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史前老母雞的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移
1982年4月2日,當戰争在馬恩島爆發時,英國海軍特遣部隊使用核潛艇擊沉了阿根廷海軍主力艦貝爾格拉諾将軍号巡洋艦,為核潛艇擊沉水面戰艦開創了先例。這場戰役成為世界的經典戰役。
背景
馬恩島戰争爆發三天後,在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的授意下,英軍迅速派出一支以無敵号和"号"号為核心的海軍特遣部隊,駛向該島。到4月30日,工作隊完成了對該島附近水域的封鎖,并在該島周圍水域建立了一個200公裡的禁飛區。特遣部隊指揮官伍德沃德少将已經制定了如何占領該島的計劃,他目前唯一擔心的是阿根廷海軍的航母和巡洋艦戰鬥群正在向特遣部隊靠攏,為鉗子形的攻勢做準備。

英阿軍隊互相對抗的示意圖
當時,阿根廷海軍在規模上絕對屬于地區海軍強國。阿富汗軍隊不僅裝備了"5月25日"号航空母艦(5月25日是阿根廷國慶節),還裝備了來自美國的退役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将軍",甚至還裝備了當時可以說是世界級的42型驅逐艦,英國特遣部隊裝備了一艘42型驅逐艦作為護衛艦的主力艦。英國人很清楚阿根廷的軍事實力,是以伍德沃德少将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
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将軍号
遇
但此時,來自大西洋深處的電波為少将帶來了好消息。4月30日晚,在馬恩島附近水域遊泳的英國"征服者"号核潛艇通過其先進的聲納系統發現了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将軍号和兩艘護航驅逐艦。此時,巡洋艦正在禁飛區的邊緣航行,艦隊對潛伏在水下的英國幽靈一無所知。
英國進階戰時内閣很快從前線接到情報,但由于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号沒有進入英國指定的禁飛區,而且該艦的噸位如此之大,以至于對阿根廷海軍具有高度的象征意義,決策者們不敢對擊沉他的政治後果妄下結論。最後,在權衡了利弊之後,撒切爾夫人決定允許貝爾格拉諾号沉沒。自從征服者發現貝爾格拉諾将軍以來,已經過去了一天多。5月2日淩晨,"征服者"号核潛艇接到攻擊指令,加速向貝爾格拉諾将軍方向飛去。
征服者号核潛艇
戰争
這場戰役的主角是"征服者"核潛艇,是英國第二代确定的核潛艇中的第一艘,水下排水量為4,400噸,速度為28節,配備了幾乎無線動力的核燃料和先進的聲納,以及先進的虎魚線制導魚雷和舊的MK-8直接魚雷。上尉是拉菲·布朗中校。
他的對手貝爾格拉諾号(USS Belgrano)是一艘前美國海軍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容量為12,000噸,于1938年服役,并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幸存下來,然後在1950年退役并出售給阿根廷海軍。在阿根廷,這位海洋老兵經曆了兩次現代化改造,裝備了英國的海貓防空飛彈,是以具有一定的防禦防空能力。在馬恩島戰争爆發時,這艘舊船已有43年的曆史,由埃利亞斯·龐索上校擔任船長。
英國海貓防空飛彈
5月2日,南大西洋的天氣非常糟糕,以至于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号(USS Belgrano)在令人發指的海浪中掙紮時若隐若現。但這絲毫不影響水下征服者的追蹤。英國潛艇一直像獵豹一樣把獵物放在獵豹身上,等待着時機的到來,給對方一個緻命的打擊。
最後,在3 p.m,阿根廷巡洋艦進入了英國潛艇的魚雷靶場。在選擇魚雷武器時,布朗上尉選擇了老式但更穩定的MK-8直接魚雷。征服者随後在緊張的氣氛中完成了所有戰鬥前的準備工作,等待船長下令進攻。
大約4點鐘,布朗上尉下達了攻擊指令。三枚MK-8魚雷,如劍,直奔毫無戒心的貝爾格拉諾将軍。幾秒鐘後,兩枚魚雷擊中了目标,布朗船長通過潛望鏡觀察到一團巨大的紅色火焰從海中升起。水手們處于欣喜若狂的狀态。
攻擊成功了。
鬥争
但對于貝爾格拉諾号的水手來說,這一切似乎都是一場噩夢。一枚魚雷擊中了艦的船頭,另一枚擊中了軍艦底部的主艙,導緻其瞬間失去動力,阻礙了對戰艦損壞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貝爾格拉諾将軍無法及時向外界發出求救信号,導緻護航驅逐艦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襲擊發生後,軍艦陷入混亂。龐索上尉一直忠實地履行着他作為船長的職責,擊中了電力,吸煙和瓦斯指揮人員進行維修并營救水手。大約40分鐘後,軍艦無可挽回,船長和水手們做出了放棄船隻逃跑的艱難決定,水手們在向貝爾格拉諾将軍告别時,含着眼淚唱起了阿根廷國歌。
貝爾格拉諾将軍沉沒的那一刻
結局
這場戰鬥注定從一開始就以片面的方式結束。利用先進的聲納,強大的力量和水下隐身能力,英國征服者核潛艇輕松擊沉了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将軍号,造成300多人死亡,并毫發無損地離開了戰區。在阿根廷方面,不僅損失了一艘大船和300多名水手,而且這次失敗導緻海軍決策層面的全面收縮戰略,所有海軍艦艇都傳回香港,以避免與英國海軍的戰争,使這次軍事行動成為整個島嶼戰争中最具決定性的行動之一。
貝爾格拉諾号巡洋艦的沉沒深深地刺痛了阿根廷人的心。雖然海軍後來成為馬恩島戰争的旁觀者,但阿根廷空軍和海軍飛行員繼續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戰鬥精神打擊英國特遣部隊。阿根廷軍事史專家認為,如果當時的海軍能夠積極配合空軍,戰争的結果可能會被改寫。但曆史不能假設,既然阿根廷海軍選擇保住生命,阿根廷隻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圖像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