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出現和消亡
婚姻制度,像其他社會制度一樣,并不總是存在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經濟制度是原始制度,其他制度是家庭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派生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是男女在物質生産和人口生産中利益互補的産物,起源于私有制出現後,在社會大富時代消亡。婚姻家庭制度存在的條件是:男女在物質生産和人口生産方面存在差異和交流,社會财富的盈餘還沒有發展到一個非常富裕的時代,男性在物質生産能力上的主流群體比女性強,男性有澄清子孫後代的願望,而女性在物質上不能自我滿足。兩種社會形态沒有婚姻的條件:一是沒有剩餘财富的原始時代,社會産品必須平均配置設定;二是社會财富如此豐富,男女之間沒有物質差别,共産主義時代不需要"交換"資源。
婚姻是經濟的産物。愛情可以讓男人和女人發生性關系,但愛情是不穩定的,沒有持久的愛情,是以基于純愛的婚姻是不穩定的。愛情不是婚姻制度的根源。通俗地說,男人需要清楚,女人的物質生産能力弱于男人,是婚姻的根源。男女經濟能力的不平等是婚姻的根源。當主流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依賴男性的時代到來時,婚姻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原始社會,人以部落的形式,婚姻是集體婚姻,和一般的動物沒什麼不同。生産資料的極度匮乏迫使部落實行公有制,老人、病人和兒童由共同照顧。
随着生産力的發展,部落内部有了自然的勞動分工,社會已經有了第一的私有制。男人去打獵,而女人可以從事相對容易的采摘和耕種。這導緻婦女有更多時間接觸子女,并建立更多的社會母子關系。因為部落還處于群體婚姻的狀态,孩子的父親不能确定,母親可以采取相應的長期形式的父母權利。我們知道,社會生産包括人本身的生産和物質物質的生産。此時社會生産力低下,人與自然處于最原始的鬥争狀态,人類生産是第一位的,是以社會形成了母系社會狀态。這一時期的生殖崇拜大多是女性崇拜,直到現在,老子的《道德經》的一些片段被認為是原始母系社會的殘餘印象。在周朝的儀式中,使用黃氣麗麗,而黃琦的形狀來自女性生殖器。
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終于導緻了私有制的出現和農業文明的出現。此時社會産品存在相對過剩,男性因為勞動力較強,逐漸成為生産工具和産品的主要擁有者。雖然男人自己不能生孩子,但物質資訊需要遺傳,客觀上需要發明一種方法,以便男人可以判斷哪個是他們的後代。是以,真正的婚姻制度應運而生,以男性主導的丈夫和妻子制度的形式出現。舊的道德規範規定,女性應該從一個開始到另一個,但目的無非是讓男性更容易判斷哪個是他們的孩子。此時,生殖崇拜大多是男性生殖器崇拜,到目前為止,在巴兒的一些村莊裡,仍然有相關的男性生殖器崇拜石雕。
夫妻制度在數量上有三種,"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弗裡德曼的《生命經濟學》對這三種形式進行了微妙的分析。這個過程我就不重複了,總之,根據供求理論,結論是"一夫多妻制"加劇了男性的競争,對女性來說經濟上是有力量的,相反,"一夫多妻制"對男性有利。雙方長期博弈的結果是目前的"一夫一妻制"。而當時什麼樣的具體婚姻方式與社會自然環境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一夫多妻制在所有國家普遍存在的原因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男性一直是主要生産者,并且長期掌握生産資料,使女性不得不依靠男性生存。其次,古代頻繁的戰争導緻男性人口相對稀少,人口比例的不對稱導緻多個女性不得不依靠男性生存。幾天前,中央電視台的一個采訪節目正好相反。它描述了西藏一個現在确實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家庭。家庭生活的環境和惡劣的條件,單靠男人的勞動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個女人和他們的孩子,隻有多個丈夫才能通過分别開展生産活動來養活家庭的日常生活。
在封建社會中,為了避免過渡時期的繼承競争,許多國家已經開始以"一夫一妻制"為主的"一夫多妻制",而且往往是婦女的特殊權利之一。在中國,具體表達的是"一夫一妻制",妻子的後代有繼承權,其他人沒有。各個社會的法律和道德也在這個時候開始豐富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促進财産的分割。我們現在使用的婚姻和繼承法就是這種趨勢的結果。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反複的工業革命導緻了生産的高度發展,社會生産逐漸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男女平等就業機會已經出現,這導緻了女權主義運動的轟炸。事實上,并非所有女性都認為一夫多妻制是對自己的壓迫,而是她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安全感。男女在工作中機會均等最終導緻"一夫一妻制"成為社會主流。
但是,應該認識到,婚姻制度畢竟是社會生産和社會制度的産物,其目的是生産資料的配置設定,其本質是反人類的。社會和單身家庭離婚率的上升也是社會生産發展的結果——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在沒有對方幫助的情況下自己養活自己和孩子。結果,人們的行為更加自由,人格的發展不再受生存競争的壓迫。
然後是"共産主義妻子"的問題。其實,"共産主義的共産主義妻子"這個詞本來就是資産階級的論調,因為當時在婦女和其他生産資料看來,既然其他生産資料可以是共産主義的,那麼婦女這種特殊的生産資料也可以是共同的妻子。不幸的是,他們說了正确的結果,而不是正确的理由。
在共産主義社會中,生産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物質物質物質大大豐富,階級、國家和私有制都自然而然地消亡了。長期以來與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的婚姻制度自然将不複存在。人類社會的主要沖突,就是告别人與自然的沖突,變成自我發展的沖突。這意味着每個人都隻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發展需求。一直束縛婚姻的生育問題将轉變為社會問題,而不是個人問題。物質資訊的豐富,確定了社會實行"盡其所能,各取所需"的配置設定原則,所有兒童和老人由社會共同撫養,使男女能夠平等地互相吸引,自由随意。最終,所謂的"共産主義共産主義妻子"(應該是共産主義共産主義夫婦)正式實作。現在,在世界上生産力最高的國家美國,成人單身率是51%,如果這個數字被證明是61%,71%,81%,91%......婚姻正在從主流中消亡嗎?
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并非總是存在,也不是總是存在。它随着私有制的出現而産生,随着生産的發展而變化,最終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變得松散。(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