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的電影《帝國的毀滅》,相信大部分對二戰和納粹德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都看過,更多的人則有可能通過某站上的鬼畜視訊,知道了這部電影。
雖說上映于2004年,然而十多年後的現在再看這部電影,仍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對于柏林戰役的最後十天,進行了非常尊重史實的刻畫,從高官到将領,從士兵到平民,塑造了一幕幕群像,成為了強弩之末的第三帝國的最後縮影。難能可貴的是,電影對希特勒等納粹戰犯,進行了非常客觀的描述,既無美化亦無醜化,同時進行了深刻反思,格局之高顯得某島國格外醜陋。
電影中展現的大批真實曆史人物,也是令人叫絕。下面小編就通過幾個分類,盤點一下電影中出現的人物。
高層及文職官員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二戰發動者。素食主義者、天才演說家、冷血惡魔、偏執狂。1945年4月30日在總理府地下室開槍自殺。據說扮演者甘茨為了演好希特勒,特地與精神病人和帕金森病人相處。個人認為,甘茨老爺子塑造的希特勒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
赫爾曼·戈林(1893~1946)
空軍總司令,一戰時期王牌飛行員,第三帝國唯一的帝國元帥和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因為受傷而嗎啡成瘾,從帥哥變成了油膩胖子。對漂亮制服和勳章很有執念,然而自己設計的制服,個人覺得還不如正常的德軍軍服好看。被盟軍俘虜後,在紐倫堡法庭被判處絞刑,臨刑前夜服毒自盡。
海因裡希·希姆萊(1900~1945)
黨衛隊全國領袖,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内政部長,黨衛隊的建立者,數百萬猶太人和其他族裔屠殺的幕後劊子手。戰争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媾和,被希特勒免除一切職務,逃亡途中被俘,服毒自殺。
約瑟夫·戈培爾(1897~1945)
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一流演說家和謊話精,被稱為“宣傳的天才”和“納粹的喉舌”,哲學博士學位,外表謙謙君子,實則鐵腕冷血。始終陪伴在希特勒身邊,希特勒自殺後繼任德國總理。1945年5月1日,與妻子毒殺六個孩子後,雙雙自殺。
阿爾伯特·施佩爾(1905~1981)
建築師出身,德國裝備部長,第三帝國經濟方面的主要上司人。戰争末期曾對希特勒破壞一切的焦土政策消極以對,保護了很多重要的工廠和設施。紐倫堡審判時沒有逃避罪責,被判處20年監禁。1966年出獄,1981年病死于倫敦。
馬丁·鮑曼(1900~1945或1959)
納粹黨辦公廳主任、秘書長,希特勒私人秘書,掌握着納粹黨的錢袋子,人稱“元首的影子”。納粹高官中結局最撲朔迷離的一位。有人說他于希特勒自殺後逃離地下總理府,1945年5月2日在火車站附近自殺。然而發掘其骸骨後,發現上面沾有南美國家巴拉圭獨有的土壤,是以有人認為他逃亡南美,死後又被遷葬回柏林。
沃爾特·海威爾(1904~1945)
外交官,外長裡賓特洛甫下屬,外交部駐最高統帥部聯絡官。1945年5月自殺。
漢斯·弗裡茨舍(不詳)
此人生平和本人照片恕小編未能找到,隻知道他是戈培爾下屬,宣傳部官員。電影中克萊勃斯上将與蘇軍會談後,他企圖與朱可夫元帥建立聯系投降,差點被布格道夫上将打死……
國防軍
威廉·凱特爾(1882~1946)
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陸軍元帥。二戰期間德軍資曆最老的将領之一,對希特勒毫無保留地忠誠和崇拜。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絞刑,從宣判到執刑,始終面無表情,淡定自若。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1890~1946)
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陸軍大将,凱特爾的副手,希特勒的主要軍事顧問之一。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制定者,曾經簽發屠殺蘇軍戰俘的指令。紐倫堡審判後被處以絞刑,然而對他的判決一直存在争議,直到他死後6年,法庭才宣布其無罪。
