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作者:澎湃新聞

程賢

每年二月,黑人曆史月是美國的黑人曆史月,紀念非裔美國人社群的曆史和貢獻。就在今年二月,Netflix釋出了一部關于它的紀錄片系列,"修正案:為美國而戰"。作為觀衆,很容易感受到作品的内心和獨特性:它不是枯燥的,它不是說教,而是讓内容易于了解和有趣;它還講述了一些美國最著名的少數族裔明星:威爾·史密斯,馬赫莎·阿裡,蘭德爾·帕克,塞缪爾·傑克遜......也受到了觀衆和專業影評人的好評,至今在《爛番茄》上一直保持着100%的新鮮度,雖然在豆瓣上留下的評論并不多,但幾乎所有觀衆都表達了震驚;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修正案:美國戰争海報

内戰的"虛假勝利"

叙述者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在電影開頭也提出了這個問題:"當你想到'美國'時,馬上想到的是什麼?"這是一個不同的問題:這個國家對美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從過去幾年美國苦澀的政黨政治的醜陋,到社會各個角落的深刻裂痕,如BLM或襲擊國會山的暴力社會運動,可以說它們都圍繞着這個問題。而這些争議可以追溯到美國之初;

尋求"美國意義"的最公認的答案之一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建立的制度和社會形式:獨立戰争後建立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共和政府,權利制衡機制以及個人公民自由和權利的保障是前所未有的;

但兩百年前,奴隸制依然存在,女性參政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人們的家庭結構、生活方式極其單一,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并不存在,在這些局限下,美國開國元勳們設想了理想圖景和無數的缺陷甚至黑暗,他們寫的"人",是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塑造方式: 白人,男性,出生在原住民,擁有相當多的财産和奴隸。是以,一方面,《獨立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剝奪的權利",另一方面,你可以在美國憲法原文中看到,在國會席位的比例配置設定中,黑人奴隸是按照"五分之三(白人)人"計算的, 而美洲原住民在建國時期的所有重要文本中完全被排除在任何提及種族平等的内容之外。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兩百多年的曆史,就是一個通過各種鬥争來彌合這一差距的過程。《修正案》也選擇了這樣的叙述視角。該劇,特别是1868年通過的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任何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是美國公民,并擁有自由,生命,财産,投票權等公民身份,并且在沒有正當程式的情況下不能被剝奪。

不難看出,這項修正案的頒布是為了鞏固内戰中奴隸解放的成果,并且那段曆史的大部分叙述都得到了極大的簡化:廢除死刑成為内戰的原因和結果,南方黑人的解放等同于獲得公民身份, 而林肯是這一切的中心英雄。但事實上,不同陣營的觀點實際上更加複雜和多樣化。

例如,一個多種族的美國最初并不是林肯的理想圖景。他曾說過,他願意選擇以犧牲奴隸制為代價來維護聯邦的完整性,并且他沒有在戰争開始時宣布廢除奴隸制以保留南部各州。1862年,他将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黑人領袖之一召集到白宮,展示他對廢除奴隸制後黑人未來的願景。他說,黑人與白人的種族平等"與現實相去甚遠",隻要黑人在白人社會中生存,就會有"戰争",并希望"移動"在美國大陸以外成為自由人的黑人集體。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是當時最著名的黑人領袖之一,聽到林肯的觀點,他感到非常失望和震驚。道格拉斯出生于一個奴隸家庭,20歲時逃離種植園到自由州的紐約,并通過撰寫自傳來記錄黑人奴隸的痛苦經曆,經營報紙,在美國旅行,甚至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來傳播廢除死刑的想法。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着名的黑人。他認為,美國黑人的理想情況是保護和修複憲法和制度,這本質上是保護公民身份的,他們想要實作的是将黑人納入保障平等和權利的"美國公民"類别。

道格拉斯一直将林肯視為盟友,認為他的當選和就職典禮為黑人獲得公民身份打開了最後一扇門;是以,他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由于邦聯軍隊在戰争初期并不樂觀,迫切需要軍隊,道格拉斯走遍全國,遊說聯邦允許黑人公民加入軍隊,授予他們公民身份,并相應地動員黑人同胞加入聯盟軍。他認為,當整個美國見證黑人如何勇敢無私地為這個國家流血時,沒有人可以否認和剝奪黑人的"公民身份"。随着1863年《解放奴隸宣言》的發表,道格拉斯再次看到了希望。南方反叛州的黑人奴隸不僅被解放,而且還被征召入伍。近20萬黑人加入了聯邦軍隊,約占總數的10%,其中近4萬人死亡。正如道格拉斯所設想的那樣,黑人的貢獻在邦聯的勝利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制度層面,南北戰争最重要的遺産是上面提到的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該修正案首次将"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歸類為美國公民,其中自然包括被釋放的黑人奴隸,同時強調所有公民都享有公民身份,如自由,生命,财産等。 受美國機構和法律保護。

