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除了農曆新年活動外,還有一件大事讓全世界科幻迷都感覺像是新年,那就是新《星際迷航》電視劇《星際迷航:皮卡德》第一季開播。CBS All Access現在已經續訂了《星際迷航:皮卡德》第二季。要了解《星際迷航》的文化影響,隻需看幾集《生活大爆炸》,看看高智商的家庭主婦們對它有多着迷。對于不熟悉《星際迷航》的觀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容易進入的坑。畢竟,至少從1966年開始,《星際迷航》事件涉及六部電視劇,十三部電影和一部動畫電影。六部電視劇中的每部都包括幾季,每季都包括幾集,彙集了700多集,每天刷一集需要兩年的時間。讓我們來談談偉大的《星際迷航》,最後是最新的《星際迷航:皮卡德》。

《星際迷航:皮卡德》海報
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中間的老人不是X教授裡的"X戰警"嗎?是的,他是著名演員帕特裡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t),由X教授飾演,他也是《星際迷航》電視劇的第二位明星,在1987年的《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由皮卡德船長(Captain Pickard)主演。在最新一集的《星際迷航:皮卡德》中,帕特裡克·斯圖爾特仍然扮演皮卡德船長。此前,《星際迷航:皮卡德》在倫敦首映,《放大之王》的演員伊恩·麥凱倫親自來到現場,給了老朋友帕特裡克·斯圖爾特一個溫暖的吻。
《星際迷航:皮卡德》首映,《喜鵲》吻"X教授"
下表列出了《星際迷航》的所有目前劇集。讓我們從此表開始。
《星際迷航:原版系列:故事從這裡開始》
早在1966年,當美國人為冷戰、越南戰争、核威脅、種族緊張局勢、性别歧視等現實而煩惱時,一部名為《星際迷航》的電視劇悄然開始了。其實,整部電視劇的誕生并不順利,電視台也多次想剪掉這部劇。然而,這樣一部簡單明了的電視劇,今天看來已經做了一個粗制濫造的,成功吸引了第一批《星際迷航》粉絲。為了與未來的《星際迷航》劇集區分開來,《星際迷航》的前三季被稱為《星際迷航:原始系列》(縮寫為st:TOS或TOS)。雖然原版原版系列在1969年第三季後停播,但後來重播了好幾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星際迷航:原始系列》最早的标題
為什麼會有人對這部劇如此瘋狂?它背後的觀影心理可以用那句大話來解釋,那就是"缺少什麼來彌補什麼"。世界建構、概念呈現、概念讨論,是《星際迷航:原作》系列劇中最先進、最迷人的地方。在現實世界支離破碎、人們焦慮不安的時候,編劇吉恩·羅登伯格想象并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未來新世界:三百年後,23世紀的人類掌握了星際導航的力量,所有種族和諧共處,形成了一個星際聯邦。偉大的柯克船長和他的進取船緻力于探索銀河系的未知,尋找和接觸銀河系的其他未知文明,平等和尊重是至高無上的指導原則。該劇的宇宙飛船"進步号"(曾譯為"進取号",英文名Enterprise,譯作"進取号"更接近劇的原意)本身就是一個各色人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大大超前于當時的現實世界烏托邦。許多劇集都使用科幻故事來諷刺現實世界中的種族不平等,性别歧視和各種社會刻闆印象。
《星際迷航:進入系列》的成員
雖然最初的系列隻有三季,并且到1969年已經完整播出,但随着幾次重播,受歡迎程度正在增長。派拉蒙影業随後在原始系列的基礎上組建了《星際迷航:原始系列》的原始演員陣容,開發了《星際迷航:無限空間》(Star Trek: Infinity Space,1979年),《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Star Trek 2: The Wrath of Khan,1982年),《星際迷航3:絕命毒師》(Star Trek III: 《尋找斯波克》,1984年)、《星際迷航IV:拯救未來》,1986年)、《星際迷航5:終極先鋒》(《星際迷航5:最後的邊疆》,1989年)、《星際迷航6:未來之城》(《星際迷航VI:未被發現的國家》,1991年)。這六部電影的制作水準不穩定,大多數粉絲傾向于認為即使是布景通常也比奇怪的情節更好,是以感興趣的讀者可能想在一個系列的六分之二半中看它們。
