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最近接觸了很多3~6歲孩子的家長,大家普遍都遇到了這樣一個困惑:明明把規則都給孩子制定好了,能幹什麼,如何幹,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但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按規則走。

大家對這類情況的描述出奇地一緻:我說了啊,我做了啊,根本沒用。

我覺得如果這件事情換成是大家的工作,比如上司讓你負責制定一個活動政策或一個工作流程,不論多難,你一定有辦法推進下去,絕不會隻給上司說:我已經把活動規則、流程發給大家了啊,至于他們做沒做,做得咋樣,有沒有需要完善修改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

其實在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這件事情上,完全可以借鑒我們的工作經驗,然後找到推進不下去的原因。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為什麼給孩子制定的規則沒有用?

假如公司頒布了一個新的制度,結果執行不下去,問題可能并不是員工不配合,而是這個制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同理,每當我們抱怨孩子根本不遵守規則的時候,不妨檢查一下這個規則是否有以下幾個問題:

1、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不具體、太抽象,不符合孩子的認知能力

什麼是抽象的規則?比如這幾條:

你要快點吃飯

你再玩一會兒就該刷牙洗臉了

你現在立刻馬上關掉電視

你5分鐘之内把鞋穿好

快點、一會兒、立刻馬上,5分鐘,這幾個詞都是描述時間的,類似的還有等一會兒、明天、上午、下午、一整天等等。

時間是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形狀和樣子,對于6歲之前需要依賴具象了解事物的孩子來說,是無法了解的,5分鐘是多久?5分鐘能幹多少事情,她完全沒有概念,自然就不能準确了解我們制定的規則。

規則不符合生長發育規律,無法實操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2、規則不統一,每個家人的做法都不一樣

如果家裡的代養人不止一個,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比如媽媽制定了一個關于看電視的規則:每天隻能看20分鐘的電視。

爸爸的執行情況是:随便看,我專注地在邊上玩手機

老人的執行情況是:拗不過孩子,孩子一哭鬧就妥協,隻能讓孩子繼續看

媽媽的執行情況是:時間一到,立刻關掉,再哭再鬧也沒用

同一個規則在不同的家人身上,落實的方法和效果完全不一樣,也讓孩子養成了看人下菜的小聰明,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标的時候,就去找那個不堅持規則的家人。

最尴尬的場面莫過于,孩子對媽媽說:爸爸說可以吃巧克力的,你為啥不讓我吃?

這個時候你是否定爸爸呢?還是否定自己呢?

規則的混亂降低了規則的權威性。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3、規則隻停留在嘴上,不落實在行動上

我們還是拿上面那個看電視的例子來說,規則是:每天隻能看20分鐘電視,如果逾時了,不遵守規則,取消次日的看電視時間。

20分鐘的時間到了,媽媽對孩子說:”時間已經到了,把電視關了。“

孩子像沒聽見一樣繼續看,或者說:我還要再看一會兒,等一下。

媽媽起身去做别的事情,5分鐘後,又過來對孩子說:我已經說過了,快關掉,你再不關掉,明天的看電視時間就取消了。

又過了5分鐘,媽媽又催了一遍,孩子才把電視關了,第二天,孩子打開電視的時候,媽媽并沒有履行規則的處罰部分。

按照規則的内容,孩子昨天已經逾時了,應該要取消次日的看電視時間,但是,這個懲罰并沒有執行。

如此一來,孩子便不再受規則的限制,因為他知道媽媽都是嘴上說說而已,不會真得這麼做。

規則的力量被削弱了,成了一個紙老虎。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做好這6個步驟,規則才能成為有效的規則

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是從成人的角度來預設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應該是聽話的,我制定了規則,他就應該要遵守。

事實上,這是違背規則意識發展規律的,是以,要想讓規則變成有效的規則,發揮出限制孩子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以下6個步驟:

1、将規則内容具體化、簡單化

這一點是從2-7歲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的,将規則用具體的、看得見的事件來代替,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每天睡前收拾玩具,就可以用具體的事件來确定收拾玩具的時間:

