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文化的“盲盒式”玩法

傳統文化的“盲盒式”玩法

“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一個現代舞者,夢中“穿越”到唐宮,卻意外尋覓到了神秘的靈感。

當琵琶、二胡、古筝等中式樂器,與鋼琴、長笛、大提琴等西式樂器同台,會發生激烈的battle?“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桠,又香又白人人誇。”沒想到,中西樂器搭配協調,合奏出一曲《茉莉花》。

“能夠演奏《百鳥朝鳳》是每一個唢呐人的夢想,更是我們年輕一代唢呐人對唢呐的傳承和守護。”青年音樂人唢呐小南攜手民間老藝人團上演一首“交響曲”,用音樂與老一輩唢呐人“對話”。

這些意想不到的“混搭”“跨界”名場面,來自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聯合西瓜視訊共同打造的音樂視訊節目《中國吸引力·震撼國樂》。

原來,國樂竟然這麼潮,“解鎖”的玩法可以很酷。我們就像“拆盲盒”一樣,一一解鎖傳統藝術文化“大開腦洞”的萬千可能性。

或許,傳統文化在當下不再是玻璃櫥窗裡靜止、疏離的展品,不是淺淡低調的背景色,而是可以和當代文化融合後成為不一樣的新品、潮品。

古典舞蹈亦可實作當代創作

14位活潑靈動、嬌憨可愛的“唐朝少女”,宛若從仕女圖中走出,她們嬉笑打鬧、梳妝打扮、演奏樂器、翩翩起舞……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晚會的《唐宮夜宴》節目走紅網絡之後,這群“唐朝少女”起舞的身姿吸引了大量觀衆。

因為這一台“唐宮春晚”,河南博物院早晨門前遊客絡繹不絕,排起了200多米的長龍。整個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的網絡搜尋熱度同比增長500%以上。

過去一年,中國古典舞刷屏。《國家寶藏·展演季》《舞千年》《舞蹈生》等節目,讓盤鼓舞《相和歌》、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出圈。

一方面,古典舞蹈的語彙已然發生變化,擴大了這種藝術的創作空間;另一方面,國風類文化産品的需求量激增。例如某視訊網站,過去一年國風類視訊的觀衆數量已經達到1.36億,其中超過80%為18到24歲。

《中國吸引力·震撼國樂》中,那群唐朝少女不僅美在唐宮。當她們與“偶入”的現代舞者“邂逅”,新潮與古典碰撞,古今時空在一刹那交彙,這一場遇見并無突兀之感。古典舞者與現代舞者翩然共舞,現代舞者深受感染與觸動,古典舞也是以被賦予時間的美感,以及曆史傳承的厚重感。

節目組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嘗試以現代舞者的發力方式及動作處理去演繹漢唐古典舞,這不僅是動作層面的一次碰撞,更是當下審美與傳統經典藝術的一次交融。”

中國舞蹈家協會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生活整體發生劇變,舞蹈在市場上面臨窘态。作為一門小衆藝術,如果沒有人真正意義上為古典舞埋單的話,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很難有好的發展。像《舞千年》這樣的節目,以網絡綜藝的傳播手段,透過鏡頭展示原本局限在劇場中的舞台藝術。他指出,“是圈外的人,開始幫我們破掉這個‘圈’,逼着我們要往外走”。

有一些觀衆會認為古典舞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古代舞蹈,應當嚴格複原。對此,學術界的想法比普通觀衆更為開放,古典舞本身亦是一種“當代創作”。

羅斌認為:“古典舞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融合的嘗試,是很多形态的彙集。從藝術機理上,對經典舞蹈做改編是完全可以的,閱聽人也應按當代創造的東西去接受它。”

讓傳統文化成為你的靈感源泉

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觀衆關注和追随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也正在成為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靈感源泉。

戲曲唯美而醇厚,繼承者、傳播者們青春正好。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2021屆平劇表演專業“416宿舍”的4個女生和一個2018級的師妹,這5個姑娘都是00後。她們在短視訊平台上傳用平劇戲腔改編的古風歌曲,走紅網絡,被網友稱作“上戲416女團”。