赫爾穆特·魏德林(1891~1955)
專攻炮兵領域的陸軍上将,第56裝甲軍軍長,柏林城防司令。希特勒和戈培爾相繼自殺後,于1945年5月2日宣布投降,1955年死于蘇聯監獄中。希特勒曾以為魏德林叛變投敵下令将其絞死,後者不得不親自前往總理府辯解,随後被告知接任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悲哀地說:“與其讓我接受這項任命,還不如絞死我。”
馮·格萊姆(1892~1945)
德國最後一任空軍總司令,空軍元帥。戰事末期駕機從慕尼黑出發,降落在柏林面見希特勒,中途被蘇軍高射炮擊傷右腿,在地下總理府接受了空軍總司令的任命和空軍元帥的晉升。其實這些都可以通過無線電來傳達,希特勒召喚格萊姆前往,不僅讓他成了瘸子,還讓他遠離了唯一能指揮德國空軍殘餘力量的地方。1945年5月24日服毒自殺,死前悲憤地說:“我身為空軍總司令,卻已無空軍。”
卡爾·科勒(1898~1951)
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空軍上将。科勒一直對自己的上司戈林頗有不滿,認為後者不足以擔任空軍總司令。得知希特勒準備自殺的消息後,科勒親自飛往上薩爾茨堡通知戈林,兩人後來均被馬丁·鮑曼派出的黨衛軍軟禁。被盟軍俘獲後,科勒于1947年獲釋回國,1951年去世。
漢斯·克萊勃斯(1898~1945)
陸軍參謀總長,陸軍上将。早年曾擔任駐蘇聯使館武官,會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是以在希特勒自殺後,前往蘇軍指揮部談判,要求停戰,然而遭到蘇聯方面拒絕。德軍宣布投降後,在地堡内開槍自殺。
威廉·布格道夫(1895~1945)
曾任希特勒第一副官,陸軍上将。曾攜帶希特勒手谕,逼迫隆美爾元帥自殺。1945年5月,與克萊勃斯一同在地堡内開槍自殺。
黨衛軍
威廉·蒙克(1911~2001)
黨衛隊旅隊長,黨衛軍少将,警衛旗隊早期成員之一。柏林戰役中被任命為總理府衛戍司令兼大學營防禦區司令,在其率領下,德軍進行了頑強的防禦作戰,甚至前後組織了九次反突圍戰鬥。希特勒自殺後率領總理府内的侍衛和秘書等人突圍,最終被蘇軍俘虜。雖說身為黨衛軍,蘇軍卻對其出奇友好,甚至允許他保留槍支,由于子彈被希特勒侍衛京舍卸走,蒙克自殺未遂。輾轉多個戰俘營并經曆多次問詢和作證後,于1955年獲釋回國。蒙克才能出衆,然而性情粗暴、嗜酒如命、嗎啡成瘾,加上極不合群,是以在同僚之中口碑極差。甚至在戰後的黨衛軍老兵聚會中,即使曾經身為将軍,他也沒有什麼聲望。
赫爾曼·費格萊因(1906~1945)
希姆萊副官,黨衛軍中将,人稱“希姆萊的金發小子”。在蘇德戰争中,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多次針對蘇聯戰俘和平民的屠殺行為。1944年迎娶愛娃·布勞恩的妹妹,和希特勒成為連襟。柏林淪陷前期,試圖帶着财物逃亡瑞士,希特勒不顧愛娃求情,以叛國罪将其槍斃。順帶一提,他的扮演者托馬斯·克萊舒曼可是銀幕上的“老德軍”了,從國防軍到黨衛軍,從高層官員到潛艇艇長,都曾出演。
恩斯特-羅伯特·格拉維茨(1899~1945)
德國紅十字會會長,著名醫學專家,黨衛軍上将,希姆萊的主治醫生兼密友。熱衷于用集中營中的囚犯進行醫學實驗,并且以毒氣室的方式屠殺數百萬猶太人。連希特勒本人都對其很不待見,背地裡稱他為“一塊無用的脂肪”。柏林最後的歲月,他擔心遭到報複便申請離開柏林,被希特勒一口回絕。想到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格拉維茨便在家庭餐桌上引爆兩枚手榴彈,不僅炸死了自己,還拉上了妻兒一同陪葬。
溫納·哈瑟(1900~1950)
醫學專家,黨衛軍中校,希特勒非常信任的私人醫生。柏林戰役尾聲之際,與同為醫師的恩斯特·申克在地下室設定了緊急救護站,救治了大量的德軍官兵和平民。為了測試氰化物膠囊的毒性,哈瑟将一粒膠囊喂給了希特勒愛犬布隆迪将其毒死,并且指導希特勒在開槍瞬間咬破膠囊的自殺方式。截至被蘇軍俘虜,他在7天内頂着病痛進行了超過370台手術,随後被蘇軍帶往地堡,辨識戈培爾夫妻及其子女的屍體。由于嚴重的肺結核,哈瑟于1950年死于莫斯科的監獄中。
恩斯特·京特·申克(1904~1998)
營養專家,黨衛軍中校。電影中戲份很多,營造了一個醫者仁心的形象。盡管電影中還原了申克救治傷員的行為,然而現實中他卻沒有這麼好的名聲。作為黨衛軍營養督察員,他在達豪集中營建立了一個草藥種植園,用于研究并提取維生素,為了研發供給前線官兵食用的高蛋白香腸等食物,他在集中營裡對囚犯進行了一系列對比實驗,導緻大量囚犯死于饑餓和水腫。他隻關心德國人的健康,集中營的囚犯對他而言隻是草芥。被蘇軍俘虜後,他并未受到審判,于1953年回國。反倒是當時的西德政府了解他的過往後,吊銷了他的醫生執照,終身禁止他從事臨床醫學工作。