你需要在吃完晚飯以後開始收拾玩具,在洗臉刷牙之前收拾完畢。

再比如我們要告訴孩子玩滑梯要排隊的規則,就不能簡單地說要排隊,而應該這麼描述:一個接一個,你站在最後一個小朋友的後面。

2、規則不能太多,孩子記不住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着規則,對于孩子來說都是需要掌握的,但不是說要一下子都說給孩子,他們那了解能力還不足的小腦袋可消化不了這麼多規則。

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循序漸進地給孩子輸入規則,這個月我們就做好飯前洗手、睡前收玩具、零食定量這三個規則,必要時候,可以執行2個月,直到孩子已經不需要提醒自覺遵守規則以後,再更換别的規則。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3、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

很多規則是家長自己心中的期待和要求,但這個規則孩子是不是可以接受,家長不去考慮,這種規則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要知道2-7歲的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想要自己做主,和家長對着幹。

是以要想讓孩子不排斥規則,積極配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參與到規則制定中,而不是用父母的權威給孩子施壓。

比如我們要給孩子制定零食規則,就可以這麼說:我覺得你最近吃零食已經影響到了正常吃飯,這樣下去就長不高了,是以我必須要和你商量一下,每天吃多少零食,什麼時候吃,我想聽聽你的建議,你覺得每天的零食數量是5個還是6個?

孩子肯定說6個。

對于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種抛錨問法可謂是快速有效,既能把數量控制在我們的要求範圍中,又能讓孩子充分行使決定權。

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自己更容易接受。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4、讓家裡的每個人都熟悉規則

制定完的規則,要讓負責帶養孩子的每一個家人都知道,保證資訊同步更新,而不是今天媽媽帶孩子,覺得孩子這個地方需要制定一條規則,明天換成奶奶帶孩子,覺得孩子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再制定一條規則。

如何讓資訊同步呢?可以這麼做:

召開家庭會議,公布家庭規則,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家庭會議不是孩子的批鬥會,而是關乎每個人的會議,包含每個人都需要的規則。

充分利用家族微信群,如果孩子才2歲多,家庭會議的方式就不适合了,那我們就在群裡将孩子需要遵守的規則發出來,這樣資訊就能對等了。

規則上牆,如果家裡有大黑闆,也可以将要執行的重要規則寫到黑闆上,提醒每一位家人。

總而言之,對于規則,各位家長們首先要做到執行标準統一,資訊同步。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5、堅守規則底線,執行不打折扣

再好的規則如果不執行,就等于沒有規則,現實情況是,很多家長在這一步經常妥協,最終造成了孩子漠視規則,規則沒用的結果。

妥協的原因則在于,害怕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停。

對于這一點,我們家長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哭鬧、生氣這些情緒是孩子被執行規則以後的正常反應,不要讓這些情緒變成孩子要挾家長的殺手锏。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

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包括接納和安撫,告訴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你需要時間來平複情緒,我在旁邊陪着你。

等孩子不哭不鬧以後,我們再處理具體事件,擺事實講道理,堅決執行規則。

如果孩子又開始哭鬧,繼續重複以上步驟,直到孩子遵守規則為止,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激發家長的恻隐之心,但是隻要我們溫和而堅定,孩子最終會明白,規則是需要遵守的。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6、正向強化不能少

我們習慣于用“不能、不要”等否定式詞語來引導孩子,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指令容易激起逆反,也無法讓孩子知道能做什麼。

但正向強化就不一樣了,基本句式是:你可以做什麼、你能做什麼,你的什麼行為、什麼想法具有什麼效果。

運用起來就是這樣的:

在制定規則階段,孩子表達意見以後,我們可以正向強化說:我覺得你想的這個建議非常合理。

在執行規則階段,孩子哭鬧完了以後還是遵守規則了,我們可以正向強化說: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雖然哭鬧了很久,但是最終還是關掉電視了,你真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好孩子。

制定了規則,仍舊管不住孩子,家長做不到這6點,規則就是無效的

正向強化的作用在于,讓孩子獲得積極的認可,加深了對于正确行為的印象,有助于規則意識的内化。

當我們家長意識到,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家長日複一日的堅持以後,就不會将遵守規則這個事情認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