但一個多世紀後,現實符合道格拉斯的願景,即非裔美國人在戰争中的犧牲并沒有被承認他們的平等公民身份所取代。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南方州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将種族隔離制度化,并稱其為"隔離和平等",以規避第十四修正案;執法機構對黑人的無端騷擾和暴力是司空見慣的,同時縱容白人民兵對黑人的私刑;為了保護權力結構,南方白人立法者出台了限制非裔美國人投票的法律,進而破壞了他們的政治參與。直到今天,非裔美國人社群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警察暴力、高貧困率、缺乏教育資源、缺乏社會保障等等——可以追溯到那個時代深刻的不公正。

民權運動繼續為公民身份而戰

在1852年獨立日的一次重要演講中,道格拉斯準确地概述了兩百多年來對非裔美國人的忽視、背叛和背叛。他首先肯定開國元勳們是創造美國政治制度的"天才",但随後又回到現實,對600多名白人聽衆說,"你們對自由和平等的呐喊,你們在感恩節餐桌上的資訊,隻不過是公然的虛僞","此刻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 正在犯下如此令人震驚的血腥罪行,""美國的過去,它的現實是一個謊言,(如果不改變)未來将是一個謊言。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

它也可以看作是美國對當今美國進步人士意味着什麼的問題的答案:雖然開國元勳們設想了一個自由和平等的新大陸,但對黑人和所有其他受擠壓和邊緣化的群體來說,有太多的好承諾沒有實作;

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與1964年和1965年簽署的第十四修正案,《民權法》和《投票權法》同等重要的檔案廢除了針對非洲裔美國人的制度不平等,如種族隔離和投票壓制,以及延續到本世紀中葉民權運動的美國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羅莎·帕克斯,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大法官,以及成千上萬的普通人,他們仍然以汗水、勇氣甚至犧牲和平抗議種族隔離,他們繼續努力使非裔美國人真正被公認為美國公民,并平等地享受開國元勳們為美國人設想的公民身份。

這種争取公民身份的曆史也見證了其他團體的加入。例如,在1970年代,民權運動走到盡頭時,一股女權主義浪潮開始出現,試圖打破各級女性普遍存在的不公平待遇:如上所述,女性權利在原憲法中一次也沒有提到,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無數不公正的法律和社會觀念成為女性頭上的硬天花闆: 她們不能投票,她們隻能擁有從屬于丈夫的法律地位,她們無權獲得工作報酬,她們無權在婚後獲得财産,她們不能加入陪審團。不能從事從律師到調酒師的許多職業,甚至沒有權利獨立控制自己的身體和生育能力......

在目睹和參與非裔美國人的鬥争之後,婦女們也選擇了第十四修正案作為突破口,向整個社會展示了現實的不公正:為什麼婦女作為一個平等的公民群體,要忍受各種荒謬的歧視,整個國家有什麼理由來維持這種與憲法規定背道而馳的現實?這條路線最典型的勝利是羅伊五世。韋德至今仍在保護婦女的堕胎權,最高法院在其裁決中,通過确立婦女對自己身體的最終控制權的修正案,直接保護了個人自由和隐私。

第十四修正案和民權運動的思想對美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有利于将來了解和看到的身份标簽和生活方式。例如,"性取向"、"性别認同"和"LGBTQ"對于美國開國元勳和推動第十四修正案的廢奴主義者來說,仍然是不存在的,更完全無法想象的概念。最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當時最高法院在Obergefell v.霍奇斯宣布禁止同性婚姻的立法違憲,有效地確定了同性婚姻在美國所有州都得到保護和承認 - 這是第十四修正案中定義的相同"平等"所引用的法律依據。

進步主義者正在戰鬥在當下

從标題中不難看出,這部作品選用了上述進步的曆史觀:"為美國而戰"的意思,美國社會在不同的邊緣化群體中不斷奮鬥,并起源于此,與第十四修正案相聯系。但是,盡管較長的描述了這些團體必須應對的黑暗和犧牲,但最終還是以一個充滿希望的期望結束,正如道格拉斯結束他的演講:"我并不為這個國家絕望;

