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到底缺了什麼?
或許是時代變了,或許是新興的我們所謂見慣了傳統,或許是先進的時代要求先進的人群。,總之,漸漸地,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們,遺落在曆史的角落裡,或者是綻放在曆史的前沿。記得那次,和同學淺聊中國,我随意問了個問題:新中國是何時成立的?同學頗有幾分不解,而後拿出小米手機,在偌大的螢幕上幾點幾點,然後含笑着回答“1949年10月1号”,沒有半分愧疚,沒有半分做作,我卻莫名地難受。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生活。當歐風美雨席卷全球,我們一手持着大屏手機招搖過市所謂的追趕潮流之際,我們又遺失了什麼?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八個大字,我們在任何一本關于中國的史書上都看的清楚明白。我們有我們的四大發明,可惜都為他人做了嫁衣;我們有缤紛異常的風俗傳統,可我們知道麼,南韓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确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産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争以南韓的勝利而告終!我們知道麼,現在全世界都在學中國的文化,除了中國!我們有着新興的社會制度,我們承載着千年的文化,我們有着自己的武俠江湖。這麼絢麗的彩衣披在身上,終究不敵一部《變4》火熱。我們國産飽受質疑,我們的國人在外備受譏諷,香港台灣還在那裡默默守着,世界看到的總是港台後的中國。
我們到底缺了什麼?
廣漠的人群,地鐵上的過客,走在紛紛擾擾的塵世,卻恍如隔世。
青年們,大多成了時代的寵兒,亦或是時代的囚徒,目光終日鎖在手機網絡,若非有個學制勉強穩固這群人,我怕美國六七十年代的社會背景會在中國重演。青少年們不再是文化的傳承者了,或許永遠不再是了。這種現象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家庭的分歧。最好的例子便是湖南衛視一個叫做“變形記”的節目。兩個少年的短暫互換,從本質上來說,這是兩種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擊。我們往往看到,來自山間田野的孩子們,身上流淌着最原始的血液,他們單純、勤奮、堅毅,他們還未被社會給侵蝕,他們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們泉水一般的品質。而更多的,來自城市的孩子們。他們叛逆、迷茫、脆弱地驕傲着,家庭的原因讓他們冷漠嘲諷這個社會。但凡童話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童話畢竟是童話,現實生活中的王子和平民女連相遇的機會都沒有。參與變形記的孩子們,他們的所謂變化,我們看看他的微網誌就知道了。
學校的教育。社會改革往往發生在沖突日益凸顯的時候,中國教育的弊端日益顯露,淺識的人們抱怨,深層次的人們呼籲,看得最遠的人看到的是曆史、現實和将來。我是踏入高三行列的莘莘學子之一,我初嘗高三的滋味:漸漸的苦澀。這段時候,大家都很迷茫,都很困惑,大家漸漸進入兩個極端:極端努力,極端消極。此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們身上,父母、學校、社會,再消極的孩子,也都有過認真反思的時候:反思自己、反思将來。而後,要麼站起來,要麼毀滅。目前已經傳出了教育改革的風聲,已經在部分地區實驗。實驗結果,我們拭目以待。我要說的,是學子的困惑,現實與理想差距,我們迷茫,我們尋找寄托,我們在新鮮的事物裡尋找幹澀書本上沒有的精神寄托。
社會的反面教材。翻開書頁,我們很多時候都看到的是一部中國苦難史,把千年的輝煌與如今現實實行尖銳對比,把國外的先進與國内的錯誤相提并論,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中國不如人的地方:平均資源、水資源、民族素質、環境危機……似乎編寫教材的人們想要讓新青年反思自強,可不知,磨人的“落後”讓青年視覺疲勞。似乎回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認為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低人一等,這種文化有何魅力?是以青年們追韓劇、戀美劇,厭惡春晚與一切形式主義。學校每逢大檢查便撕心裂肺的要求,臨場的虛榮讓許多學生不滿。而社會上重關系走後門之風愈來愈毒害青年的心。
盧梭推崇原始社會,他認為日益進步的社會泯滅人性,隻有最原始的過去,草長莺飛天高地闊的時代才是最真純的時代。那時候的社會,工業文明充斥傳統就如現在一般,隻是過去的充斥是野蠻直接的方式,而今的文明充斥卻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如同那水煮青蛙的實驗,當我們醒悟過來時,一切已經晚了。
并不是我們的文化缺少什麼,而是整個社會讓我們的文化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