《星際迷航:動畫系列:中國觀衆的童年回憶》
從1973年到1974年,《星際迷航》的動畫電影共播出兩季,共22集。該系列後來被稱為星際迷航:動畫系列(ST:TAS或TAS)。這兩季動畫電影延續了《星際迷航:原版系列》的世界設定和角色設定,但缺點是它們隻是單薄。但其中一些情節已經吸引了知名的科幻作家來寫,是以關于科幻思想還有一些工作要做。
《星際迷航:動畫系列》海報
對于中國影視觀衆來說,最早的《星際迷航:原著系列》不太可能同時上映(同樣是1966-1969年),甚至連後半個系列的前六部電影也沒怎麼看過。不過,對于中國40歲以上的中老年電視觀衆(如作者)來說,《星際迷航》卡通片極有可能保留觀看的記憶。在作者的童年、童年,每天晚上6點半在電視上都會有二十分鐘的一集卡通片觀看,這是唯一有機會看到卡通片如此珍貴的東西。許多年後,我才知道,我當年(大約1992年)看過的這部名為《星際迷航》的動畫電影,實際上是《星際迷航:動畫系列》的中國配音版本。柯克船長的聲音出現在動畫電影每集的開頭,"太空,最後的邊疆,這是宇宙飛船企業号的一次航行。它在五年内的使命是探索陌生的世界,尋找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并前往人們以前從未探索過的地方。緊接着,船長的聲音說:"船長的日志,星曆XXXX.X記得,我們來到了一個新的星球......"這大概是作者一生中第一個科幻魔咒。
《星際迷航:下一代:成功的新篇章》
1987年,《星際迷航》的第二集《星際迷航:下一代》(簡稱st:TNG或TNG)終于問世。根據該劇的時間設定,故事發生在《星際迷航:原版系列》結束約一個世紀後,由皮卡德船長帶領的第四代The Enter繼續緻力于探索銀河系的未知領域。
《星際迷航:下一代》 标題
《星際迷航:下一代》是所有《星際迷航》電視劇中播出時間最長的,從1987年到1994年播出了七季,共178集。不僅如此,它是所有《星際迷航》劇集中評分最高的。《星際迷航:原創系列》塑造了23世紀《星球大戰》的光明世界,奠定了《星際迷航》系列積極樂觀、理性探索、平等和尊重的價值取向。《星際迷航:下一代》進一步豐富了這個世界的架構,并進一步發展了原始系列的振奮人心、進取精神。由帕特裡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t)塑造的皮卡德上尉(Captain Pickard)有着大膽、正直和無所畏懼的形象,成為繼柯克之後的第二位全力隊長。
《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的進入船員
幾部基于《星際迷航:下一代》的《星際迷航》電影(第7至10部分)也可用。在《星際迷航7:世代1994》中,原版系列中的柯克船長和《下一代》中的皮卡德船長,兩位已經分離了一百年的船長,在同一時空中相遇 - 目前還不清楚該怎麼做。
皮卡德上尉(右)和柯克上尉(左)在《星際迷航7:星球大戰》中
隨後的《星際迷航8:第一次接觸》(Star Trek 8: First Contact,1996)、《星際迷航9:跨星叛亂》(Star Trek 9: Interstellar Mutiny,1998)、《星際迷航10:克星》(Star Trek 10: The Nemesis,2002)輪流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三部電影開始在風格上向不可救藥的黑暗風移動,這正是老一代的《暗風》粉絲最不想要的。皮卡德船長的故事于2002年以《星際迷航10:複仇者聯盟》結束,直到2020年《星際迷航:皮卡德》故事重新開機。
《星際迷航10:複仇者聯盟》海報
從深空九号到發現:舊故事的新延伸
到20世紀90年代,《星際迷航》的影響已經完全顯現,兩部新的《星際迷航》劇集正在開發中,甚至同時播出。