這種進步樂觀主義的高潮出現在2008年,當時一位年輕、充滿激情、為希望和變革而奮鬥的非裔美國人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選舉。許多美國人甚至自豪地相信,奧巴馬的當選證明了美國的制度是有效的,社會上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已經被根除。但發生的事情立即打破了一種幻想,即保守派白人選民中的種族主義情緒以及由此産生的對奧巴馬的厭惡使共和黨人自2010年以來部分或全部控制了兩院,不合理地阻止了奧巴馬從移民到醫療保健的幾乎所有實質性改革,并在2016年向白宮派遣了一位沒有執政經驗的"真人秀人物"。是以,看到對種族主義、厭女症、仇外心理等有毒保守主義價值觀的反擊,進步光譜的作品和表達中的樂觀情緒逐漸消失,開始轉向激進的方向:"美國式"的制度、價值觀和曆史,包含着如此根深蒂固的黑暗和不公正,不應該引以為傲,而應該從根本上加以審視, 反思,甚至推回去。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2012年11月6日,歐巴馬總統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舉行的競選之夜集會上登台發表勝利演說。

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是《紐約時報》系列"1619計劃"。它試圖從根本上重塑美國曆史,打破以白人開國元勳為中心的傳統架構,并将非裔美國人的曲折鬥争置于美國曆史的核心。它指出,如果說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和保障個人權利的制度設計是這個國家最珍貴的意義,那麼非洲裔美國人在任何時候的鬥争就是這種意義的核心部分。"民權運動不僅僅是關于黑人的權利",它意味着"使憲法代表的理想成為現實"。它打開了許多關于"美國英雄"的主流話語的陰暗面:幾乎所有的開國元勳都是奴隸主或參與奴隸貿易,傑斐遜甚至與他的一個奴隸有親戚關系;他們有意識地決定在最後确定《憲法》和《獨立宣言》等案文的過程中拒絕廢除死刑的想法;而林肯提出的"把黑人趕出美國"的提議被記錄在作品中......雖然他們的榮耀和功績被誇大了,但非裔美國人的地位和貢獻被故意抹去了:許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軍的黑人,在從戰場上回來後,不僅沒有等待他們的忠誠和犧牲得到認可,而且還遭受了更多的暴力和隔離;許多美國人熟悉,熱愛并傳播各種類型的音樂,他們與非裔美國人社群的聯系長期以來一直被美國人記憶中的種族主義所掩蓋和抹去。該系列标題中的"1619"是第一批黑人被運往北美大陸的一年。作者認為,在探索"美國曆史"時,另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是從1619年開始,這自然象征着對非裔美國人經曆的探索和關心,而不是1776年在主流叙事中簽署的《獨立宣言》。作家妮可·漢娜-瓊斯(Nicole Hanna-Jones)因其創新和對曆史叙事的巨大反響而被授予2020年普利策評論獎。

在社會運動中,公衆也越來越容易接受更激進的言論,這些言論将憤怒引向了美國制度。例如,2013年,17歲的黑人少年特雷馮·馬丁(trayvon Martin)被警察無故開槍打死,但涉案警官并未因過度使用武力而被追究責任,是以一些非裔美國人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标簽"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來表示對受害者的聲援,并發展成為一場社會運動。但起初,即使參與者隻試圖讓涉案警官承擔責任,并普遍要求結束警察暴力,"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在美國社會的支援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直到2018年。

去年夏天,包括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布裡亞納·泰勒(Briana Taylor)和丹尼爾·普魯德(Daniel Prud)在内的幾名警察暴力受害者的經曆重新點燃了這場運動。參與者開始提出更激進的要求:"停止為警察提供資金","解散警察部隊",重建美國司法系統,西雅圖抗議者甚至建立了一個長達近一個月的"CHAZ,國會山區"。但是,盡管這些行動和呼籲具有前所未有的大膽和激進性,但美國人并沒有被疏遠,Black Lives Matter的支援率已升至75%的曆史新高。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2020年5月29日,美國人舉着一條寫有喬治·弗洛伊德名字的橫幅,抗議警察暴力執法。

