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的天才兒子:假如沒有未來,我們還有一路相伴的愛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他們彼此享受了這一段旅程——“愛孩子并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我們的天才兒子:假如沒有未來,我們還有一路相伴的愛

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 本文圖檔均來自微信公衆号@杭州日報

《杭州日報》推送的報道《杭州男子從殡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家庭艱難而充滿奇迹的故事。在父親金性勇的講述中,小兒子金曉宇童年時一隻眼睛失明,上高中時突然退學,随後被診斷為躁狂抑郁症,後來又從大學退學,在家中養病,因為母親的關系開始翻譯工作,他特殊的才華和興趣在這份工作中得以展現,日子似乎越來越有奔頭了。可生活總有波瀾,如今母親去世,父親不敢告訴孩子現狀,因為金曉宇又一次進精神病院了。

許多人為之灑淚,為命運多舛,為人的脆弱,為父母從未放棄的愛,也為哪怕身患精神疾病,但因為有着穩定家庭環境而可以投身創作、發揮生命力的金曉宇。

我們的天才兒子:假如沒有未來,我們還有一路相伴的愛

金曉宇童年時的家庭合影

奇迹或許讓人産生興奮感,但是奇迹并不會發生在大部分家庭中,真正動人的是,在不幸面前,這一家人如一艘漂泊的小船,既脆弱又倔強,用所能發揮的極緻力量,保持着互相之間的愛意、欣賞和尊嚴,比如那台電腦、那台縫紉機,比如老父親嘴裡說的:我的天才兒子——雖然他再也沒有辦法擁有其他健康孩子的人生,但卻是他們心中天下少有的寶貝疙瘩。

什麼才是父母之愛呢?

當你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時,你會覺得挖掘孩子的潛力,提供優質的教育,用期盼、督促和各種方法為他們成功送上一程是一種愛;你會覺得買房子、買車子、多掙點錢是一種愛;你會覺得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社會規則是一種愛;你會覺得讓他們愛上吃蔬菜,保證牙齒刷幹淨,沒有蛀牙是一種愛……

孩子代表了未來,父母看着眼前的孩子,仿佛手中的一塊璞玉,“孩子的遠大前程就在我的手中”。

結果,愛變得好複雜,複雜到我們好像在說愛,卻似乎在說期待。

可是,人生真的走到了泥潭裡,愛又可以變得異常簡單和純粹,“我和她媽忽然覺得什麼都不重要,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隻要他活着。”這是金曉宇被診斷為躁狂抑郁症,每年必須進醫院後,金性勇和妻子的心願。

殘酷的生活一旦打碎了父母的教養幻覺,最深的痛有可能在勇氣和愛的帶領下,錘煉出最深的感悟。

在《園丁與木匠》裡,作者、知名心理學家艾利森·高普尼克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2011年,艾米莉·拉普寫了一篇關于她兒子羅南的文章,非常感人,流傳甚廣:一個可愛的小生命降臨了,像所有父母一樣,拉普對兒子充滿了美好的想象,但是醫生告訴她,羅南患有家族黑蒙性癡呆症,活不到三歲。

這是一個根本不會長大的孩子,一個沒有未來的孩子,一個無法承載期待的孩子。

父母會怎麼做呢?

沒有10歲、沒有20歲,沒有30歲,沒有40歲,沒有50歲,沒有60歲……沒有任何希望。

拉普決定好好珍惜這僅有的3年,她非常愛這個孩子,他們彼此享受了這一段短短的旅程——“愛孩子并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放下未來,放下期待時,我們會怎麼和一個孩子同行?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