《星際迷航:深空九号》(ST: DS9)從1993年到1999年共播出了七季,共176集,是最接近《星際迷航:下一代》的一部。從定義上講,《星際迷航:深空九号》講述了空間站周圍發生的事情,情節模型與前兩部《星際迷航》電影大相徑庭,主題深刻卻黑暗,而且沒有前兩部《星際迷航》老手吉恩·羅登伯裡(Gene Rodenberry)來寫,是以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個《星際迷航》的家庭故事。
《星際迷航:深空九号》海報
《星際迷航:航海家号》是ST: VOY、ST: VGR或VOY的縮寫,于1995年至2001年播出,共七季,共172集。劇中星光熠熠的聯邦飛船被凱瑟琳·簡威船長率領的航海家号所取代,主線不再是探索銀河系的未知,而是"回家"。當時《航海家号》的收視率時高時低,越來越多的粉絲繼續發現《星際迷航:原版系列》和《星際迷航:下一代》的積極感受。到2001年旅行者号結束時。
《星際迷航:航海家号》海報
在《星際迷航:深空九号》和《星際迷航:航海家号》的糟糕故事之後,ST:ENT或ENT的簡稱《星際迷航:進取号》決定回歸經典,創作《星際迷航》系列的前傳,講述《星球大戰》的前身,這是地球曆史上第一次離開地球。這個想法很好,但《進取者》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長期故事情節,對于不熟悉前幾部《星際迷航》電影世界設定者的觀衆來說,可能并不那麼吸引人。2001年,在《星際迷航:進入線》第一季播出後,所有《星際迷航》的粉絲都在努力讓該劇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續約,到2005年,《星際迷航:進入季節》結束了。粉絲們推出了《星際迷航:進取号》第五季,但沒有成功。
星際迷航:進取
2017年,另一部新的《星際迷航》系列《星際迷航:發現号》開播,現在已經播出了兩季。在《發現号》的前兩集中,最大的亮點是楊子瓊飾演的女隊長這個角色,她既充滿了隊長的冷靜和穩健的訓練,也充滿了東方女性的獨特魅力。可惜的是,楊子瓊在劇中基本上是客串角色,角色在第二集結尾就死了,從第三集開始,故事進入了發現的新空間。
星際迷航:發現号
《發現号》還遵循了一個緩慢而冗長的故事情節模型,這實際上遠不如同時播出的另一部《星際迷航》系列《奧維爾》的高調複制品那麼有趣。該劇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星際迷航》的世界設定,回歸到系列的故事模式,基本上是一集短小精悍的故事,同時在幽默、輕松、機智、價值導向的理性、樂觀、進取的風格上,也具有高度的社會反思和批判意識的思想, 雖然不屬于《星際迷航》家族,但整體氣質卻是最接近《星際迷航:原著系列》的一部電視劇。(有關奧維爾的詳細介紹,您可以參考作者的文章"美國戲劇<奧維爾>:來自25世紀的寓言")
奧維爾
雖然《星際迷航:發現号》的影響平平,但仍計劃播出第三季,将于今年播出。在另一項發展中,由楊子瓊主演的《星際迷航:發現号》衍生作品據說也在開發中。
V.新《星際迷航》三部曲:新手進坑的首選
對于中國新一代的電影觀衆來說,除非是《星際迷航》的鐵粉,否則最熟悉的《星際迷航》大概就是新的《星際迷航》三部曲。
2009年,《星際迷航》電影的新版本上映。有些地方根據《星際迷航》電影序列稱其為"星際迷航11",但它講述了《星際迷航:原始系列》中柯克船長,火花,烏拉等人的故事,就像前傳一樣年輕。2013年,該系列的第二部電影《星際迷航:黑暗無限》上映。2016年,第三部《星際迷航3:超越星空》上映。這個前傳故事越來越緊跟着《星際迷航:原著系列》中的故事,是以後來官方定格隻是說這是另一個時間線故事,至于是不是拉動平行宇宙,目前還不确定。
對于不熟悉《星際迷航》文化的觀衆來說,沒有感情的負擔,從這部新的《星際迷航》三部曲開始是個好主意,畢竟這是所有《星際迷航》電影和電視劇中最好的。至于《星際迷航》的鐵人粉絲在這部新三部曲中面對的是什麼,對于忙碌或不熟悉的觀衆來說,它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内被視為三部電影之外的東西。
新《星際迷航》三部曲海報
還有一部制作精良的科幻喜劇《銀河探索》(Galaxy Quest),可以看作是一部獻給《星際迷航》(Star Trek)的電影。該劇是一部類似《星際迷航》的科幻劇,其中陰陽誤入歧途,培養了大量的外星粉絲。這些外星粉絲不僅相信了電影中那種《星際迷航》的劇情片,還居然建造了一艘真正的宇宙飛船,邀請地球上的這群演員當指揮官......