一些直接挑戰美國"國家象征"的抗議活動,也得到了主流社會前所未有的支援。2016年,NFL球員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在比賽前的國歌中下跪,抗議美國的系統性種族歧視。此舉引發了一連串"不尊重國家象征"的指控,以及特朗普在集會上侮辱"讓這件事退出遊戲"。在壓力下,卡佩尼克找不到下一支願意簽下自己的球隊,為了勇敢的表情犧牲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開始之後,抗議手勢的使用成為共識:例如,在随後的NBA比賽中,包括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在内的運動員在國歌中穿着"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并在國歌中跪下,國家橄榄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女子足球聯盟(Women's Football League)和NFL(NFL)也是如此,它們曾經将卡佩尼克拒之門外。在體育場外,這一舉動也被大量街頭抗議者使用,包括議長南希佩洛西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他們帶領一群民主黨人去年七月在國會大廈單膝跪地為弗洛伊德默哀八分鐘。

另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是推倒曆史人物的雕像。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已經做出了這樣的嘗試,但即使是在内戰期間為捍衛奴隸制而戰的被驅逐的邦聯将軍的雕像也面臨着争議,一些極右翼分子甚至在2017年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造成了數十人傷亡。然而,在過去的一年裡,不僅有160座邦聯将軍的雕像被拆除,而且許多傳統叙事中的英雄不再享有被忽視的特權:喬治·華盛頓和托馬斯·傑斐遜等創始人的雕像因其奴隸主而被抗議者移除;波士頓市議會決定拆除一座雕像,該雕像顯示解放的黑人男子跪在林肯的腳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蒙茅斯大學決定從他的主樓中删除支援種族隔離的前總統威爾遜的名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查爾斯·M·布洛(Charles M. Blow)在當時的評論中直言不諱地說:"被華盛頓和其他開國元勳奴役的黑人,像我們一樣,是那些愛、笑、哭和受苦的人——沒有人的功績可以抵消對他人犯下的罪行。是以,奴隸主不應該享有在公共場所豎立雕像的榮譽。"

即使在傳統上出于商業原因而與争議保持距離的好萊塢電影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趨勢的陰影。從《逃離死亡,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到剛剛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本獎的芝加哥七位紳士審判,近年來探索種族和民權主題的作品不僅給生活帶來了不公正的創傷,而且開始直接質疑美國的制度;即使在漫威電影中,近年來最受贊譽的《黑豹》也首次想象出一個在人類世界中從根本上優于美國的制度和社會。去年釋出的音樂劇《漢密爾頓》視訊版是美國公共文化美學的微妙變化:在首映式上,站在奧巴馬時代的尾巴上,這場盛大的團聚式多樣性慶祝活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掌聲;創始英雄們不經意的慶祝、贊美以及對種族和多元文化主義的更深刻認識,應該更多地關注記錄戲劇中痛苦和掙紮的部分,而不是戲劇中膚淺的、慶祝的表達。

修正案:從第十四修正案到現在,貫穿美國的曆史和目前的裂痕

照片 芝加哥七位紳士的審判

保守派反擊

當然,即使進步的觀點和曆史觀點繼續獲得更多的認可,光譜另一邊的保守派也從未停止過對它們的猛烈攻擊。

其中一個目标,通常被作為稻草人的目标,是上面提到的"1619計劃"。前衆議院議長紐特·金裡奇(Newt Gingrich)、現任參議員克魯茲(Cruz)和科頓(Cotton)等保守派政客抨擊這項工作是"洗腦"和"宣傳",但沒有指出任何曆史問題;關注美國曆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學校系統中左翼思想的根除"并不全是曆史研究者,但都是保守派活動家。一月初,該委員會釋出了第一份"研究報告",幾乎遭到了整個美國曆史界的批評。美國曆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會長格羅斯曼(Grossman)表示,該報告充斥着"歪曲事實、選擇性沉默、公然或微妙地誤讀曆史事實",并得出結論,"幾乎沒有曆史學家的接受度"。雖然拜登上任以來的第一批行政指令包括解散1776年委員會,并調查其組織和工作中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但該報告的内容預計将對未來保守意識形态的形成産生重大影響。