路德維希·斯滕費格(?~1945)
醫生,黨衛軍中校。身為希特勒私人醫生之一的他,在柏林最後的歲月,從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變成了指導自殺的藥師,可謂諷刺。從地堡中突圍途中,他與馬丁·鮑曼在火車站附近服毒自殺。(馬丁·鮑曼是否當時自殺存疑)
奧托·京舍(1917~2003)
黨衛隊旗隊長,黨衛軍少校,希特勒貼身侍衛兼副官。電影中高大沉穩的京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真實曆史中,京舍也是個身高超過2米的大個子,氣勢懾人。法國簽署停戰協定時,希特勒曾讓京舍帶着一把手槍站在簽署協定的車廂門口,“如果法國人敢有一絲不尊重的地方,就開槍。”被蘇軍俘虜後,京舍經曆了輪番審訊和折磨,卻始終堅定地保持不合作态度,被判25年徒刑後,京舍在獄中仍在不斷宣傳反蘇思想,受到了無數的“特别懲罰”。
海因茨·林格(1913~1980)
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黨衛軍上尉,希特勒貼身侍衛、管家。被蘇軍俘虜後,遭到輪番審訊和折磨,非常合作地交代一切蘇軍提出的問題,最後被判處25年徒刑。與其一同服刑的京舍則不斷鼓勵林格,讓其堅強。二人一起被迫撰寫了《希特勒檔案》。
羅胡斯·米施(1917~2013)
黨衛軍上士,希特勒的貼身保镖。希特勒諸多活動的見證者,柏林戰役最後一批離開地堡的軍人之一。被蘇聯關押9年後回國隐居,撰寫《最後的見證者》一書,講述了戰争時期希特勒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埃裡希·肯普卡(1910~1975)
黨衛軍中校,希特勒的司機。肯普卡是希特勒最為親近信任的人之一,由于非常健談,總把元首逗得大笑,希特勒總愛坐在副駕駛位置,友善與其談天。肯普卡作為司機并未參與政治事件,卻是最終焚燒希特勒屍體的人員之一。在柏林戰役結束後他巧妙躲開了蘇聯的追捕并最終被美軍俘獲。作為落入盟軍手中的第一個知曉希特勒自殺真相和馬丁·鮑曼下落的人,他不僅極受重視,而且沒有受到任何指控。獲釋後撰寫了多部回憶錄,成為史學界研究希特勒的重要資料。
女性
愛娃·布勞恩(1912~1945)
希特勒妻子,曾在希特勒專職攝影師海因裡希·霍夫曼的照相館中工作,進而結識希特勒。時年17歲的愛娃與年長其25歲的希特勒就此成為了長期伴侶。1945年4月28日午夜至29日淩晨,與希特勒在總理府地堡結婚,正式結為夫妻。4月30日,二人雙雙自殺。
瑪格達·戈培爾(1901~1945)
宣傳部長戈培爾妻子,納粹黨重要成員,希特勒的狂熱支援者。瑪格達是遠近聞名的美女,在經曆了一場失敗婚姻後,與戈培爾走到了一起。在希特勒自殺後,她親手毒殺了自己的6個年幼兒女,随後在地堡外,倒在了丈夫的槍口之下。戈培爾随即開槍自殺,二人遺體立即被焚燒。她與前夫的兒子,在德國空軍服役的哈羅德,成為了這個家庭的唯一幸存者。
戈培爾一家,最上方是哈羅德
特勞德·瓊格(1920~2002)
整個電影的主角,便是這位希特勒的年輕女秘書。她從1942年開始擔任這個職務,直到希特勒死亡。擔任秘書期間,她與希特勒的勤務員漢斯結婚,然而漢斯很快就戰死沙場。當時希特勒秘書中最能幹的是施羅德,瓊格因為年紀小經驗少,是以隻做些記錄希特勒口述并打字的工作,然而希特勒卻一直将其像女兒一般照顧有加。戰争末期,她跟随蒙克将軍等人逃離地堡,被蘇軍俘虜後,與一名蘇軍士兵同居數年,此後一直獨自居住在慕尼黑,直至去世。
漢娜·萊契(1912~1979)
女飛行員,傑出的飛行家,名譽空軍上尉,曾經多次創造德國和世界女性飛行記錄。作為德國空軍試飛員,她以平民身份,駕駛過戰争期間德軍全部型号的飛機,甚至包括很多未能生産的試驗型号。鑽石級空軍飛行員證章擁有者,第一位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的女性。1945年4月,她與馮·格萊姆(據說二人是情人關系,格萊姆死後漢娜終生未婚)一同駕機沖破蘇軍防空網降落在柏林與希特勒見面,随後飛往鄧尼茨司令部。被俘後很快被釋放,繼續本職工作,65歲高齡時仍能駕機升空。不過她也是一位頑固的納粹分子,至死都未曾對服務于納粹而忏悔,反而在所有公開場合都佩戴着她的鐵十字勳章。
蓋爾達·克裡斯蒂安(1913~1997)
希勒特私人秘書之一,曾與希特勒司機肯普卡訂婚,然而最後嫁給了空軍軍官埃克哈德·克裡斯蒂安。她和瓊格一道,跟随蒙克将軍離開地堡,被蘇軍俘獲。1946年與克裡斯蒂安離婚,長期居住在杜塞爾多夫直至去世。
康斯坦澤·曼切麗(1920~?)
