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主流婚禮上的新娘子是不用什麼紅蓋頭的,傳統上使用的是“卻扇禮”,也就是新娘用一把扇子将面容遮住,直到南宋晚期開始,出現了用蓋頭遮頭的風俗。
真正讓紅蓋頭興起的,還是在元明清時期,在這幾百年之間,傳統的卻扇禮儀逐漸消失,而紅蓋頭成為了新的婚俗,甚至很多人覺得紅蓋頭就是從古至今都有的婚俗。

最初的婚俗,新娘子不需要将面容遮擋起來,而到了金朝時期,逐漸出現了卻扇風俗。
對于卻扇風俗的出現,主要的說法是因為遮羞與擋煞,以及辟邪,當時用來遮擋面容的器具就是扇子,新娘們要在婚禮時用扇擋臉,由新郎去掉,稱作卻扇。
卻扇風俗一直盛行,直到唐宋時期仍舊是主流,并且唐宋時代卻扇還要做卻扇詩,才能夠讓新娘将扇子拿掉,通常來說都是伴郎來做,非常考驗男方的文化涵養。
可以說,早期的婚俗當中根本就沒有紅蓋頭這玩意兒,但在古代的亞洲其他地方,卻有。
直到今天,像是波斯、印度與土耳其等地,仍舊非常流行新娘蓋着紅蓋頭出嫁的習慣,高度西化的土耳其,許多新娘身着婚紗,仍舊頭上蓋着紅蓋頭。
中原出現蓋頭的最早記錄,是南宋時期的《夢梁錄》,當時的蓋頭不是紅色而是紫色,而且主流的士大夫認為這種婚俗是很難登大雅之堂的,乃是對傳統的亵渎。
不止如此,從前的婚禮也并不是穿紅色,不同朝代的婚服顔色各異,比如宋朝流行綠色。
蓋頭在中原興起之前,主要出現在亞洲其他的遊牧地區,而就算不是出嫁,遊牧地區的女子也經常戴着蓋頭,至于用途,也就是為了顯示高貴身份與遮擋風沙。
遮擋風沙容易了解,而顯示身份是因為當時送嫁的往往都出身不一般,新娘的面容也不能夠随便被其他人看到,是以也就出現了蓋頭這種東西。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受到胡人文化的影響,中原偶爾會有女子騎馬的時候戴着類似裝束。
盛唐時期因為風氣的進一步開放,人們很不喜歡蓋頭這種東西,但是到了宋朝時期,随着士大夫文化的崛起,一些能夠罩面的裝束再次流行。
但是在婚禮上,人們依舊遵循傳統的卻扇,而不是用蓋頭,甚至覺得使用蓋頭十分粗鄙,直到南宋晚期才流行開來,在明清時期發揚光大。
蓋頭的出現并不是為了遮羞,而對于蓋頭出現的解釋,最早出現在元雜劇《桃花女》中。
大緻的意思就是,紅蓋頭其實是為了避免新娘被太歲兇神看到,這是古代的一個傳統,值年太歲是人們需要避諱的神祇,宋朝之後,太歲成了一種兇神。
突厥等遊牧族群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婚禮脆弱,用紅蓋頭能夠避免邪祟,這種說法到了中土也成為了辟邪、護身一類,這才是紅蓋頭真正的作用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