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味道奇葩 做菜廚師“臭名遠揚”

(說曆史的女人——第1101期)

中國一直是美食家的樂園,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這段相聲灌口《報菜名》不僅嚴重刺激着人們的味蕾,垂涎于滿漢全席的同時,更對滿清皇室奢侈無度的糜爛生活無限暢往,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入關以前,清廷宴席非常簡單,基本保持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露天鋪塊獸皮,大家圍攏而坐,支上火鍋,随便吃點酸菜炖白肉,涮些豬肉、牛羊肉而已。

清朝定都北京之初,皇室以節儉為宗旨,制定了嚴格的宴席制度和夥食标準,國宴共分五等級别,最高标準每桌不超過紋銀八兩,類如

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宴,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或郡主成婚等各種筵宴被列為“四等席”,每桌價銀也是有整有零的“四兩四錢三分”

,按照清初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天的人民币450元左右,一桌皇帝的生日宴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今天的2000塊錢人民币。

慈禧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味道奇葩 做菜廚師“臭名遠揚”

可是,到了慈禧年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位西太後完全不按祖制出牌,極奢窮侈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壽,提前兩年就昭告天下,筵宴提前一個月就開吃了,整個壽宴

耗費白銀近一千萬兩

,僅在景德鎮燒造的繪有萬壽無疆字樣和吉祥喜慶圖案的各種釉彩餐具,就多達二萬九千一百七十餘件,也怪祖宗康熙爺乾隆爺等泉下無知,否則定會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一頓闆兒磚拍爛這個敗家娘們兒貪吃的嘴。

慈禧的壽宴吃掉半個北洋水師,平常的一日三餐也是非常講究,

每餐必備

108種菜肴

,夥食标準超過1

00

兩紋銀,足夠1

5000

個平民吃上一頓小米飯的。禦膳房更是雲集南北名廚1

28

位,

炊事班底如此龐大,

足可供應1

名八旗勇士飽餐戰飯

慈禧再是吃貨一枚,108種菜又如何吃得下?絕大部分是飽飽眼福而已,除了按照喜好點幾碟中意的菜肴留下之外,餘下的絕大多數原封不動倒掉了,真是暴殄天物啊。

但是,在這108道菜中,卻有一味小菜是慈禧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此菜完全颠覆了中國傳統美食“色香味”的硬名額,味道奇葩,一般人接受不了。然做這道菜的廚師并不是禦膳房的在編禦廚,而是一位“臭名遠揚”的小人物王緻和,那麼豆腐郎王緻和的臭豆腐是如何成為慈禧太後每餐必吃的一道菜?本回詳解。

(一)豆腐匠自賣自誇、一首廣告詩成就舉人

話說大清道光末年,直隸省武清縣西河務村有一戶王姓人家,以開豆腐坊為業,一場瘟疫,男女主人雙亡,16歲的兒子

王緻和

不得不放棄學業,擔起了家裡的豆腐坊。

一年夏天,王緻和整理好豆腐擔正要出門叫賣,鄰村一位親戚風風火火地闖進來,說要娶媳婦,請他去幫幾天忙,随後不由分說,不等王緻和安置好豆腐,拉起他就走。

離家數日後,王緻和回家,推開屋門就聞到一股臭氣撲鼻,待他打開豆腐包一看,原本雪白的豆腐早已生了一層綠毛。王緻和很是節儉,舍不得扔掉,便抓起一塊豆腐送到嘴裡,幾經咀嚼之後,竟品出一股特殊的香味。起初王緻和也沒當回事兒,便把豆腐上的綠毛刮去,把豆腐切成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腌在小缸裡,打算近幾天吃掉。可時間一長,竟把此事忘得幹幹淨淨。

到了秋天,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王緻和懶得出去叫賣,索性在家歇了幾天,一時無菜配飯,猛然間想起那小缸腌制已久的豆腐,打開以聞,一股臭味撲鼻而來,定睛一看,豆腐已變成青黑色。王緻和本就節儉,扔了實在可惜,便大着膽子嘗了一下,誰料此物聞着臭,吃到嘴裡竟然别具風味。正在這時,剛巧幾個鄰居來賣豆腐,王緻和便讓大家品嘗,結果品者無不稱奇。

從此,王緻和的豆腐擔上又多了新品種

“臭豆腐”

,臭豆腐從此在津南衛北漸漸出名,也成了百姓們飯桌上的佐餐佳品。王緻和頗有經濟頭腦,雖然臭豆腐的買賣在當地越做越大,王緻和并不滿足,琢磨着開拓更大市場,那時候還沒有廣告一說,王緻和便等待時機,

等待讓他在全國“臭名遠揚”的機會

慈禧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味道奇葩 做菜廚師“臭名遠揚”

到了光緒八年,機會來了。王緻和自幼機智聰穎,喜好讀書,尤喜詩詞,待到中年已學有小成,深受鄉民稱道,經鄉賢推薦,王緻和應試順天府,考題是“知味下車”。王緻和靈機一動,吟詩一首,給自己做了一次活生生的軟廣告,盛贊自己發明的臭豆腐:

明言臭豆腐,名實正相當。自古不釣譽,于今無僞裝。

撲鼻生奇臭,入口發異香。素醇饒回味,黑臭蘊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窮者光。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漿。

餐馔若有你,宴飲亦無雙,省錢得實惠,賞心樂未央。

王緻和自以為得意,不料主考官看後竟然勃然大怒,說王緻和膽敢“以臭”玷污大清考場,應予治罪。若不是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從中說情,對主考官說,“知味下車”之題,考生千篇一律皆論‘酒’,豈不乏味?唯王生之臭豆腐一詩别開生面,且詩意豁達,故應重新裁定為是。王緻和這才險中得救,并得中第一百零七名舉人,出任鐵嶺縣令,後升任衛輝知府。

王緻和,這個平庸的豆腐匠竟然憑着一首自賣自誇的詩作中舉當官,也開創了大陸廣告業的先河。

(二)辭官經商、臭名遠揚,一碟小菜、慈禧最愛

後來,王緻和辭官,在北京延壽街開辦一家主營臭豆腐的“王緻和南醬園”,其大門對聯為:“

可與松花相媲美,敢同蝦醬做競争。橫批:臭名遠揚

。”

不久“王緻和臭豆腐”在北京家喻戶曉,很快傳入宮廷禦膳房,吃慣了珍馐美味的慈禧太後頓感稀罕,臭豆腐便成了她每頓餐必吃的的一道小菜,由此緣故,王緻和臭豆腐身價倍增,銷路很快擴大到華北、東北以及西北各地。慈禧太後覺得臭豆腐其名不雅,還賜名“

青方

”,并懿命将“王緻和南醬園”門前的三塊立匾加上彩繪龍頭,象征“

大内上用

”之意,這或許是這位暴殄天物的西太後,對王緻和這位編外禦廚最大的褒獎吧。

慈禧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味道奇葩 做菜廚師“臭名遠揚”

有另外一種說法,說王緻和祖籍安徽,生于康熙年間,但筆者認為此傳有誤,因為自康熙至光緒年日甚遠,臭豆腐若早已流行了200多年,即便慈禧身處皇宮内院,也不可能把臭豆腐當成稀罕物了。是以,筆者認為,王緻和不可能是康熙時期的人,生于道光或光緒年間還算靠譜。

參考資料:《北京百年老字号》、《武清縣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