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起源于戰國,到唐朝受到唐明皇、唐肅宗的喜好,在宮廷坊間,大為盛行。此後百年,帶動象棋的第一個發展高潮。宋朝時,象棋多流行文人棋。棋路不好沖殺,隻為怡情。下象棋的多是歐陽修、李清照等文人,帶上一副棋去山水遊玩,累了就在松蔭下對弈一局,不計輸赢,純為助興。文天祥是資深象棋發燒友,自小以棋會友。一日他和好友在江中遊泳,突然犯了棋瘾,非要對弈兩盤。友人問水上沒有棋具,如何下?文天祥就說,幹脆下盲棋。盲棋是手中無棋,心中有棋,全憑用嘴報棋子坐标,全盤動向都在腦中呈現,極其考驗記憶力。文天祥一句“炮二平五”,對方一句“馬二進三”,下到二十來步,友人因想棋失神,大嗆幾口江水,直呼“記不得了,棋路亂了。”宋末,元兵大舉入侵。文天祥出征苦戰東南,最終兵敗被虜。在獄中,他見國破家亡,拿出随身象棋,排出一局“單騎見虜”,最後一步重重砸在棋盤,震得棋子迸裂,大悲而歎:國在人在,國亡人亡!到了清朝,下象棋是賤行。闊人玩的都是各種燒錢娛樂,提籠架鳥,看戲、鬥蛐蛐。隻有窮苦的底層人,毫無閑錢,擺幾個木疙瘩聊以自娛。靠下棋吃飯的人,被稱為要飯的“木花子”,地位還不如天橋上唱大鼓、說相聲、玩雜耍的藝人。從業者多是吃不起飯的江湖漢、無父無母的孤兒,本着“下棋等于下跪”的心态擺棋攤,相當于變相的乞讨,全憑表演殘棋掙幾個銅闆。象棋大家們早年多家庭破碎、流離失所,差點當小偷或土匪,福氣少得可憐。即便成名後,挨打受辱也是家常便飯。清朝研究象棋第一人王再越,曾将畢生所學著成《梅花譜》,被後人稱為傳世棋譜,但生前窮愁潦倒,棋譜寫成後因無錢刻書,隻能靠手抄流傳。江湖棋王巴吉人,自幼入棋道,一生成癡,再無心它事。最終雖練成一身本領,于棋盤上斬盡英雄,卻無奈生活困頓不堪,隻能靠擺棋攤度日。到五十多歲時,他攜棋到上海灘讨口飯吃,被街頭流氓勒索,拿不出錢來隻能到處躲。一天,他正在要出攤,突然被幾個流氓圍住。抓起他的棋子,威脅他全部吞下,否則當場打殘。他誓死抵抗,被一頓圍毆毒打,踩斷右手手指。流氓走後,巴吉人慢慢走到黃浦江邊,想這因棋而癡,枉付一生,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般,一顆顆用殘指将棋子投入江中,最後自己也縱身一躍,沉入滔滔江水。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晚清街頭的棋手