保守派對進步主義的不滿在特朗普的2020年獨立日演講中達到了一個高潮。與前任總統傾向于在這一天選擇團結與和解的基調不同,《紐約時報》将這次演講描述為"黑暗"和"神聖":特朗普指責進步人士"抹去我們的曆史","诽謗我們的英雄","不破壞我們最神聖的紀念碑",并發誓他"不會允許我們的國家,價值觀,曆史和文化被奪走"。他在拉什莫爾山上選擇的位址位置,顯然也是一個挑釁性的姿态:拉什莫爾山,也被稱為總統山,以其在懸崖上的華盛頓,傑斐遜,林肯和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雕像命名,并且一直是許多争議的主題:它的位置曾經是北美的原住民,并被當時的聯邦政府"帶走" - 美洲原住民土地上白人奴隸主的雕像。這種組合被許多人視為美國曆史黑暗面的表達。

"抹黑曆史","背叛美國"...保守派對進步主義的批評往往忽略了這些要點。事實上,如上所述,近年來,進步主義者改變了主意,對美國的現在和過去采取了更尖銳,更批判和悲觀的看法;例如,如前所述,美國憲法的一個開創性方面是第一個包括保護公民權利的方面,而民權運動是其對少數群體的吸引力的延伸;"移民國家"的天性深深植根于美國的基因中,我們希望後代能夠繼續向"硬漢和"貧窮"的人敞開大門。創始人一再強調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對"最暴政"的警惕。雖然這種考慮一方面導緻了許多今天似乎存在嚴重缺陷的制度(例如參議院席位,選舉團等的配置設定),但這個想法本身無疑是有價值的:主流無權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少數群體 - 以及為LGBTQ等群體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進步權利。 少數民族、穆斯林等恰恰是當今這一思想最直接的實踐。美國意義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認為這些想法遠未實作,傳統叙事掩蓋了許多曆史和"英雄"的陰暗面,是以,相信這些價值觀的美國人迫切需要的不是驕傲、慶祝或自我欣賞,而是帶着内疚和道歉的反思和修正。

另一端的保守派,雖然一貫善于指責對方缺乏對"美國理念"的尊重和尊重,但其行為在本質上卻與"美國理念"相去甚遠。例如,在通過第十四修正案後,南方各州的白人至上主義者立即開始"清空"他們的努力,不僅提供了荒謬的"隔離和平等"制度,而且還在文化層面上創造了一套"南方叙事",認為南方不是在捍衛内戰中的奴隸制,而是"南方的生活方式" - 諸如《亂世佳人》和《一個國家的誕生》等作品用于定義和美化這種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可以将民權運動和保障民權的聯邦立法解釋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殘酷審查和幹預",即使大量奴隸主和邦聯将軍的雕像,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公共場所,對非裔美國人社群來說意味着痛苦的曆史記憶。 保守派一直主張"在公共場所保留獨特的南方文化"。

例如,鑒于美國對公共權力和"多數暴政"的觀念,保守派傾向于主導"小政府",反對環境立法、競選資金監管、全民醫保、公共福利、槍支管制......甚至今天美國社會的問題也可以追溯到此。但是,當面對最無能為力的抗議者時,無論是尼克松政府在1970年代面對反越南戰争抗議者,還是去年夏天面對"黑人的生命很重要"的抗議者的共和黨,保守派都傾向于毫不猶豫地使用"法律和秩序"的口号來回應不對稱,不合理的暴力;他們的虛僞也展現在對性少數群體的待遇上,為了把這個群體推回主流,他們完全把"警惕多數暴政"的原則抛在腦後,1996年通過了《婚姻保護法》,該法往往是"DOMA"的縮寫,直接強加了他們對婚姻的狹隘定義,即"男女結合", 以聯邦立法的形式對所有美國人。

保守派虛僞的另一個領域是"言論自由":當公衆輿論抵制公衆人物的攻擊性言論時,他們經常指責它是"異議"的表現,并發明了"取消文化"的批判标簽。但撇開這組話不談,這種公開反應與其說是對言論的限制,不如說是對被冒犯群體感情的合法表達。當然,言論自由本身的想法非常重要,它滋養了美國充滿活力的媒體和文化,擴大了公衆讨論的可能性,讓道格拉斯成為"奴隸",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不願放棄自己的席位,一個被污蔑為不潔和病态的性少數群體活動家,即使面對嚴厲而強大的制度性不公正, 總是可以用表達作為最後的手段,讓太多的激進聲音向前邁進。換言之,挑戰現有結構的表達最需要對這一概念的保護。但今天,往往是保守派扼殺了這種說法:1619計劃也不例外,2020年9月,特朗普政府下令停止在所有公共機構中傳播和讨論"批判性種族理論",許多紅州立法機構已經頒布法律,禁止"美國從根本上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等機構中的"有争議的思想",例如"美國基本上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嗎";MeToo運動中對女性受害者的鼓勵受到了保守派不同形式的敵意,保守派長期以來一直是媒體排外主義的政黨 - 無論是尼克松政府阻撓媒體對五角大樓檔案和水門事件的報道,特朗普呼籲媒體為"人民的敵人",批評報道的"假新聞獎", 或者整個右翼回音室對主流媒體的偏見,甚至将媒體視為"第四右翼"。這個想法源于言論自由,并且已經深深植根于美國,是一個流行的想法。

