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花木蘭從軍,是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這個故事,雖然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寫的很清楚,但花木蘭的故事,可能要比木蘭辭更久遠。是以,花木蘭也成了民間的偶像。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如果從曆史角度來看,花木蘭是存在的,但她的故事,大量出現在演義和傳說裡,而正史上的記載,極為稀少,甚至花木蘭的姓氏,也存在極大的争議。并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讓很多人感到費解。

如果從大量演義傳說,以及零散的史料記載看,花木蘭活躍在北魏時期,并且參加過北魏對抗柔然的戰争。

一、如果從這個時代背景中,确認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真實性,那就需要看一下,當時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首先就是征兵問題,從木蘭辭可以看出,皇帝的征兵,不是抓壯丁,而是有公文的合法招兵。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賦稅以外,還要服兵役,一般服兵役可以減免一部分的賦稅。

而征兵和服兵役的差別在于,服兵役隻是為了保持正常的國防力量,屬于防禦性質的。這時候服役時間不會過長,而且國家一般會三丁抽一或者五丁抽一,很少因為服兵役影響生産。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征兵基本上就是大的戰役,甚至是舉國之戰。這樣的戰役,也就無所謂人員,根據戰争的程度,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曾經征招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進入戰場。在杜甫詩中甚至誇張到把老太太抓到軍中。

十二卷朝廷公文,可見這次征兵是多麼着急,這樣的征兵,一定不會像普通兵役那般的溫和,隻是沒有動粗抓壯丁而已。各級官員也一定會有名額,為了完成名額,稽核的流程,就會松很多。甚至不會在意參加招募的到底是不是本人,隻要人數夠,能交差,那就可以了。誰也不願意節外生枝。

二、如果說年齡問題可以解釋為官員為了完成名額,稀裡糊塗的讓花木蘭蒙混過關,那麼,性别問題,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個問題,也好解釋,那就是,花木蘭生理發育,在一群男子中,并不顯眼。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這個問題,并不是抹黑花木蘭,而是在古代,不同朝代成人會有所不同,一般年齡都在14-16歲,但北朝多是胡人政權,一般12歲以後都能騎馬打仗,如果能在一群男人中做到不顯眼,隻能說明,花木蘭當時并沒有完全發育。

這個也并不難了解,比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理個小平頭,穿着和男孩一樣的衣服,是很難被認出來的。

而木蘭辭中可以看出,花木蘭是有一個弟弟的。在十二年之後,她的弟弟已經是家裡主要勞動力來分析,當時她弟弟可能隻有五六歲,是以,可以推測,花木蘭從軍年齡,應該剛剛到了胡人的從軍年齡,也就是13歲左右,她的弟弟,可能隻有四五歲。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如果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另一個故事也可以從側面進行解釋,那就是,皇帝見了花木蘭,知道花木蘭是女子,而且長得很漂亮,想納她當妃子,被花木蘭拒絕。

如果花木蘭真到了發育成熟才從軍,當時至少也要三十多歲,皇帝未必會着迷。

三、那麼問題又來了,女孩子就算發育的晚,也會發育的,一年兩年看不出來,十年八年,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沒有被發現,隻有一種解釋,她身體明顯發育之時,已經不需要和士兵在一起生活了。

這種可能合理嗎?其實是合理的,戰争是非常的殘酷,會到處出征,天天死人,很可能導緻,昨天還是一個營帳的弟兄,第二天就生死兩隔,是以,在戰鬥過程中減員和流動非常大,一直和花木蘭并肩作戰的可能性很小。

而剛剛知道姓名,還沒來得及了解,就成了一具冰冷屍體的情況,太常見了。在這樣的緊張戰争中,人們怎麼會在意身邊一個普通士兵呢?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從演義以及大量野史,文藝作品,以及少量正史中,可以看出,花木蘭很能打,古代人講究斬首立功,那麼花木蘭升遷一定快,當她成長為一個軍官,就不會和士兵生活在一起。

一個女孩,十六七歲就會發育成熟。這時候花木蘭可能已經是軍官,而且有自己獨立營帳,不會受到打擾。白天,在重甲保護下,也很難被人們發現。

一些文章記錄,也可以看出,花木蘭最後活了下來,還被授予将軍軍銜,從一個小孩子,經過十二年的征戰,就當上了将軍。可見花木蘭戰鬥力之強,并且這是在打勝仗之後,皇帝封的。

花木蘭參軍那麼多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怎麼隐瞞的?

而能夠有資格凱旋之後見皇帝,可見,花木蘭在軍中已經有了很高地位。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釋,花木蘭為什麼從軍十二年,沒有人發現她是個女子,這種可能性雖然不大,但的确是可以解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