0 2

民國年間,象棋流行打擂台。其中有個不起眼的攻擂棋手,名叫謝俠遜。 謝俠遜出生浙江平陽,四歲學棋。13歲那年,他隻身前往溫州,到當地棋魁陳笙的家中進行攻擂。陳笙見來的是一個小孩,笑道,“能逼我動帥,算你赢。”謝俠遜搖頭,掏出兜裡三元錢,放在桌上,說,“我們平下,輸了這錢歸你。”陳笙見他執着,答應下來。那時擂台為了讓人觀看,下棋都在一個大高腿桌上進行。謝俠遜年小,跪在椅子上才能走棋。第一盤棋,陳笙有意試探謝俠遜深淺,不出全力。謝俠遜首次攻擂,緊張得上牙嗑下牙,腿不住顫抖,手打哆嗦。其實他身上一共帶着家裡湊的三元錢,都押在這局棋上,如果輸了,連回去的路費都沒有。盡管緊張,但此時謝俠遜的棋已頗有功力,在中局時,抓住對方一個破綻,搶占先機,勝了第一局。有了第一局墊底,就下了第二盤,謝俠遜已漸入佳境,穩紮穩打,下成平局。第三局,陳笙已看出來,這個小孩不可小觑,不拿出看家本事,是勝不了的。于是施展平生絕技,将謝俠遜殺下陣。最終,謝俠遜一勝一和一負,和陳笙整體戰成平手,頭角嶄露。辛亥革命勝利後,謝俠遜欣喜若狂,拟出象棋殘局《鄂軍起義》,寄往上海《時事新報》。報社見此殘局,将時政與象棋巧妙融合,頗具新意,設專欄刊登,當即轟動。此後謝俠遜接連拟殘局登報,并公開征答,一時各地信件,如雪片飛來。其中首選答案,來自一名棋壇豪傑,名叫潘定思,曾是清末的舉人。因這次活動,謝俠遜與潘定思相識,二人雖未見面,但惺惺相惜,一直互通信件神交。直到三年後,謝俠遜赴上海,兩人終得見面,一見如故,喝酒論棋,結為摯友。此後二人雙劍合璧,合著一本《國恥紀念象棋新譜》,傳為棋壇佳話。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謝俠遜與潘定思,合著的棋譜1922年仲夏,潘定思突染上重病,竟撒手人寰,去世時隻有47歲。他在彌留之際,囑咐家人,“将來我的所有棋譜,都送給謝俠遜”。謝俠遜聽聞噩耗,趕往蘇州為好友送行,見故人遺物,悲痛萬分,揮淚寫下悼詩:君今忽長離,如斷手與臂。二人亂世英雄,棋壇緣分,互為知己。從此一人不在,倍感寂寥。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謝俠遜感慨萬千,興起救亡念頭。這時他已年過半百,将妻兒送回老家,到南京請纓救國。一介棋人,無法沖鋒戰場,唯有以棋報國。此後三年,他作為國家特使,兩度遠赴南洋,以弈棋募捐抗日。勸募至槟城,因汪精衛之妻陳璧君是槟城人,當地布滿汪僞特務。謝俠遜剛到當地,就來了一個西裝革履,抹着油頭的年輕人,笑嘻嘻遞過來一個信封。謝俠遜打開信封,空無信紙,隻吧嗒一聲,掉下一顆子彈。謝俠遜臉色一沉,訓斥這是何意,對方威脅,“如再不停止募捐,休想活着離開。”謝俠遜将子彈往桌上一拍,“謝某恭候!”特務見恐吓未遂,灰溜溜走開。這次出使南洋,在衆多華僑幫助下,謝俠遜最終有驚無險,募得捐款5000多萬,發動歸國抗戰華僑3300餘人。1939年,回國後,謝俠遜居于重慶。一天下午,忽傳有位重要人物來訪。謝俠遜急忙前去迎接,兩點時分,準時進來一人,濃眉如漆,氣宇非凡,進門就握住謝俠遜的手,笑道:“你就是棋王謝公吧?”來人正是周恩來,謝俠遜驚喜交加,“原來是仰慕已久的周公”。二人落座,品茗寒暄,先談抗日形勢,再談古今棋譜。聊了一盞茶的功夫,周恩來提議對弈幾局。周恩來也是象棋高手,放在今天拿個市冠軍不在話下。國共在重慶談判時,蔣介石曾自恃棋力精湛,邀他對弈,誰知被他連斬兩盤于馬下。與謝俠遜對弈中,周恩來棋法娴熟,攻守兼備,但棋力終究差了一大截。謝俠遜有意相讓,連下兩盤和棋。後終二人商量,将第二盤殘局定名為“共抒國難”。建國前的棋壇,謝俠遜是唯一留下生前身後名的大家。那時象棋在經過大力提倡後,在全國已經十分普遍。上海成立“全國象棋司令部”,所有人都一緻推謝俠遜為首任領頭人。到八五年,謝俠遜在上海舉行百歲壽誕,當時江澤民任上海市委書記,還親自題詞“百齡高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賀。兩年後,謝俠遜駕鶴西去,走完英雄一生,功德圓滿,人稱“中國棋王”。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謝俠遜