希特勒專職廚師和營養師,希特勒自殺前最後一頓飯也是出自她手。她與瓊格等人一同離開地堡,跟随蒙克突圍,5月2日被蘇軍俘獲後,蒙克委托同行的四位女性前去向鄧尼茨送出相關報告。因為身穿國防軍制服,曼切麗向瓊格提出去尋找便裝,瓊格最後一次看到曼切麗,她正被兩名蘇軍士兵帶往一處地鐵隧道。曼切麗就此音訊全無,下落不明。
蘇軍
瓦西裡·伊萬諾維奇·崔可夫(1900~1982)
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的傑出将領,元帥軍銜。同時也是戰後頗有成就的外交家,電影中出現的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蘇軍角色。早年間曾來到中國學習及擔任軍事顧問,會說一口流利中文。曾參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等一系列重大戰役。柏林戰役後期,曾與德國陸軍參謀長克萊勃斯會談,成為第一批得知希特勒死訊的蘇軍将領之一。因為會談未能取得成果,崔可夫不顧危險,來到德軍火力射程範圍内的區域準備再次談判,等候過程中遭到德軍死硬分子槍擊受傷,成為對德作戰中最後一位流血負傷的進階将領。
未露面人物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1896~1966)
黨衛隊副總指揮,黨衛軍上将,武裝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首任師長。這位在電影中被希特勒始終寄予厚望的将領,确實是一位能力出衆的職業軍人。然而在戰争末期,他所指揮的部隊早已殘缺不全,兵力不足15000人,根本無力增援,面對着希特勒“違令者槍決”的荒唐指令,施坦因納選擇了抗命。為了防止落入蘇軍之手,他帶領部下向西撤退,并最終向英軍投降。
沃爾特·溫克(1900~1982)
陸軍上将,第12集團軍軍長,曾任古德裡安的參謀長。柏林戰役最後的時光中,他一度被稱作“元首的救星”。當盟軍與蘇軍從不同方向合圍柏林時,他利用手中東拼西湊的有限兵力,作出了精妙的安排,牢牢牽制住了十倍于己的盟軍部隊,盟軍雖說有人數和裝備優勢,卻始終無法對12集團軍造成有效損傷。最終他率軍向盟軍投降,雖說公然抗命并率軍投降,卻無人質疑他對德國的忠誠;由于他的作戰指揮能力極強,他和他麾下的第12集團軍也得到了盟軍的敬重。1982年,溫克死于車禍。
阿爾貝特·凱塞林(1885~1960)
空軍元帥,最具指揮能力、也最受歡迎的德軍将領之一,甚至盟軍都稱其為“微笑的阿爾貝特”。出于對文物的熱愛,在意大利作戰期間,他保護了羅馬、佛羅倫薩等一大批曆史名城免遭戰火,救下了很多藝術品和文物。向美軍投降後,在紐倫堡審判中因戰争罪被判死刑,後改無期徒刑,1952年因健康原因獲釋。
卡爾·鄧尼茨(1891~1980)
海軍總司令,海軍元帥。一戰中曾任潛艇艇長,二戰中發明了“狼群戰術”,令盟軍在海上損失慘重。希特勒自殺前,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茨為德意志帝國總統兼國防軍最高統帥。1945年5月8日代表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随後被逮捕,被紐倫堡國際法庭判處10年徒刑。1980年以89歲高齡去世,成為第三帝國最後一位去世的元帥。直到晚年,鄧尼茨仍然在宣揚納粹思想,并始終堅稱自己對猶太人大屠殺毫不知情。
約翰内斯·亨切爾(1908~1982)
這個角色比較特殊,小編隻在影片末尾看到有他的簡介,卻忘記了他曾在電影的哪裡出現過,大家有誰知道,請告知時間點。亨切爾曾在希特勒總理府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擔任機電維修保養工作,柏林戰役中他在總理府地堡中擔任同樣的職務。希特勒自殺後,地堡内人員不是自殺就是外逃,亨切爾為了保障野戰醫院的供電供水而自願留下,直至蘇聯紅軍進入地堡後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