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霞與孤鹜齊飛——聊聊2021年的GDP、貿易與人口資料

作者:翟東升

這兩天多個重要資料集中公布,包括2021年中國的GDP,人口統計以及貿易資料。這些數字都很值得一說。

先看GDP。

2021年我們的GDP是114.3萬億元,以2021年的平均匯率約6.45(目測)計算,大約是17.72萬億美元。如果美國的同期GDP是21.5萬億美元的話,那麼中國經濟規模相當于美國的82%以上。在一個學者群裡,有的老師覺得這個百分比的變化趨勢非常令人鼓舞,但是也有人反駁說,這個數字不必當真,人均跟美國差得還遠,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上還被人卡着脖子呢。

我的看法是,GDP雖然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但是由于全世界的決策者在評估世界力量對比格局的時候都非常看重這個數字,是以,這個資料就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旦我們的GDP超過了美國,中美雙方以及其它各方在看待世界格局的時候,共識就會發生重大質變,進而導緻一部分國家的判斷和行為的變化。美國的同盟體系甚至可能會出現“去杠杆”的現象。影響國際格局和各國行為的,除了大國GDP的對比,當然還有科技實力、軍事力量、政治影響力等等因素,但是最可量化且相對客觀的因素是GDP和貿易資料。是以,我主張,中國應該把GDP(按照市場匯率而非PPP)超美當作一個階段性小目标來實作。

落霞與孤鹜齊飛——聊聊2021年的GDP、貿易與人口資料

如圖所示,二戰結束以來,美帝國的各個挑戰者的GDP,鮮有能追平美國的。蘇俄和日本的曲線很值得玩味。歐元區是個例外,因為它并非一個主權國家,沒有統一财政,也無獨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是以其GDP接近美國并沒有引發太強烈的戰略反彈。歐元區的GDP相對于美國,基本上在80%上下波動。而未來十年内中國實質性超過美國,将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根據世界經濟活動分布的幂率規則,一旦中國超過美國,中美GDP之比必然繼續上沖到150%乃至200%才會達到某種均衡狀态。

當然,反過來講,如果我們沖不過去,那意味着什麼?國際體系中其它各方會怎麼想怎麼做?值得深思和警惕。

再看進出口資料。

2021年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37萬億元,增長21.5%。如果用美元計價,按照2021年平均匯率6.45:1來算,中國的進出口超過6萬億美元,增速約為30%。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大陸筆記本電腦、平闆電腦、家用電器等“宅經濟”相關産品出口合計增長13.2%;醫藥材及藥品出口增長101.2%,有力支援了全球抗疫。民企主導的一般貿易相對于外資為主的加工貿易增長更快,占比已經達到60%左右。往年中國在服務貿易上存在很大的逆差,但是由于疫情,出國旅遊和讀書的規模明顯縮減了,服貿逆差大幅收斂。

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10.8%。大陸對歐盟、非洲出口增速均超過20%,對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過40%。這意味着中國出口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進一步擴張。

落霞與孤鹜齊飛——聊聊2021年的GDP、貿易與人口資料

前一陣子我跟泉州的幾位專門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家聊天,大家紛紛抱怨說,2021年出口生意屬于賠本賺吆喝,利潤主要都被大幅上漲的材料成本,暴漲的貨櫃運費,以及強勢的人民币匯率給弄沒了。我想,他們的問題可能是東南沿海傳統制造出口業的共性問題,而這種困境和悖論恐怕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直到東亞生産網絡的結構性調整真正完成。

有學者朋友私下提醒說,中國一家的出口已經占到全球貿易量的15%以上。如果沖到20%,那就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國際沖突,我們中國人需要未雨綢缪。這句話在中國老百姓聽起來可能會很突兀,我們用加班勞動和資源環境換取你們的綠紙片,你們竟然還反過來怪我恨我?中國在全世界總人口占比将近20%,出口也占20%,過分嗎?但如果了解世界政治經濟史的話,其實他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尤其是全球新能源車行業的快速變化趨勢。汽車2021年出口增速達119%,在整體出口中的占比也從過去10年穩定的0.6%左右上行至1.0%。随着新能源車在世界各地大面積替換傳統汽車,中國車輛、零部件和燃油領域的巨額逆差将來有可能會變成順差。

我昨天去試駕了一輛國産品牌的電動車,感覺相當不錯。據了解行業動态的朋友說,國産電動車新勢力崛起之勢非常快。智能手機時代,歐洲日本的傳統知名品牌被中美韓三家瓜分,美國有蘋果,南韓有三星,中國華為、小米、OPPO、VIVO群雄逐鹿。我感覺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日本和歐洲的汽車品牌很可能重複此前的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等手機品牌的命運,被美國的特斯拉和中國的比亞迪、蔚來、小鵬等等新能源車給斬落馬下。這個過程也許在2035年之前就完成。屆時,一些德國勞工、法國勞工、日本勞工在大街上怒砸中國車洩憤,大家一點都不要驚訝,畢竟,那是這幾國半個世紀以來的主要飯碗。咱們如何未雨綢缪?我們其實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做大并選擇性開放本國市場,保持匯率強勢進而主動平衡自身的國際收支,适當調整外資政策等等,這些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除了汽車占比上升外,電子元件在整體出口中的占比從2018年的3.9%上行至2021年的8.0%左右。內建電路在整體出口中的占比也從2018年的3.4%上升至4.6%。這幾個行業趨勢背後,是中國正在持續的産業更新。最近有一篇文章在網上挺流行的,說制鞋行業在過去十年裡流失了千億訂單。别人問我意見,我回答說,第一,這篇文章的邏輯很荒唐很貪心,把沒有掙到的錢看作是賠掉了;其次,從世界貿易的全局來看,正在殺死中國制鞋業的,不是越南高棉的同行,而是剛才說到的正在崛起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電子元件和內建電路等行業,它們正在将人力、土地和匯率等要素成本擡高到制鞋業高攀不起的水準。這對中國年輕的打勞工是好事,對于鞋廠老闆也未必是壞事,因為他們可以在本土市場擁有一大批買得起品牌好鞋的客戶。我在泉州企業家中的調研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本想說說人口資料的,但是最近很多朋友都已經提供了很多分析,我既沒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是以就不再贅述。按照前三季度各地陸續披露的新生兒資料,原本我以為2021年新生兒隻會在900萬以下,沒有料到全年公布出來竟然還有1000多萬,總人口由增到減的拐點又推遲了一年,挺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