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喝臘八粥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開始于宋代。
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幹、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争奇競巧,品種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
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
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
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
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
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
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顔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
這種裝飾的臘八粥,隻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
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臘八粥,儲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
假如院子裡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确實能增福增壽。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
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
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别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
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蕃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幹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鹹,依人口味自選酌定。
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
吃完以後,還要将粥抹在門上、竈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
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菜,莊稼地裡雜草多。
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
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
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蔔,另外還要加調味品。
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裡,還要用來喂家畜。
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幹、杏幹、瓜幹、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
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竈神、土神、财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
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甯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洋芋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荞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這天全家人隻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 的西甯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
将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
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
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煮法一樣。
隻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
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
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
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内含若幹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
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随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