科幻喜劇《絕命毒師》緻敬《星際迷航》
《星際迷航》的科幻之美
《星際迷航》在西方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我們對《星球大戰》、《X戰警》等的了解。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參與了制作,就連才華橫溢的實體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也客串出演了這部劇。在《星際迷航:下一代》第六季第26集的開頭,機器人Data找到霍金、牛頓、愛因斯坦和四個人一起玩紙牌遊戲。
霍金在《星際迷航:下一代》第六季第26集中客串出場
《星際迷航》所創造的豐富世界遠非本文所能涵蓋的範圍。比如在《星際迷航:原版系列》中曾出現過克林貢語的外星人語言,前幾集隻是随機的幾個啊帶字幕,後來,編劇請了一位專門的語言學家,創作了一部完整的克林貢語,甚至出版了一本專門的克林貢語詞典。可以說,克林貢人已經成為我們人類被創造出來的,其曆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最為詳細的一個外星文明。
在電影《星際迷航6:未來之城》中,星際聯邦和克林貢人從沖突走向和解
而關于《星際迷航》中涉及的技術的讨論可能會更加被扼殺。許多人将來成為科學家是因為他們看《星際迷航》。關于這部劇技術的讨論隻在《星際迷航》的少數粉絲群中開始,但許多大牌都加入了進來,認真探索看似荒謬的問題。例如,《星際迷航》中想象到的技術現在已經實作,但尚未實作;現在我們已經消除了已經實施的翻蓋手機,平闆電腦和藍牙耳機,正在全面展開的VR技術等等,我們實際上可以在幾十年前的《星際迷航》中看到它們。沒有實作的,比如《星際迷航》中瞬間使人汽化的雷射槍,是系列中相對簡單的特效,但仍然很難實作。技術瓶頸不在于能否産生如此巨大的能量,而在于如何将那麼多的能量壓縮成一把手槍。
比如《星際迷航》中經常用來将一個人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瞬時傳輸技術,從創意環節隻有非常簡單的特效技術,但這項技術在實作層面還是相當遙遠的,而且可能永遠無法實作。從實體角度來看,在傳播之前,人是否需要從細胞水準,或者從分子,原子或更微觀的顆粒水準分解?微觀世界中的量子不确定性如何回應?當時,這是一種用簡單的特效創造的技術想象力,隻是為了友善故事而設計,但它引起了許多專業科學家的認真讨論,争論的焦點從技術可行性擴充到道德- 無論是所謂的即時傳輸,還是将柯克船長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還是殺死原來的柯克船長并重新複制新的柯克船長?
傳輸技術在《星際迷航》中很常見
至于《星際迷航》中出現的《宇宙》每一代都有進取心的編号,從外觀設計到内部結構和每個具體參數,都吸引了粉絲們進行各種細緻入微的研究測試。可以說,真正的《星際迷航》不僅僅是一部700集的電視劇和十三部電影,而是科幻史上由電影制作人和觀衆粉絲建構的最繁忙、最詳細、最美麗的虛構世界之一。
每一代的攻擊性數字都不同
七、《星際迷航》人類精神
真正好的科幻小說不僅僅是對未來世界的幻想,更多的是思考,思考技術,思考人性,思考未來。《星際迷航》的成功在于它對人類精神的關注。它引發的不是人們對超能力、高科技的幻想,而是思考未來人類應該追求什麼樣的自我、什麼樣的文化、什麼樣的宇宙社會。《星際迷航》系列本身貫穿了"更好的人類"對人類進化方向的困惑。Vackens 放棄了自己的情感,完全按照邏輯行事,而智能機器人則羨慕人性,不斷模仿人類的來掩蓋機械本能。博格人将自己機械化,融入集體意識,摧毀個人意識,并通過同化其他種族來實作進化和發展,而不用擔心這是對其他種族的毀滅;克林貢人認為榮譽至高無上,光榮戰俘的死亡是可恥的,而弗裡吉斯人認為利益至上,任何東西都可以交易,利益應該最大化......幸運的是,人類始終堅持發展個性,追求自由,既沒有向其他文明灌輸或強加自己的價值觀,也從未屈服于外來的壓迫。正是每個人心中的自由、平等和尊重,構成了《星際迷航》的文化。