0 3

自謝俠遜晚年退位後,江湖棋壇陷入群雄紛争。其中最出名的棋手,一個是揚州的周德裕,一個是杭州的董文淵,兩人是一輩子的死對頭。周德裕的父親周煥文,乃是清末棋壇的“淮揚三傑”,棋路傳至周德裕這一代,已是千錘百煉。隻是周德裕本人,下棋有一個緻命的弱點,就是性子急,臨場容易暴躁,這是高手大忌。父親臨終時,還特意告誡他:“臨殺勿急!”意思是,走棋快要殺子時,不要着急,要先多斟酌一下。周德裕号稱“七省棋王”,本有潛力問鼎全國,正是由于他這緻命弱點,戰績止于七省。1939年,在香港六王奪鼎賽中,他遇上與自己齊名的董文淵。董文淵綽号“無品棋王”,在棋界是有名的棋藝奇高,棋品奇差。比賽時,他經常故意恐吓、嘲弄對手,還哼小曲,摳鼻屎,唾沫亂飛,猛抽煙往人臉上噴。不光棋品差,董文淵的人品也堪憂。一次他好友遇急事,手頭緊張,拿珠寶托他去換些現錢救急。不料他賣了珠寶,直接進賭場,輸個精光,轉身就玩失聯。周、董的對戰,雙方實力相當,本該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龍虎鬥。但董文淵深知對方的弱點,就想了一個大損招。對陣前剛落座,他就突然張開五指,一記如來神掌,拍到周德裕的眼前,亮出掌心寫的五個字:誓殺周德裕!其中“周德裕”三字,還特意用紅筆打了三個大叉。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董文淵周德裕明知董文淵這是玩“盤外招”,故意激怒他。但奈何他是個爆脾氣,還是如炮仗一點就炸,瞬間大動肝火,誓要三十回合内,斬下董文淵首級。下棋是一件極度需要冷靜、鬥智鬥勇的事,周德裕這一動氣,很快就殺紅了眼。結果分寸大亂,在沖殺中連續中了董文淵的伏擊,緻使連輸六盤,一敗塗地。自古人生如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隻能下什麼樣的棋。莽夫下不出王者的棋,小人下不出君子的棋。太戾和太損的棋,都難長久。周、董兩個人較量了一輩子,最終都是凄慘收場。董文淵後來因棋品惡劣,被體委除名,還犯“玩弄婦女罪”,被勞改了八年。出來後一位幹部不忍見他埋沒,帶他重回棋壇。結果他在棋賽場上,盡是大侃自己如何逛妓院、抽大煙。吃飯時喝得爛醉,張嘴連酒帶菜地噴人家一身,讓所有人都失望透頂。到晚年,董文淵淪落江湖,也沒有家庭,隻能靠擺殘局糊口。有人九五年還在杭州西湖邊上見過他擺棋攤,已是風燭殘年,次年便過世。他的老對頭周德裕,中年後下棋靠抽鴉片提神,結果染上鴉片瘾,入不敷出。最後棋也荒廢了,一件件把家裡的東西當光,到處借債,親朋離散。到1949年冬,日子難以為繼,過得饑寒交迫。一日清晨,被清潔工發現凍死在上海街頭。收斂屍體時,發現他懷裡揣着一張皺巴巴的紙,歪歪斜斜寫着一首打油詩:白頭燈影涼宵裡,一局殘棋亂零落。烏江不見英雄漢,霸王橋上唱悲歌。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0 4

