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作者:黃日涵副教授

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作者:李鼎鑫,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當代世界》2022年第1期;當代世界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2021年4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中)在頓巴斯地區烏政府軍陣地視察。(新華社圖檔)

2021年是蘇聯解體30周年,受特殊的曆史、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歐亞地區一直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歐亞地區風波不斷。“歐亞”的概念有多種地理範圍釋義,本文所界定的“歐亞”是除波羅的海三國之外由蘇聯12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地區,亦可以“後蘇聯空間”指代。

近年來,歐亞地區内外安全形勢持續惡化,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一方面,烏克蘭東部地區局勢持續惡化、激化,瀕于戰争邊緣,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因領土問題爆發戰争,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局勢不穩,白俄羅斯“顔色革命”苗頭初現,特别是美軍倉促無序撤離阿富汗導緻歐亞地區地緣政治形勢驟變,歐亞空間呈現多點震蕩發酵态勢。另一方面,美國牽頭組建由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和美、英、澳三邊安全聯盟(AUKUS)兩個地緣政治軍事集團,加上軍事情報集團“五眼聯盟”和“七國集團”,對歐亞地區形成戰略包圍圈。在此背景下,歐亞地區地緣政治形勢、戰略格局走向尤其值得關注。歐亞地區多處“潰瘍點”與來自海洋的包圍圈一旦形成“同頻共振”,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或将在内外力作用下進入新的重大調整周期。

歐亞地區由“亂”到“治”的30年

蘇聯解體後,歐亞地區國家間紛争、沖突甚至戰争時有發生,“三股勢力”(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活動頻仍,打着所謂“自由民主”幌子的“顔色革命”此起彼伏,種種亂象均不同程度地有域外大國在背後助推,地區各國對此高度警覺,進一步強化獨立自主意識,并與地區穩定性力量聯手逐漸形成抵制域外國家幹涉的态勢。地區形勢總體上呈現由“亂”向“治”的變化趨勢。

1991—2001年是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第一階段,其特點是大局初定、互相磨合、亂變并行。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極力争取國家獨立、維護本國主權,部分國家甚至因領土、邊界、民族宗教等沖突發生對抗。摩爾多瓦獨立過程中産生的“德左”問題(摩爾多瓦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的地位問題)是俄羅斯與摩爾多瓦争執的關鍵,一直困擾着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目前該問題仍未解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宗教、邊界問題在蘇聯解體後也不斷激化。除車臣沖突外,俄羅斯的北奧塞梯與印古什共和國間存在邊界争端。格魯吉亞和俄羅斯因為南奧塞梯等問題龃龉不斷。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問題(納卡問題)關系長期不和。中亞地區同樣充斥着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宗教極端主義思想,動亂和小規模邊界沖突時有發生。

2001—2013年是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美俄博弈、中俄攜手、亂中有治。普京執掌下的俄羅斯改變了蘇聯解體初期對中亞等國家奉行的“甩包袱”政策,開始重視與中亞國家的關系,嘗試推動歐亞地區一體化。美國借“9·11”恐怖襲擊事件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同時在俄羅斯默許下在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軍事基地,客觀上與俄羅斯在歐亞地區形成博弈之勢。歐盟則在2008年提出與烏克蘭、摩爾多瓦、白俄羅斯、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六國發展經濟合作的“東方夥伴關系”倡議,試圖瓦解俄羅斯整合歐亞地區的雄心。面對美歐勢力的擠壓,國力尚在恢複調整中的俄羅斯對歐亞地區國家的影響力下降。波羅的海三國先後于2002年和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由格魯吉亞、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和烏茲别克斯坦組成的“古阿姆”集團(GUAM)試圖與俄羅斯分庭抗禮;格魯吉亞“玫瑰革命”、烏克蘭“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暴力奪權、烏茲别克斯坦“安集延暴亂”等事件相繼發生。但與此同時,以解決中國與新獨立的俄、哈、吉、塔邊界問題為使命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更新為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國家深刻認識到要與中國和俄羅斯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攜手建立穩定、安全的地區環境,才能助推本國走出曆史慣性,開辟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發展的新局面,一種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核心的“上海精神”逐漸形成。“上海精神”已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共同認可的國家間關系新準則,成為開拓創新區域合作模式的新規範,成為地區局勢保持基本穩定的“定盤針”。

2013—2019年是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第三階段,其特點是外部力量收緊包圍圈與地區國家求穩求發展沖突凸顯。2013年,在西方支援策動下,烏克蘭爆發第二次“顔色革命”,波羅申科政府上台,烏東部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兩州宣布割據并與烏政府軍對峙鏖戰。克裡米亞雖以全民公決方式并入俄羅斯,但北約通過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事實上使其力量直逼俄烏邊境,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被壓縮到盧甘斯克—頓涅茨克—馬裡烏波爾—亞速海—克裡米亞一線,基本上已無退路。美歐以克裡米亞問題為由對俄羅斯實行了冷戰結束後最嚴厲的政治打壓和經濟制裁。北約趁機擴軍備戰,在波羅的海三國和中東歐國家建立新的軍事基地。盡管如此,相關國家依然積極謀求社會經濟發展。2012年,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啟動了上司人年度會晤機制,旨在用好中國裝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滿足自身基礎設施更新的需求,提高經濟發展水準。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受到歐亞各國的普遍歡迎,進一步反映了地區國家求穩求發展的迫切心情。

