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杭大運河是什麼時間修建的(最早)?京杭大運河是什麼時間修建的(最早)?京杭大運河是誰建的京杭大運河是哪三個人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最早開通的時間京杭大運河是哪個皇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是時候建的?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與修建京杭大運河最早開鑿於 朝京杭大運河是隋朝建的嗎京杭大運河是在什麼條件下修建的?

京杭大運河是什麼時間修建的(最早)?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瑤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裡。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裡;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裡;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裡;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裡;臺兒莊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裡;淮陰到瓜洲稱裡運河,長約180公裡;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裡。揚州是裡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隻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建立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裡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京杭大運河是誰建的

是古代勞動人民

京杭大運河是哪三個人修建的

歷史老師告訴你

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一小段雛形,隋煬帝楊廣時期的隋運河基本成行,到了元代在隋運河基礎上改道,有了今天運河的走向模樣。

京杭大運河最早開通的時間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開鑿邗溝(從江都(今揚州市)邗口至山陽(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京杭大運河是哪個皇帝修建的

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大體上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巨集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京杭大運河是時候建的?

隋朝,隋煬帝下詔建的。為促進國家南北經濟交流於繁榮。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與修建

在我國曆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東周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北入淮河。這條聯絡江、淮的運河,從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公裡。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

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我國的封建王朝,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是以,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禦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是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隋朝修築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

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朝開始修建的一條重要的運河是從長安東通黃河的廣通渠。隋初以長安為都。從長安東到黃河,西漢時有兩條水道,一條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條是漢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淺沙深,河道彎曲,不便航行。由於東漢遷都洛陽,漕渠失修,早已湮廢。隋朝隻有從頭開鑿新渠。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將郭衍為開漕渠大監,負責改善長安、黃河間的水運。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難滿足東糧西運的需要,三年後又不得不再一次動工改建。這次改建,要求將管道鑿得又深又寬,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傑出的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在水工們的努力下,工程進展順利,當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自大興城(今西安市)至潼關長達300餘裡,命名為廣通渠。新渠的運輸量大大超過舊渠,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京杭大運河最早開鑿於 朝

隋朝

京杭大運河是隋朝建的嗎

不一樣,隋朝開鑿的是隋朝大運河,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運河是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元朝時期經過修改的。兩者不是一樣的概念

京杭大運河是在什麼條件下修建的?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裡。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專案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專案。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務部門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實現復航,計劃於2017年實現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