1956年, 棋運随國運托舉,象棋被定為國家體育項目,由此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此時棋壇,分南北兩派。南派以細膩為擅長,北方以攻殺為擅長。當時最頂尖的兩位棋手,人稱“南楊北王”,南派是楊官璘,北派是王嘉良。楊官璘是廣東一個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歡下棋,常和鄉人對弈,年紀很輕,就獲得“東莞棋王”稱号。隻是他不滿足隻做一個縣份棋王,于是興起了問鼎中原之念,就像古代的遊俠,包袱裡背一副木疙瘩,出門闖蕩江湖。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廣州。廣州在那二三十年,是全國象棋水準最高的城市,其中藏龍卧虎,有盧輝、馮敬如、李慶全、黃松軒、合稱“四大天王”坐鎮。楊官璘這時初出茅廬,和衆多高手對決,還是負多勝少。過去四天王之一黃松軒,曾研究出一種獨門絕學,名“棄馬陷車局”。當時廣州高手,以此禦敵,盤盤皆勝。楊官璘每次遭遇這種攻殺,都無可奈何,一直尋求破解之法。江湖傳聞,自黃松軒已故後,此局秘笈僅存于中山棋手曾展鴻手裡。楊官璘為尋求秘籍,于是到曾展鴻家中拜訪。可這種獨門秘笈,曾展鴻豈肯輕易示人,一直繞開話題,閉口不談其中玄機。楊官璘一直耗到人家吃中午飯,方才告辭。到了下午,又去一次。曾展鴻已有些不耐煩,才聊幾句,就回房裡,把楊官璘晾在大廳。晚飯後,天降下雨,曾展鴻聽人敲門,一開門,發現又是楊官璘,打着一把破雨傘立于雨中。楊官璘這一天三登門的執着,終于感動了曾展鴻,答應将棋譜拿出來,給他看幾分鐘。僅僅是這幾分鐘,對于楊官璘已經足夠了。回去之後,他反複拆解,參透玄機,功力大增。那陣子四天王之一盧輝,在海幢禅寺周邊擺擂台。那一帶說書的,看相的,雜耍的,五行八作,熱鬧非凡。楊官璘再次出山,單槍匹馬前來攻盧輝的擂台。第一盤,盧輝見他年少氣盛,料他經驗不足,故意布下陷阱,意圖來個甕中捉鼈。誰知楊官璘一眼識破,但佯裝不知,在陷阱裡來了個金蟬脫殼,後發制人地來了一記反殺。第二盤,盧輝已不敢大意,到中局,見楊官璘棋路綿裡藏針,已自知難敵,為保顔面,放棄所有進攻,守成和棋。末了,他雙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感歎道:“楊君棋藝,如太極以柔克剛,氣貫陰陽,将來必獨霸江湖。”打敗盧輝之後,楊官璘又輾轉香港。去後他才知道,在香港下棋實在不易,沒有圓滑的交際本領,又沒有貴人捧場,盡管棋下得再好,還是連吃飯都成問題。為了找口飯吃,楊官璘白天就到修頓球場,擺象棋地攤,讓雙馬與路人下棋。這是最失意棋人走的出路,做的是五分一角的生意,碰到刮風下雨的天氣,還要喝西北風。一天出攤時,走來一個闊臉善目,一身儒雅氣的年輕人,朗聲問,“先生,我們對弈一局?”楊官璘點頭,交鋒中,發現此人的功力頗為不俗,用足七八分的功力才得勝,好奇地問對方是否也是職業棋手。那人搖搖頭,說,“我隻是個寫武俠小說的,我叫梁羽生。”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梁羽生這次萍水相逢後,梁羽生與楊官璘以棋成友。梁羽生見楊官璘生計艱難,專門在自己工作的《大公報》,與他合開一個評棋專欄,以優厚稿酬,變相資助于他。還提出建議,上海那邊現在棋風興盛,是棋手的必争之地,不如去闖一闖。楊官璘到上海灘後,眼界大開,見各地象棋高手,皆雲集于此。上海本地的朱劍秋,揚州的林榮興、湖北的雷海山、廣東的陳松順。楊官璘将這些高手的名字,一個個列在紙上,逐個找他們過招,每赢一個人,就把他的名字劃掉。時間一久,棋壇傳開,有個廣東的後生,專到上海踢館。當時有位叫陳榮堂的老棋手,位列上海十大高手之一,聽說楊官璘後,約他下十盤棋。本想給年輕人一點教訓,結果不料反被楊官璘上了一課,下成了八敗兩和,一局都沒開張,輸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此後數年,楊官璘橫掃上海灘一圈,大小數百戰,竟未嘗一敗,被譽為“楊無敵”而名震天下。憑着傲視群雄的戰績,他也被推舉為繼謝俠遜之後,第二任棋壇總司令。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楊官璘(左一)

