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1月19日,2021年上海全市演出資料釋出。根據上海市文旅局資料庫統計:2021年上海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8366場,日均演出105場,比2020年30772場增加24.7%,場次數量基本與2019年的38960場持平。

在上海2021年38366演出中,專業劇場演出8894場,同比增加25.6%,演藝新空間演出15787場,同比增加70%,其他演出如歌舞娛樂場所和旅遊景區的演出等達到13685場。

業界人士表示,上海演出業克服疫情影響,場次增長主要原因有全市繼續推進落實演藝新空間的發展,截至2021年底,授牌新空間數量已達100家;相比2020年,2021年更多行業主體複工複産,營運環境進一步向好。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100家演藝新空間異軍突起

2021年,100家授牌演藝新空間成為上海演出市場強有力的催化劑。受到全國同行注目的亞洲大廈,将商務樓宇轉型為演藝綜合體,成為小型音樂劇、脫口秀、現代舞等新潮演出的網紅打卡地。時尚的文旅項目、融合高科技的三維立體影像演出、角色扮演類遊戲,帶來文商旅演藝跨業态的重要變化。

在上海地鐵7号線劉行站旁,有一座擁有300年曆史的古戲樓“瑜音閣”,環境戲劇《荒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将古戲樓台上與台下交錯成平行時空,台上的平劇演員演繹上世紀20年代的荒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轶事,而台下融合在觀衆座席四周的場景,引來年輕人一探究竟。

“演藝新空間崛起,順應着90後、00後一代們的演出觀賞變化,驗證人們對于現場社交型體驗的渴望,讓演出突破劇場四堵牆的束縛,為演藝創新業态提供嶄新的思路。”《荒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制作方上海現代人劇社負責人張餘表示,将與瑜音閣合作探索不同劇種、不同表演形式如何符合戲劇情節虛實相生的架構,環境戲劇《荒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隻是開端,未來雙方還将繼續合作創排新的劇目。

連續兩年國慶,上生·新所引入戲劇展演,“首屆懸疑戲劇展演周”5部風格各異的懸疑戲劇在不同的空間連演25場,從盛旦新聲戲劇文化藝術節到首屆咖啡戲劇節,戲劇藝術融入百年曆史的人文生活圈。

去年中秋,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完成一台小而美的“露台星空音樂會”, 今年,劇場将進一步對露台星空間進行主題性打造,讓“中秋專屬”變為每月相約的“一期一會”。已正式挂牌“上海市演藝新空間”的小劇場則攜手上藥信誼,緻力于内容孵化與原創力量培育。

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以“領跑”形容演藝新空間,“市場繁榮離不開助推文化事業順利發展的環境,還有一群有理想、有勇氣、有眼光的同伴。”

國有文藝院團以演出為中心

“新一輪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對演出做出導向性指引。”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透露, 2021年上交演出首次突破200場,創曆史新高。面對疫情防控的挑戰,上交依然正常舉辦音樂季,除正常音樂會外,在音樂季中加入主打青少年的“音樂地圖”系列以及為白領量身定做的晚高峰音樂會,同時盡可能多地将演出、主題音樂黨課、藝術普及講座等送入校園、社群和企業。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堅持收入來源多樣化,為藝術創作提供更多從容生長的可能性,2021年總收入1.5億元,其中演出收入6527萬元,建立院以來新高。

以“多變”應戰市場的挑戰。上海昆劇團形成從大劇院、小劇場到演藝新空間的階梯演出體系。自去年國慶開始,上昆攜手上海平劇院、天蟾逸夫舞台打造“京昆群英會”演出季,以俞振飛昆曲廳、海上梨園、思南公館等演藝新空間為駐點,開展“周周演”“昆曲雅音會”。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用“深化多樣化演出機制”總結2021年,全年268場演出中,專業劇場商演場次創新高,相比2019年增長94%,全年演出收入1192.9萬元,創曆史紀錄。

駐場演出助力全年演出場次增加。上海歌舞團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駐場演出《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上海民族樂團連續23天在上海音樂廳駐場演出《海上生國樂》,團長羅小慈說,“觀衆群體的豐富和變化,讓我們看到海派國樂無盡的潛力和未來。”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上海越劇院以宛平劇院駐場演出《紅樓夢》為契機,建構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陣地。從2021年1月的“越·聚黃金一代”系列演出到“盛世越章”“錦瑟年華”等品牌演出,貫穿全年,線下演出214場、線上演出37場,演出收入1235.3萬元,同比去年增長60.1%。

民營院團演出收入達2.3億元

“民營院團經受了疫情考驗,堅持立足市場求生存、堅持服務基層謀發展,始終把增加演出作為立身之本。”韋芝介紹,2021年,上海91家主要民營院團演出場次9895場,總收入2.56億元,其中演出收入約2.3億元。

文慧滬劇團、勤苑滬劇團年演出場次超過300場,團長和主要演員幾乎每天都堅持在演出第一線,在服務基層觀衆的同時也累積了不少講述上海故事的現實題材佳作。新東苑滬劇團不僅成功挖掘本土紅色文化題材,創演大型滬劇《飛越七号橋》,還以全新的思路将演出帶到黃浦江遊船上,拓展文旅融合的新路子,也開拓滬劇演出的新思路。

2021年上海營業性演出日均105場,媲美2019年,誰是幕後功臣?

上海已湧現出一批有社會影響力、能起到骨幹和“領跑”作用的民營院團,如徐俊戲劇藝術中心、缪時客、緻敬文化等。“外來戶”也在上海找到全新跑道。2013年落戶上海的“開心麻花”通過多元化模式營運,2021年收入達到1.18億元。具有“麻花”風格的《瘋狂的理發店》駐場演出短短一個月就創下了400萬元票房的好成績。開心麻花聯合北外灘來福士·城市集市出品的深夜沉浸式劇場《裡弄1992》,利用商綜歇業後的空餘時間,打造“上海老裡弄場景”。正在孵化的陝西北路老洋房的沉浸式項目,聯合杭州富義倉遺址公園打造的《橫财十萬貫》,都對已有的“可講故事”的場地加以利用。

開心麻花聯席總裁、上海開心麻花CEO汪海剛表示:“得益于管理部門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和演藝新空間的措施,以及市演出行業協會的推動,開心麻花如今正在研發更多有沉浸感、互動性和參與感的戲劇形态,抓住更多年輕觀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