2020年至今,歐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演變迎來第四個階段。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背景下,歐亞地區的動蕩與沖突趨于激化。2020年2月,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與東幹族發生暴力沖突;4月,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爆發邊界沖突;6月,烏茲别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爆發邊界沖突;8月,白俄羅斯由于不少群眾對大選過程和結果不滿,引發大規模抗議;9月,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納卡地區爆發戰争;10月,吉爾吉斯斯坦國内政局持續動蕩并導緻政權更疊。烏克蘭東部低烈度沖突不斷,“諾曼底機制”雖然重新開機并積極運轉,但俄烏雙方在明斯克協定關于特殊地位法、邊界控制權、地方選舉等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11月以來,雙方沖突在大國博弈作用下進一步激化,烏東部地區周邊部署的俄烏武裝力量達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此外,2021年初,俄羅斯再次爆發針對當局的大規模抗議活動。2020年以來歐亞地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該地區局勢演變已進入一個新時期,被長時間當機的各類沖突和沖突未來可能再次突然爆發,或将導緻歐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重新洗牌。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2021年11月9日,難民聚集在白俄羅斯靠近波蘭邊境的格羅德諾州。(新華社圖檔)

曆史長周期因素是導緻歐亞地區局勢

震蕩不止的内因

部分歐亞地區國家之間存在的領土糾紛以及民族和宗教沖突是導緻地區沖突、對抗乃至戰争的首要曆史長周期因素。歐亞地區各國間簽署了大量雙、多邊協定,也開展經濟、政治、安全等多領域合作,但安全閥、穩定器作用不顯著。歐亞地區民族和宗教沖突、領土争端長期存在,很多情況下三者疊加發酵,令相關國家間局勢複雜多變,抵牾沖突不斷。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蘇聯部分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情緒開始蔓延,這些國家相繼獲得獨立後,民族問題并未大面積緩解,在一些地區反而愈演愈烈。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自治州主要生活着5個民族,其中占人口總數66.2%的南奧塞梯族萌發獨立訴求,格魯吉亞對此态度強硬,雙方紛争沖突不斷。1991年,格魯吉亞首任總統加姆薩胡爾季阿宣揚“大格魯吉亞主義”,并取消俄羅斯、奧塞梯等民族的語言,激化了不同宗教信仰的沖突,喚醒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先前存在的民族主義運動,這場民族—宗教争端演變發展的結果就是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宣布獨立。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在蘇聯解體前就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争奪的焦點,2020年9月又爆發自兩國獨立以來的新一輪沖突。在阿塞拜疆控制的納卡地區,戰争爆發前約80%的人口是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亞美尼亞人,而居住在該地區的阿塞拜疆人則大多屬于伊斯蘭教什葉派,亞美尼亞指責阿塞拜疆對納卡和阿國内其他地區持不同标準,民族沖突、宗教差異再次成為相鄰兩國關系緊張的核心誘因。烏克蘭局勢雲谲波詭,從表層看,大國為各自戰略安全和地緣政治利益激烈争奪,圍繞烏東地區部署重兵,危局懸于一發,但不可否認,烏東西部分别為俄羅斯族和烏克蘭族主導,俄、烏兩族間分分合合的曆史恩怨與領土、能源等現實利益糾纏交織,導緻外部勢力乘虛介入,這是烏克蘭問題久拖不決的根本原因。

歐亞地區國家經濟總體上不景氣的态勢從獨立後延續至今,這是誘發地區國家政局動蕩的第二個曆史長周期因素。作為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獨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經濟改革效果不彰,經濟轉型未取得明顯進展,單一的能源出口依賴型經濟經常随着世界能源市場起伏而波動,經濟不景氣甚至影響到俄國家統一,導緻其無暇更多顧及歐亞地區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歐亞地區國家作為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其中大部分與俄羅斯之間的經濟關系呈密切關聯、互相補充的特點,這一點至今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歐亞地區國家經濟總體上呈體量小、經濟結構單一、受外部影響顯著的特點。1997年、2008年經濟危機均對歐亞地區國家經濟造成負面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國家經濟下行的壓力。歐亞經濟委員會稱,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2021年國内生産總值(GDP)整體上有所複蘇,增長幅度可能在3%以上,但仍面臨多種風險與挑戰。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和白俄羅斯等國貧富差距擴大,群眾長期陷入一種無法宣洩的低落、焦慮情緒中,這也成為促使2020年納卡沖突再次爆發、白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陷入政局動蕩的重要内因之一。總體來看,除個别國家和在一定年份的統計資料相對較好外,歐亞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普遍乏力,這為極端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擡頭提供了機會,加劇了地區不穩定。