0 5

1960年11月,上海象棋全國賽中,所有電視新聞、體育報紙,都播出一條消息:棋界至尊楊官璘,竟輸給上海一名15歲少年棋手。楊官璘當時是不敗神話,輸一盤棋,馬上是全國新聞。在29号的一場對戰中,他的對手是一個英俊潇灑的少年,名叫胡榮華。開局時,楊官璘占有先手,用的他最拿手的布局,叫中炮巡河炮。這被稱為他的“鎮山寶”,意思是他這個布局,隻要出手就是赢。當時所人有都覺得胡榮華兇多吉少,然而胡榮華對後手,出人意料地運用了左炮封車,一個非常冷門的布局,竟克制住了楊官璘的攻勢。此後,這場楊、胡之戰,一個久經沙場,閃展騰挪,遊刃有餘。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槍槍點穴索命。走到最後,胡榮華竟亂拳打死老師傅,赢下了楊官璘。楊官璘輸後,到食堂吃飯。飯前開胃菜有一盤尖椒,味道極辣,楊官磷還在想剛才一盤棋是怎麼輸的,邊想邊吃尖椒,吃完一盤才反應過來辣,趕忙叫了兩瓶涼茶。結果轉念又沉浸到棋局複盤裡,涼茶來了也忘了喝。胡榮華獲勝之後,到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四聯理發店,吹了一個頭。那個發型在當時很流行,頭發吹得高高的,名為“春風得意頭”。第二天閉幕晚宴上,國務院的副總理陳毅,和主管體育的副總理賀龍,都出席到場,陳毅特地拉着胡榮華到賀龍的面前介紹。頒獎儀式上,陳毅還親自為胡榮華頒獎,彎腰給他挂完獎牌,又拍拍他的肩膀說:“好哇,娃娃趕上來了!英雄出少年嘛!”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陳毅為胡榮華頒獎1965年之後,胡榮華的狀态逐漸走向巅峰,隻要參加比賽,就算是大敗局都能扭轉乾坤。當時他有個老對手,是北派的第一高手王嘉良。王嘉良拿過三次全國亞軍,始終與冠軍失之交臂,被稱為千年老二。六五年全國賽中,他與胡榮華交鋒,誰赢誰就是冠軍。下到最後,他已經穩操勝券,中途就去上了個廁所。等回來時,胡榮華也起身去上廁所。上完廁所,胡榮華也不着急歸位,就在賽場四處閑晃。王嘉良是個急性子,就喊他“小胡,你幹嘛呢,懵了?回來下棋啊!”胡榮華這才慢悠悠回到座位,擡手就拿了一炮,送給王嘉良吃。王嘉良一看,哎,這小夥子走漏了,一高興,啪就把他的炮給吃了。結果吃完炮,再走幾步,他發現不對勁了。原來送那個炮不是胡榮華走漏了,而是故意給他挖的一個陷阱。這一下子被騙進大坑裡,穩赢的棋給下輸了。王嘉良後來為了赢胡榮華,每年都秘密研究新招。這些招在平常比賽中都不用,就等着在全國個人賽上,用來對付胡榮華。後來有次他就帶着開局新招,信心十足地準備一舉拿下胡榮華。當時比賽時間是一個小時,不料胡榮華見他的開局,第一步棋就想了20分鐘。想來想去,最後無可奈何才下了一步。王嘉良一看,正好着了他的道,走得飛快。然而走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又上當了。原來前面棋路的所有變化,胡榮華早就想好了,隻是在走第一步的時候,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演戲,裝作不會下,來麻痹他。王嘉良被這一麻痹,就放松了警惕,最後被胡榮華來了個偷襲,前功盡棄,一拍自己的光頭,用他的東北腔大歎,“哎——呀,大意失荊州!”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王嘉良到七十年代末,胡榮華已經成為棋壇的獨孤求敗。連續十屆獲得全國冠軍,創造了象棋史上空前的“十連霸”記錄。他也接了楊官璘的班,成為第三任全國棋壇的“胡司令”。楊官璘和胡榮華的相繼出現,就如棋壇的杜甫、李白,都将象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980年,新的一屆全國賽在四川樂山舉行。賽前,胡榮華和上海隊的隊友,到峨眉山遊玩。到中午,衆人在山下報國寺附近的一家飯館吃飯,上了一些酒。胡榮華喝黃酒有幾分酒量,有時微醺當中,妙語驚人,棋也越下越好。這次喝酒,胡榮華來了酒興,喝多了幾杯。就在他飄飄欲仙時,一個年輕女服務員,端菜上來,見他滿臉通紅,就說,“嗳,你怎麼臉喝這麼紅?”胡榮華了興緻,得意地說,“臉紅好啊,臉紅是關老爺嘛,過五關斬六将!”那時候全國個人賽,一共打11輪,五關六将,正是讨這個數的好口彩。誰知服務員姑娘笑了笑,用濃重四川話說,“關老爺,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衆人大笑,走出飯館後,胡榮華說,這位四川妹子好厲害,辣得我這頓飯味同嚼蠟。很快,正式比賽。胡榮華突然真像是關公敗走麥城,開賽第一局就被斬于馬下,此後接連大敗,如金剛不壞之身被打破,巅峰狀态不再。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胡榮華

