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報導,1983年9月26日清晨,44歲的蘇聯防空部隊(Soviet Air Defense Forces)中校彼卓夫(Stanislav Petrov)正在莫斯科市郊的秘密指揮中心塞普可夫-15(Serpukhov- 15)值班,注意監控在美國上空的蘇聯預警衛星。
突然間,電腦警報聲大作,警告5枚義勇兵(Minuteman)洲際彈道飛彈已從美國基地發射。彼卓夫後來回憶:“有15秒的時間,我們都處于驚慌狀态。”、“我們必須判斷,'接下來怎麼辦?'”
當時冷戰方熾,3個星期前,蘇聯才擊落飛經領空的大韓航空(Korean Air Lines)班機,機上269人全數喪命。時任美國總統的雷根不聽呼籲,拒絕當機軍備競賽,還說蘇聯是“邪惡帝國”。蘇聯上司人安德羅波夫(Yuri V. Andropov)則是天天擔心美國會打過來。
彼卓夫是決策鍊極為關鍵的環節。根據決策順序,他報告預警系統總部的上級後,上級上報軍方參謀本部,參謀本部接着再和安德羅波夫讨論,要不要以牙還牙。
彼卓夫一邊盯着閃爍的電子地圖和螢幕,一邊一手拿電話,一手拿對講機,以便随時接收不斷湧入的情報。苦思5分鐘後,他判定系統顯示的可能是假警報。
彼卓夫後來解釋,當時有“50-50”的機率,但因為他不信任預警系統,于是根據發射的飛彈相對較少來判斷,做出大膽的結論。分析此事的曆史學家認為,多虧了彼卓夫冷靜分析,一場大難才得以幸免。看着眼前的電腦警報從“發射”轉為“飛彈攻擊”,還強調警報的可靠性是“最進階”,彼卓夫必須當機立斷。在發射和飛彈引爆之間,他大概隻有25分鐘的時間決斷。
他後來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沒有規定說,我們通報有攻擊來襲之前,能有多少時間判斷,但我們知道,每耽擱一秒,寶貴的時間就少一秒,蘇聯軍方和政界高層需要第一時間得知消息。”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電話,打到高層指揮官的專線,但我根本動也動不了,就好像坐在熱油鍋上。”指揮中心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看到200多對眼睛都盯着他,彼卓夫終于做出了結論,向上通報這是系統故障,誤觸警報。彼得羅夫說,他是憑借過去的訓練和直覺,做出這個判斷。他受過的訓練告訴他,美國人若是發動核戰,第一波攻擊,必定會鋪天蓋地而來。
“人們開戰時,不會隻用5枚飛彈開頭。”彼卓夫表示,當時蘇聯為了回應美國的類似系統,匆促讓預警系統上路,他知道系統不會百分之百可靠。而衛星顯然誤以為太陽在雲上的反射是飛彈發射,才會觸動警報,電腦程式理應過濾這類資訊卻沒有作用,程式後來還得重寫。
确認是假警報後,上級先是稱贊彼卓夫冷靜,但調查後卻又說他沒在工作日志上記錄事情經過,反而記他申誡。
彼卓夫1939年生于海參崴,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機機師,母親是護士。1984年退休後沒沒無聞的他,直到退役蘇聯飛彈防衛司令官沃丁斯夫(Gen.Yuriy V. Votintsev)在199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提及這段曆史,彼卓夫的角色才漸漸為人所知。
彼卓夫的貢獻沒得到同胞認同,卻赢得了敵人肯定,2006年他到美國領取世界公民總會(Association ofWorld Citizens)獎項,2013年獲頒德勒斯登和平獎(Dresden Peace Prize)。盡管如此,彼卓夫總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值一提,就像他在描述這段曆史的2014年紀錄片“世界存亡一指間”(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中所說:“我隻是剛好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位置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