《星際迷航》中的博格人
當我們在1960年代打開"星際迷航原創"系列時,無論是在特效還是故事節奏方面都很糟糕,但其中包含的許多冷漠意識超出了當今人們的承受範圍。在1960年代的種族歧視和冷戰中,《星際迷航》教父吉恩·羅登伯格(Gene Rodenberg)在行政人員中增加了一名黑人女性和一名俄羅斯和亞裔美國日本人,正是黑人女性通訊官在螢幕上激勵了一代黑人 - "事實證明,黑人女性不可能成為女仆。這是一種博愛和平等的文化,吉恩·羅登伯裡(Gene Roddenberry)是政治平等主義的擁護者,含蓄地向人們傳達了積極的價值觀。這種文化被随後的續集《星際迷航:下一代》所繼承,其中出現了盲人工程師,《星際迷航:深空九号》由一名黑人主演,《星際迷航:航海家号》由一名女船長主演。正是這種平等的兄弟情誼文化在《星際迷航》中建立了互相尊重和了解的宇宙社會。
四百年前,地理學的偉大發現,白人帶着上流社會的"文明人"态度,殺死了美國本土的"野蠻人",而人類文明進入太空,這不是一個新的地理發現,而此時此刻我們是文明人還是原住民?吉恩·羅登伯裡(Gene Roddenberry)的跨時代道德準則(星際聯邦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所有星際艦隊成員不得出于任何原因,在正常文化發展和自我反思的環境之外幹擾星際種族的生活和文化發展,包括将先進的知識,力量和技術引入一個無能為力和先進智慧控制其發展的世界。正是這種精神原則将地球融入了銀河系的小家族,并試圖以尊重的方式整合更多的文明物種,最終形成了星際聯邦家族。
正是這種信念使《星際迷航》的作品具有哲學意義,并占據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制高點。正是這種信念讓我們看到了開箱即用的小隊,盡管存在危險,但總是将相位槍設定為敲除裝置,看到失事船上幸存的船員甯願互相戰鬥至死,也不願向最初的文明透露任何資訊,看到皮卡德船長冒着生命危險讓箭穿過他的胸膛,而不是讓原來的人放棄無神論和相信上帝。正是這種信念,也許你和我做不到,不明白,但并不妨礙我們心中的欽佩。因為每個文明,每個種族,甚至每個物種都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存在,我們不應該污染它們。這就是《星際迷航》的人類精神。
Spark的經典手勢和台詞在《生活大爆炸》中被謝爾頓模仿了好幾次。
《星際迷航》的社會被稱為未來主義的烏托邦社會,甚至故事中的造船廠也被自嘲地命名為烏托邦造船廠,但這個烏托邦社會中的人文主義哲學确實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即使我們都不知道人類文明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至少我們希望我們未來的文明觀念會像《星際迷航》中描繪的那樣。
七、《星際迷航:皮卡德:船長,我的船長!
2020年1月24日,《星際迷航:皮卡德》正式上映。這應該是繼《星際迷航:原始系列》、《星際迷航:下一代》、《星際迷航:深空九号》、《星際迷航:航海家号》、《星際迷航:進取号》、《星際迷航:發現号》之後的第七部《星際迷航》系列。而從1987年上映的《星際迷航:下一代》來看,同一位演員(帕特裡克·斯圖爾特)飾演的同一個角色(皮卡德船長)相隔三十多年,在世界影視史上很難走出來。
從現在已經播出的第一集來看,這是另一部長篇故事中星光熠熠的《星際迷航》劇集。不過,這部最新的《星際迷航:皮卡德》在制作精準度和視聽效果方面,遠不及《星際迷航:下一代》的電影級水準。第一集,無論是形象的風格,故事環境還是角色設定,都有點像扮演Seb punk的銀翼殺手,但到最後,它又回到了《星際迷航》獨特的宏偉,大氣的太空歌劇。無論如何,我們的船長回來了!當時勇敢的皮卡德上尉,現在是迷人的爺爺皮卡,正義中多了一點愛。2020年,迎頭趕上,起來吧!
星際迷航:皮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