安慶師範大學黃梅戲表演專業學生,憑借黃梅戲翻唱短視訊“走紅”:《女驸馬》《天仙配》《孟麗君》……這些翻唱作品獲得了上百萬點贊量。

除了翻唱,傳統戲曲還可以通過遊戲音樂打開。

“曲高未必人不識,自有知音和清詞。”2022年初,由上海平劇院演員楊揚演繹的遊戲《原神》戲曲唱段《神女劈觀》在網絡出圈。傳統戲曲與虛拟世界“跨界混搭”,讓觀衆大呼“驚豔”,平台播放量超過1000萬次。自己看還不過瘾,網友們之後紛紛激情“二創”,打造出粵劇版、黃梅戲版、唢呐版……

而在《中國吸引力·震撼國樂》節目中,青年歌手陳梓童化身虞姬,将平劇融入流行音樂中,“現代‘虞姬’的故事線與戲中虞姬的故事線交織在一起”。

視訊中,觀衆看到,陳梓童所演繹的一位音樂創作人、流行歌手,在一次舞台表演時忽然被蜂擁的人群和刺眼的閃光燈幹擾了狀态,她躲藏時竟然恍惚見到一個身着戲服的女子。

之後陳梓童獨自寫歌的時候,苦苦尋求靈感而不得,但兒時電視上看平劇的記憶,總是在腦海裡浮現,她仿佛總能在鏡中看到一個揮之不去的“虞姬”。

于是,在視訊中,陳梓童對鏡描眉塗唇,化身為令她魂牽夢萦的“虞姬”。但是,這是一個結合了流行文化元素的新版“虞姬”,觀衆也是以欣賞到與衆不同的《霸王别姬》。

流行音樂與平劇唱腔,現代臉與古典美,都若合一契,無縫對接。

在陳梓童看來,她也希望自己能進一步探索新國風音樂,讓青年群體更多地關注傳統文化。陳梓童說:“我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将國風元素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創作出更多帶有中國文化意義的新國風音樂。”

“潛”在文化中大膽表達和實驗

著名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副主任鄭璐表示,中國文化自帶一種隽永、平和的氣韻,“它不是立馬可以分高低,有時候是一種互相欣賞、淡淡觀賞的感覺”。鄭璐一直教導她的學生們,一定要‘潛’在文化裡面去表達自己。

國樂大師方錦龍和虛拟偶像洛天依合作的經典民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實作了破次元合作;自得琴社在真人表演的“古畫”裡演奏《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

今天的我們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一方面要平心靜氣,“潛”入深厚、隽永的文化底蘊中;另一方面,也要進行大膽的表達和實驗,在古典與新潮之間搭建穩固的橋梁。

近年來,侗族大歌在年輕人中人氣極高。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明代時期,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是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非遺文化靠新媒體手段煥發鮮活的生命力。穿着侗族民族服裝的“侗家七仙女”,戴着美麗的銀飾,拿着手機在貴州黎平侗寨的田埂上直播,介紹家鄉的土特産,唱侗族大歌。後來,“侗家七仙女”還登上綜藝舞台,演唱過livehouse版本,或與藝人跨界合作版的“侗族大歌”。

而前一陣子,青年音樂人郭嶽也進行了一項頗有想象力的實驗。你聽說過“賽博國風”嗎?

郭嶽和侗族舞者帶來賽博朋克與侗族大歌的激情碰撞。“賽博朋克X侗族大鼓”打造出一個富有未來科技感的“太空音樂實驗室”,并由實驗室中的未來音樂家,進行一場極其酷炫的融合創作。

侗族大歌悠揚的曲調配上節奏鮮明的賽博朋克風電子音樂,将柔美與張力呈現在觀衆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視訊中侗族舞者的民族服飾特别增加了現代設計元素,而編舞則同時融合了現代舞、傣族舞以及敦煌舞等多個舞種。

在郭嶽看來,對于民族音樂的創新可以更加大膽一些。郭嶽說:“民族音樂充滿了可能性,音樂人不必被傳統樂器束縛,可以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璀璨的臻品進行創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