俄羅斯在承接蘇聯衣缽後,綜合國力一度大幅下滑,後經普京總統勵精圖治逐漸恢複,但尚未達到蘇聯巅峰時期水準,難以更加有效地抵禦某些域外國家侵擾其傳統“勢力範圍”,這是影響地區局勢的第三個曆史長周期因素。一方面,為維護在歐亞地區的傳統地緣政治利益、重新取得地區上司地位,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主導建立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多邊機制,提出了“大歐亞夥伴關系”,展示了其推動歐亞地區重新一體化的強烈意願。另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脫俄入歐、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疏俄親西,亞美尼亞舉棋未定,中亞各國在大國之間奉行多元平衡外交,這都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提出了挑戰。雖然俄羅斯一直試圖“整合”歐亞地區,也曾在某個階段有所建樹,但随着經濟增長乏力、美歐制裁、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持續影響,俄羅斯在為區域國家提供支援時往往力有不逮,在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等歐亞一體化平台上的影響力和上司力始終未達到其預期。無論是蘇聯時期還是現今,廣袤的歐亞地區,對俄羅斯而言都是拱衛其國家安全的戰略緩沖帶,也可謂俄“必争必保”之地。是以,普京近期為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強硬劃出紅線,宣示其在烏克蘭、北約東擴等問題上的立場,客觀上表明俄羅斯在西方持續施壓下,自身地區影響已收縮至其設定的戰略底線。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2020年11月10日,載有俄羅斯維和部隊人員和裝備的軍機在亞美尼亞的軍用機場着陸,準備前往納卡地區執行任務。(IC Photo圖檔)

歐亞地區未來發展仍将面臨

一系列外部風險挑戰

歐亞地區局勢穩定的外部挑戰主要來自某些域外國家或國家集團。其中最根本的和長期起作用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跨大西洋聯盟和北約集團。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該地區“向東看”還是“向西行”,無論對俄羅斯還是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都具有全球性戰略影響。蘇聯解體30年來歐亞地區與外部力量互動關系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以北約集團為代表的西方力量不斷逼近俄羅斯本土。以美國為首的跨大西洋聯盟和北約集團在該地區的首要戰略意圖,就是分化、矮化、弱化俄羅斯及其在“後蘇聯空間”的慣性影響力,實作該地區的“去俄羅斯化”和“親西方化”。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稱,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會允許在歐亞大陸腹地形成一個具有統治地位的大國或大陸國家集團。這種帶有遺傳基因性質的地理—曆史—政治執念注定了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集團與歐亞大陸之間的關系很難一直維系在和平的軌道上。

當下俄羅斯綜合國力雖尚未恢複至蘇聯時期,但不少歐亞國家在能源、經濟、市場、貿易、勞務輸出等方面對俄羅斯仍有不同程度依賴,是以盡管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傳統地位和優勢正在被大面積侵蝕,其影響卻依然存在。美歐對此抱有警惕心理,以美國為首的跨大西洋聯盟利用部分歐亞國家之間在領土、民族、宗教等領域沖突和相關國家内部存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通過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非政府組織活動和情報滲透等方式,不斷制造或強化地區不穩定因素,抓住一切機會對地區國家進行所謂“民主”改造,擠壓俄羅斯勢力範圍。自2004年底以來反複發酵、不斷激化更新的烏克蘭問題,其核心外部性因素就是跨大西洋聯盟和北約集團部分國家試圖通過策動“顔色革命”、支援武裝沖突、實施經濟誘拉和挑動民族宗教沖突等一系列“混合戰”手段,達到“把烏克蘭從俄羅斯脫離出來,讓俄‘軟腹部’暴露在外,不再有資格成為一個帝國”的目标。

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戰略目标還不止于此。美國發動阿富汗戰争并盤踞阿富汗長達20年,最終從阿富汗敗撤,不僅未達到改造阿富汗并使其成為美國在“歐亞大棋盤”上棋眼的戰略目标,也導緻其中亞政策的潰敗。然而,要清醒看到,美從“帝國墳場”脫身,迅速止血,是為了從外部合圍歐亞地區積蓄力量。

除了上述大國博弈、陸海争鋒等傳統地緣政治“戲碼”外,作用于歐亞地區局勢演變的外部因素還包括百年變局下外部中等強國與地區國家合縱連橫,實施民族、宗教跨地區“整合”,意圖抱團取暖,并達到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放大“聲量”乃至發揮主導作用的戰略目标。不久前,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六國上司人召開峰會,宣布“突厥語國家委員會”改名為“突厥語國家組織”,這必然成為地區局勢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歐亞地區國家獨立30年來不斷被摩擦、沖突甚至動亂、戰争所困擾,但總體上是沿着由“亂”到“治”的正确軌道前進。各國笃定追求自身穩定、發展的願望不會改變。展望未來,這一地區必然面臨來自域外國家及其盟友的長期包圍、挑撥,甚至是分化、打壓,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地區國家如能精誠合作,大力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亞信會議、 “一帶一路”倡議和大歐亞夥伴關系等涵蓋不同類型、領域、範圍的合作機制與發展倡議實作深度融合,歐亞地區就會迎來和平、穩定、發展、繁榮的曙光。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建設中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IC Photo圖檔)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數字經濟智庫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歐亞研究」李鼎鑫:影響歐亞地區穩定的曆史長周期因素及外部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