0 6

現在回頭看,自胡榮華之後,象棋逐漸走向滑坡。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象棋的傳承,在文革時被攔腰斬斷過一次。當時運動一爆發,象棋被列入四舊,比賽被撤銷,棋隊被解散。很多棋手被下發到工廠,還有一部分随着知青下鄉。那時其中就有個知青棋手,名叫何連生,自小在北京長大,曾打敗京城無敵手。棋壇上,他有“醉俠”之稱。一是他能喝,涮着羊肉,一頓能喝一瓶半二鍋頭。再一個是他下棋擅走怪招,棋路走得歪歪斜斜,像打醉拳。六九年插隊後,他被分到雲南最邊遠貧窮的農場。每天吃不飽飯,收工後所有時間都在找吃的。上山打蛇、逮唧鳥兒、挖土蜂蜜。餓到饑不擇食,隻要是綠的就是菜,隻要是動的就是肉。在那種日子裡,他對前途悲觀,五年沒摸過棋子,說:“飯都吃不飽,還下什麼棋!“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何連生

直到1974年,命運迎來轉機。北京的棋友給何連生寄來一封信,告訴他中國将恢複棋賽,如果能拿冠軍,會有機會被調進體委。何連生于是重拾象棋,将脫離苦海的希望寄予棋賽。接着四下尋棋譜,找高手練棋,結果找來找去,發現找不到一對手。于是索性,獨自練棋。雲南地廣天闊,何連生每到黃昏時,往草地一躺。望着天邊變幻的火燒雲,想像成風雲莫測的棋盤,将移來移去的飛鳥,想像成一顆顆棋子。年少時,下過的棋譜,都一頁頁在記憶裡被調出來,像是投影一般,放映到天幕裡。直到天完全黑下去,星月滿天,腦中已經演練了幾十局棋,再繼續找吃的去。後來雲南區棋賽開始,由于禁賽剛開,所有人都熱情高漲。整個賽程,都挂大棋盤直播。現場架一個五六米高巨型棋盤,紙糊的棋子有臉盆大小,寫上紅黑字,背後粘上細繩,用撐杆挂在棋格的釘子上。棋盤下,上千人伸着脖子看,擠得水洩不通。最後何連生在這場比賽裡,如深山練劍的高手,一朝出山,力克群雄,斬獲雲南省的冠軍,順利調進了雲南體委。在那個時期,象棋的發展被斷檔了八年。很多新棋手無法崛起,老棋手前途中斷,連飯都吃不上。何連生是少有憑着下棋,吃上公家飯的人。此後一有棋界的朋友上棋院找他,他就說:“這兒天天吃肉,走,我帶你吃飯去,吃肉。”當時和他一起分到雲南插隊的,還有一個北京的知情,叫阿城,也是和他一樣從小愛吃肉。别人喝酒能酒醉,阿城吃肉能吃得肉醉。阿城雖沒有見過何連生,但是和他也相距不過三十裡,經常聽聞何連生下棋的故事。到八十年代,阿城回北京之後,和文壇扛把子李陀一塊涮羊肉,就給李陀講了何連生下棋的故事。李陀一聽,說,“你這故事,能寫小說啊!”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阿城

