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歡天喜地燕王喜 燕王喜是戰國時期燕國的最後一任君主,他的名字飽含歡樂喜慶之意。燕王喜的一生或許有過許多歡樂,但卻一點也不喜慶。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親燕孝王去世,于是喜繼承燕國國君之位,史稱燕王喜。 在一個非常2的日子裡,公元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燕王喜在遼東地區被活捉,燕國至此滅亡。 二、小人物大夢想 燕國在戰國七雄裡面是數一數二的……弱小人物,雖然燕國血脈正統——姬姓、定都在帝都北京,但這都難改其「 ”小人物”的事實。 小人物最大的特征是什麼?目光短淺,愛做白日夢。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長平之戰後不久,燕王喜指令丞相栗腹與趙國結成聯盟,贈送趙孝成王五百金作酒錢。栗腹到趙國後,看見大街上隻有三兩個成年男子在吆喝,剩下的要麼老殘,要麼病幼。 栗腹一回到燕國便匆匆趕到燕王喜面前說:「 ”大王有喜啊!有喜啊!我到趙國後發現,趙國年輕力壯的人大多死在了長平之戰,他們的孤兒還沒有成年,我們可以趁其病,要其命!” 燕王喜聽到馬上召集大臣商議此事,昌國樂間說:「 ”趙國常年四面征戰,人人皆兵,不可輕易攻伐。”燕王喜大笑說:「 ”我以五倍的兵力攻伐趙國。” 樂間本想要說點什麼,但群臣都喜笑眉開地附議,隻好作罷。 燕王喜調動兩軍伐趙,一路由栗腹率領攻伐趙國的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領攻伐趙國的代城。結果趙國廉頗在鄗城大破栗腹,樂乘在代城擊破卿秦,最後廉頗還率兵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被迫割地求和。 這是燕王喜第一次想趁火打劫,最終以失敗告終。 八年後,燕王喜十二年,由于秦國當時奉行的是遠交近攻戰略,燕國傍上了秦國老大哥的大腿。燕趙兩國摩擦不斷,恰逢趙國的廉頗和樂乘雙雙離開趙國,而李牧又被秦國老大哥牽制住了,趙國隻好重新啟用年紀比廉頗還大的老将龐煖。 見此,燕王喜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便找來曾在趙國居住的、龐煖的老朋友劇辛。劇辛年輕是也是一個狠人,是燕昭王千金買骨買來的四賢士之一。聽到燕王喜的問話,劇辛滿不在乎地說,「 ”龐煖這個老家夥沒啥能耐,就是活得久一點,看我手到擒來!” 燕王喜聽後大喜,于是以老劇辛為将攻打趙國,結果劇辛輕敵,率軍冒進,被趙軍統帥龐煖擊敗,老劇辛也被俘殺了,此戰燕軍損兵二萬。 燕王喜的第二次趁火打劫再度以失敗告終,但燕國作為小人物的悲哀,遠遠不止于此。 三、動用小心思一時爽 三十六計中第五計「 ”趁火打劫”内容如下: 「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簡單解讀一下,就是「 ”在敵人遇到嚴重災難,處于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可以趁勢從中取得利益,以自身的剛強戰勝敵人的柔弱。” 這也難怪燕王喜兩次趁火打劫都沒有成功,因為當時《三十六計》還沒有出版嘛。 其實燕王喜這兩次失誤,都失誤在同一個點,敵之害大沒錯,就勢取利也沒錯,錯就錯在,燕國不夠「 ”剛”,趙國也沒有想像中那麼「 ”柔”。 縱觀燕國整個曆史,也隻有燕昭王那會硬氣了那麼一次,其它時候,燕國從來都不思進取,隻會動用小心思。要知道,動用小心思一時爽,一直動用那可就悲劇了。比如說我們将要說到的,燕太子丹的一個小心思。 四、小人物的未來 公元前229年,秦破邯鄲,趙公子嘉逃到代地,秦軍兵臨易水。燕王喜大驚失色,這時,燕王喜才明白一個叫「 ”唇亡齒寒”的道理。 另一方面,燕太子丹自前幾年從秦國逃回來後,就一直思考燕國的出路。在秦國為質的那段時間裡,燕太子丹有過很多想法,可惜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無法效仿先祖燕昭王,他隻能先兵行險着,想先為燕國赢得一息生存空間,再謀求強國之路。 于是太子丹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抵抗秦國。他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拿出全部家産,全力尋找能夠刺殺秦王政的刺客。 這就有了荊轲刺秦王的故事,可惜的是,太子丹的謀劃失敗了。 秦國以此事為由攻打燕國,秦将王翦率軍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燕王喜天真地認為,隻要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國,秦國就會放過燕國。奉送太子丹的人頭後,秦國不置可否,因為此時,燕國已成秦國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在遼東地區被活捉,燕國至此滅亡。 正如咕嘟君說的那樣,燕國一直作為一個小人物苟延殘喘地活着,把命運交待給别人的人,永遠不會有未來。可能很多人會說,就算反抗又怎樣,最後還是秦國一統天下,與其辛辛苦苦地奮戰,不如安逸地接受命運。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