無論是在1868年,1964年,2016年還是今天,保守派思想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從未寫在《獨立宣言》,《權利法案》或《聯邦人文學科》中,而是作為一個主流群體,看着其主導地位被進步所侵蝕 - 與不同膚色,信仰和觀念的其他人相同的平等和自豪感, 以及它的生活方式在道德上并不優越的事實。以安全為榮的傳統是建立在欺淩的結構性特權之上的......當然,這種焦慮值得被了解和傾聽,但很容易轉向一個更黑暗的方向,成為夏洛茨維爾的人群,高喊"猶太人不會取代我們",一對白人夫婦站在他們家門口,在去年夏天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者面前舉着槍,一個陰謀論驅使成千上萬的人進入國會大廈, 以及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的演講中爆發的怨恨。

結束

是以,通過結合目前美國社會的撕裂,你可以看到光譜的兩邊并不是簡單的"烏鴉般的黑色"。放眼世界,許多國家社會裂痕的起源和趨勢是相似的: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主義剝奪了少數群體表達其身份的權利;在法國,人們不願意面對主流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世俗主義",這種"世俗主義"剝奪了切斷對曆史的反思,制造對女權主義和多重性别觀念的敵意,并成功地侵蝕了媒體的獨立性,司法系統和其他權力制衡......

事實上,這些論點是對定義和解釋"國家意義"的權利的争奪:對看似輝煌的曆史和傳統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擁抱,還是對受到這種光傷害的特定人群的反思?雖然後者往往不那麼浮華,嘈雜和刺痛,但至少正如我們從曆史中看到的那樣,做出這種選擇意味着,在割傷皮膚的痛苦之後,它更接近真正值得慶祝和自豪的理想畫面。包括德國和法國在内的許多面臨撕裂的國家将在未來一兩年内面臨大選,選舉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社會的未來方向。而我們可以期待的是,更多即将做決定的人,将看到曆史的悲劇和進步投射在當下。

參考:

"修正"将威爾史密斯的星光之情帶入了第14修正案的動蕩曆史 - CNN

美國憲法:轉錄 -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追蹤林肯總統對奴隸制的看法 - NPR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需要見到林肯。總統會與前奴隸會面嗎?- 華盛頓郵報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的《奴隸是什麼?七月四日是什麼?》

1619計劃 - 紐約時報雜志

紐約時報,安克雷奇每日新聞和ProPublica赢得普利策獎 - 紐約時報

公衆輿論如何轉向黑人的生命很重要 - 紐約時報

跪着,在NFL激烈辯論,在抗議活動中引起共鳴 - 紐約時報

唐納德·特朗普抨擊NFL國歌抗議者:"把那個婊子的兒子趕出球場" - 衛報

國歌辯論又回來了。但現在它站立着,這是兩極分化。- 紐約時報

NBA球員和教練在賽季開始時在國歌中下跪 - CBS新聞

民主黨人為喬治·弗洛伊德默哀片刻 - BBC新聞

集團稱,2020年有超過160個邦聯标志被删除 - 紐約時報

雕像如何在世界各地倒下 - 紐約時報

是的,甚至喬治華盛頓 - 紐約時報

在世界盡頭觀看"漢密爾頓" - SupChina

1619年編年史 - 紐約時報

1619年,重訪 - 紐約時報

"他們的目标是美國的終結" - 紐約時報

拉什莫爾山如何成為拉什莫爾山 - 紐約時報

城市如何失去對警察紀律的控制 - 紐約時報

取消覺醒的運動 - 紐約時報

面試|林:沖突的公開信與取消文化的合法性——思想市場

特朗普頒發"假新聞獎",沒有紅地毯 - 紐約時報

《Why We're Polarized》作者:Ezra Klein

法國、伊斯蘭教和"Laïcité" - 紐約時報

"修正:為美國而戰",爛番茄: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tv/amend_the_fight_for_america

負責編輯:吳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