不久後,《上海文學》上發表了阿城的一篇小說,名為《棋王》,一時風靡文壇。其中故事裡主角“王一生”的原型,就是何連生。何連生後來也調回了北京,到五十歲時便退休。到1988年,導演滕文骥将《棋王》改編成電影,何連生還被作為故事原型,請到劇組,聊過去的事,陪主演謝園下棋找進入角色的狀态。電影放映時,片頭一晃而過他的名字:技術顧問——何連生。

曆史中的 中國象棋

滕文骥版《棋王》

0 7

90年代之後,象棋界有兩件标志性的事。一是在1993年,14歲的棋手許銀川,成為象棋史上第9位全國冠軍,破了胡榮華15歲獲冠軍的記錄。許銀川的出現時,在當時被看作第四代“棋壇總司令”的接班人。然而在2014年,又發生了第二件事。許銀川突然被一個叫王天一的對手打敗,從此淡出了全國個人賽。 這一年,也成為象棋沒落的分水嶺。此後象棋完全進入到一個AI時代, 人類即便最頂尖的國手,在面對電腦時,也隻能輸得像個丢盔棄甲的孩子。象棋也肉眼可見的變成一門失落的技藝,全國四十多個特級大師,加在一起, 還不如一個遊戲直播的人氣高。象棋千年興衰,就如一個輪回,從小道攀升至國術,又從國術滑入小道。過去的人輸給了世道,今天的人輸給了時代。最後好像所有的人都輸了。隻是好在象棋的人生如棋還在,以棋會友還在。1971年,上海的棋手何順安,去世前講起一段往事。當年一次在香港下棋,他的錢包讓扒手偷去,沒了回家路費,一時走投無路。那次同行楊官璘也在香港,得知他落難的消息,就主動找他,到茶館裡“搭桌”。“搭桌”是江湖行當的說法,就是有人走江湖時遇難了,不管認識不認識的同行,幫着搭個場兒,合夥演一場,演完之後的收入,給落難的人當盤纏回家。其實那時楊官璘已經是一代宗師,要幫何順安,直接給一筆路費并不是難事。但為照顧棋手的尊嚴,是出手相助,而非施舍,還是主動找何順安合演一場對弈賽,最後将賺來的演出費贈予他。還有一件真實的事,主人公都不是名家,隻是最普通的象棋愛好者。上世紀20年代,上海、廣州有兩位象棋愛好者,兩人棋逢對手,但很難碰面,便約定下通訊棋。就是每次一方在信上寫上一步棋路寄給對方,對方再寫上一步棋路寄回。這局棋共下了53回合,自1922年冬天起至1926年秋終局,曆時近四年。翌年春天,兩人開始下第二局棋。來往二十餘回合後,其中一人病逝,留下一局殘棋,永遠存于信封之中。另一個人不久後收到一份寄件,打開是一副珍藏版的檀木象棋。棋盤背面,刻着八個字: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