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

圖文作者 孫登高

昔日的高台古堡大部已削平複耕夷為平地,僅存的豐良南巷也終将逝去,這裡曾是父輩先人繁衍生息和生我養我的地方,這裡承載着我魂牽夢萦的思念和記憶。

一一題記

2022年元月15日雖是三九時節,卻風和日麗溫暖如春。早就想着春節快到了要回老家給父母親人去燒幾張紙錢,于是趁天氣好就騎電動車回老家完成這樁心願。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村西口高台上靈氣四射的寶塔

我騎單車沿着老西潼公路大約四十分鐘就來到了位于泉護村南的父母陵園。和每次祭祀時一樣,站在父母的墓前思念和感恩總使我思緒萬千。墓碑前我俯下身去我心情沉重地一張張點燃紙錢,一邊燒錢一邊虔誠地向父母說着心裡話:“大,媽,你兒子給你們送錢來了。你們生活的還好嗎?十月一給你們送的錢可能還舍不得花攢着哩。你們不要心疼舍不得,就要過年了,需要啥就買,再不要象過去舍不得苦着你們!你們過去受盡苦難,現在也該為自己着想……祖父母、外祖父母他們都好嗎?我給你們燒的錢多,給他們送些好嗎?祖父母的墳墓沒有了,我沒法送給他們,拜托了!″

從父母墳前起來我又來到叔父墓前,給他燒上幾張紙錢,寄托我的哀思。

走出陵園我驅單車一路北下,回到髙台古堡一一豐良老村。昔日的高台古堡因遷建新農村和土地複耕僅存豐良南巷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村東口,幾簇青竹和一塊“古寨歡迎您″的标牌給這高台古堡增添了些許生氣,幾幢磚混結構的民房夾雜着破敗倒塌的殘牆斷壁和橫七豎八搖搖欲墜的木架,它們在顯示古舊的同時平添了幾份落寂和荒凉。房屋完好的僅有十多戶人家,其中五六戶油漆斑剝,大門緊閉,挂着鏽迹斑斑的鐵鎖,看來是主人很長時間不在這裡住了,或搬到條件更好的新村,或外出打工住到城裡。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我兒時的夥伴竹業編織藝人陳中農

我從東走到西頭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坐在門口熟練地編着竹器。我一眼認出是小我一歲的兒時夥伴,我們高興地聊起兒時的村鄰好友,同學夥伴。當我提起兒時夥伴,喜歡雕塑書畫的張友山時,他指着巷道兩側的假山、寶塔和昔日的農具等講了許多。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張友山自家門前如若仙境的龍泉假山

我認真欣賞着這位自學成才的農民雕塑家的傑作,這些大都是廢物利用,昔日瓦房廢棄的小瓦,上世紀盛面盛水的面缸水甕,乃至垃圾堆揀來的破碎石棉瓦,在他的手中都變成精美的藝術珍品。倒塌的殘牆斷壁經他一番清理又用廢棄的舊瓦裝飾成優雅樸素的花牆。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石棉瓦假山後面是殘牆改做的花牆

這時張友山聽到我喊他和誇贊的聲音急忙迎了出來,領着我從村東到村西介紹着他的傑作,如數佳珍。我們談的很投機,他要我不管多忙,都要為高台古堡的老豐良村寫點文字,繼續我們自文革時就有的精誠合作。(那時我倆合作為村裡修過語錄碑,修過洗衣池,都是我題寫文字他繪畫)我自然是慷慨應允。其實即使他不說我也是要寫的,因為這裡有我魂牽夢萦的記憶!

因為急着還要到村北十多裡遠的嶽父母墳前為二老送上紙錢,隻好匆匆和兩位好友告别。

來到嶽父母的墓前我清理了墓旁的樹枝雜物,虔誠地點燃紙錢,述說着對嶽父母由衷的感恩,轉達了他們的女兒對父母思念卻因病痛無法前來的苦衷。

回縣城的路上我的思緒始終無法平靜,在思念和感恩親人,在迷戀正在逝去的高台古堡。因為這裡曾經是父輩先人繁衍生息和生我養我的地方,這裡有我兒時的記憶、夢想和經曆,這裡長眠着我的父母先人,這裡是仰韶文化遺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然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規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代替昔日的高台村落,這是曆史的必然。

親情鄉情在我心中——回華州古堡柳枝豐良老村

正在傾心創作的兒時夥伴一一張友山

我無法抑制愈益強烈地對高台古堡的留戀思念和感恩,心中總有一種怅然若失的感覺。但我又想,和我一樣心情的何止我一人,兒時的夥伴,用雕塑美化鄉村的張友山,看視悠閑坐在門前勞作的陳中農何嘗不是如此!不過他們在用守護和美化的另一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愛。為僅存的高台古堡增光添彩,使之即使逝去,也留下晩霞滿天的豐彩!

圖文來源:作者推薦~美篇

圖文作者:孫登高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