

此外,不同影片的票價波動也不同。2020年的年平均票價是36.9,在2021年票房前100名的影片中,單片平均票價低于這一水準的占比48%,與其持平的占29%,真正超過40元的僅有13%。票房100名之後的影片中,平均票價低于36.9的比重更高。隻有部分影片的平均票價出現上漲,而正是這部分推高了整體票價,營造出電影票普遍上漲的假象。

票價的真實情況應該是,熱門檔期的熱門電影票價上漲,其他時間以及非熱門電影的票價變動不大,甚至有的下跌。熱門檔期的熱門電影,需求旺盛,其需求彈性系數更小,價格适度上漲,并不會造成觀衆大量流失。而其他時段的冷門電影,本就不是生活必需品,又極容易被短視訊、綜藝、劇集等視聽内容替代,需求彈性更大。另外,想要反映一段時間内的票價變化,中位數比簡單平均數更客觀。

2. 好萊塢失靈

好萊塢在2021年的中國市場存在感極低:票房過億的新片僅有11部,冠軍《速度與激情9》隻産出了13.9億票房,與國産片冠軍《長津湖》相差一個《複仇者聯盟4》,《007:無暇赴死》《沙丘》等多部大制作更是不及預期。2021年,“好萊塢大片不賣座”的話題幾次登上知乎熱榜,知名行業媒體《好萊塢報道者》質疑2021年的好萊塢能否在中國打一場翻身仗,CNN甚至感歎:假如中國不再需要好萊塢怎麼辦?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5:豆瓣、CNN、《好萊塢報道》對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表現的評論

2021年,曾經令國産片聞風喪膽、占據了中國市場半壁江山的好萊塢大片,似乎被中國觀衆“遺棄”。

真是如此嗎?并不盡然。

首先,中國觀衆對好萊塢大片并非照單全收,一直存在幸存者偏差。

中國觀衆愛看的好萊塢大片,其實非常有限:90年代主要是《真實的謊言》《斷箭》《勇闖奪命島》等硬漢動作片,進入2000年,《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侏羅紀公園》等奇幻類型成為新偏好,2010年後,漫威的超級英雄變成主力,與之抗衡的隻有速度與激情系列、前期的變形金剛系列,以及幾個特例——詹姆斯·卡梅倫、斯皮爾伯格和諾蘭的電影。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6:《星球大戰9》海報

除此之外,大量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受到冷遇,最典型的就是星球大戰系列,賣爆全球也無法俘獲中國觀衆,還有豆瓣評分9.5、1994年誕生的神作《阿甘正傳》,當年在中國也不及預期。以往我們談論“狼來了”、好萊塢大片威脅論,指的僅僅是這些非常頭部的好萊塢電影。

其次,2021年是好萊塢的小年。

一方面,是好萊塢的創作小年。這一年上映的頭部大片數量銳減,僅有迪士尼的《黑寡婦》《蜘蛛俠:英雄無歸》、環球的《速度與激情》、米高梅的《007:無暇赴死》和華納的《沙丘》。然而在2019年,迪士尼可是推出了《複仇者聯盟4》《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冰雪奇緣2》《驚奇隊長》《星球大戰9》《蜘蛛俠:英雄遠征》和《阿拉丁》共8部全球票房超過10億的影片。

另一方面,也是好萊塢電影引進的小年。引進片數量整體減少,《黑寡婦》《蜘蛛俠:英雄無歸》《毒液2》《尚氣與十環》等熱門好萊塢電影又無緣上映,直接削弱了号召力。

最後,管道轉移也是重要因素,隻計算票房并不能反映中國觀衆的真實态度。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7:《黑寡婦》同步上線流媒體平台Disney+宣傳海報

2020年以來,好萊塢的院網同步發行極大地分割了影院觀衆,流媒體觀影普遍化。以豆瓣評分人數為例,在中國上映的《速度與激情9》和《哥斯拉大戰金剛》分别有27萬、31.9萬觀衆打分,而未上映的《黑寡婦》《尚氣與十環》打分人數也都超過了17萬,這說明非影院管道的觀影規模十分龐大,甚至不低于影院。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8:《阿凡達2》概念圖

撇開這些因素談論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市場号召力,是不客觀的。2022年年底,詹姆斯·卡梅倫的《阿凡達2》将上映,目前貓眼上就有超過40萬觀衆對該片标記了想看。那時候,我們是否要高呼,中國觀衆又重新愛上了好萊塢大片?

3. 口碑為王

購票前檢視網際網路評分成了新的觀影習慣,再加上高票房電影的口碑整體不錯,“口碑為王”似乎成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但這更像是個僞命題,是一種營銷話語。

關鍵就在于獲得真實口碑是很難獲得的。口碑的主要表現形式——網際網路評分,計算方法是存在局限的。目前的主要評分網站有貓眼、淘票票、豆瓣和時光網,其中,觀衆更認可豆瓣評分。它是把構成比加總的結果。以《長津湖》為例,如表4,将各個區間的總分數相加,就可以得到7.4的評分。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結合《長津湖》的票房成績和社會評價,這個評分似乎很合理,但為什麼擁有超過8分高口碑的《雄獅少年》票房剛過2億,評分不及6分、被質疑為爛片的《你的婚禮》票房卻高達7.89億?

這就是豆瓣評分機制的局限:忽略了評分的基數。

根據表5,我們并不能簡單的說,打分人數不超過4萬的《白蛇傳·情》一定比打分超過120萬人的《你好,李煥英》的評分更高,口碑更好。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此外,還存在很多非正常的評分,如未映先評、水軍、報複性惡評等,也都影響了評分的真實性。

被質疑口碑不行的《唐人街探案3》《速度與激情9》《你的婚禮》等,卻收獲了不錯的票房,這也不符合“口碑為王”。不是說口碑不重要,但論與票房的正相關性,2021年更展現為熱度為王。這裡的熱度指上映前和剛上映時的熱度,由網際網路讨論度和口碑評分兩部分構成,前者主要代表有微網誌話題、抖音熱度、快手熱度等,後者代表是上述幾個主要的評分網站。

中國電影市場複盤:三大市場誤解

△圖10:2021年9月30日的國慶檔微網誌指數榜、抖音話題榜 (來源:貓眼專業版)

《長津湖》能創造新的票房記錄,映前、映後的讨論度居功至偉。上映前的“京玺組合”、疫情耽誤拍攝、被譽為暑期檔的救世之作、重新定檔等,上映後的北韓老兵分享戰争經曆都引發了廣泛的話題讨論。注意力經濟時代,吸引觀衆注意力、讓觀衆參與讨論,能對票房産生巨大的影響力。

三、總結

2021年,是中國電影市場不平凡的一年。這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20年,也是中國電影産業化改革的20年。這一年,我們繼續超越北美,主旋律電影成為市場的中流砥柱,觀衆更愛看國産片。這一年,放映市場變得更加擁擠,走進影院的觀衆減少了,淡季的市場更加冷清。榮耀亦或淚水,都屬于已成過去的2021年,今天,我們能做的唯有站在昨天的肩膀上,奮力向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文化産業評論(ID:whcypl),作者:程菲(文化産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編審:小田(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編輯:半島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