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古代有些人喝酒就像是在喝水一般,抱着酒壇子在那裡豪飲,甚至号稱是“千杯不醉”,而在很多的典籍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像是漢朝的廷尉于定國,《漢書》中描述其“飲酒至數石而不亂”,那時候一石是十鬥,一鬥是十升,說白了就是于定國每次喝數百升都不會喝醉。
聽起來實在是不可思議,别說是喝酒,哪怕是喝水,如此多的量恐怕也受不了,而古人的海量主要有兩個原因:當時的酒沒現在這麼醉人,其次是度量衡的偏差。

且不說古代的人到底能不能喝這麼多的酒,有一點可以确定,在古代很長時間内,國内的酒度數都不是很高,其中并沒有多少的酒精。
雖然早在先秦時代,國人就懂得了釀酒,但那時候的酒都是發酵酒。
一開始人們發現酒,就是谷物、果實之類密閉發酵,産生了醉人的香氣,也就是酒精誕生,之後人們用谷物之類,加入發酵劑進行發酵,由此産生最早的酒。
發酵酒原本度數就很低,而且随着時間的增加或者溫度上升,不僅會導緻變質,也會讓其中的酒精大量揮發,一旦超過十度就會停止發酵,過了一定的時期酒精度數進一步下降。
随着時間的發展,後來的酒度數也有所上升,比方說東漢時期比起西漢時期,同樣數量的糧食谷物,擷取的酒數量卻降低了,這也意味着酒精度數提高。
因為酒精度數的上升,東漢時期的人将高度數的酒稱作是“毒”。
也因為酒精度數的上升,西漢時期豪飲的情況,在東漢就開始變少了,而到了後來随着釀酒技術的提升,更加明顯,尤其是酒曲的誕生,使得釀酒技術猛然變化。
不過,從先秦到唐宋時期,哪怕是最高讀書的白酒,度數通常也不會超過十五度,到了宋朝初期開始出現了蒸餾釀酒方法,但與現在的蒸餾酒也不是一回事,度數還是很低。
北宋晚期,真正的蒸餾酒技術出現,酒的度數有了明顯上升,但當時這樣的酒産量很低,并且因為度數太高,往往用于醫藥方面,并不用作日常飲用。
直到元朝,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蒸餾釀酒技術進入中原,在明清時期突然興起。
比起從前的發酵酒,蒸餾酒的度數有了非常高的提升,也是以到了明清時期,幾乎再也沒有那種豪飲不醉的事情了,但喝酒的人群卻越來越多。
明清時代,因為釀酒技術的進步,還有人們對于酒的需求量增加,很多地方每年糧食産量的半數都用于釀酒,因為飲酒成風,使得糧食危機也不斷加劇。
在我們今天看來,古人的豪飲海量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同朝代的度量衡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并不與如今一樣,古人的海量未必是真。
在《夢溪筆談》中描述,漢朝時期的六鬥,也就是宋代的一鬥八升,差距巨大。
而漢朝的一石,在《石林筆記》當中估算,也就相當于宋代的十九斤的樣子。
更何況,很多的古代典籍記載的事情,并不詳細,那種喝幾石都不醉,到底是連續飲酒,還是在宴會上斷斷續續飲酒,都沒有說清楚,更何況,使用誇張說法也是傳統。
其實,很多典籍上描述的事情,都未必是真的,因為用虛數進行形容,并不算少見,李白鬥酒詩百篇,這也算是比較正常的量,那種一次喝上百斤的,實在不可信。
不要說那是喝酒,哪怕隻是喝水,如此巨大的量,也不是常人扛得住的。
也就是說,很多典籍當中說的那種豪飲,不過就是用誇張的手法來形容一個人很有酒量,這個人的确非常能喝,但并不是真能喝上百斤的酒。
整體來說,古代的人那種巨量喝酒,一方面是因為古代的酒度數沒現在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同朝代度量衡變化很大,再者就是使用虛數描寫,并非真喝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