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犬戎的曆史

1.有人知道犬戎的曆史嗎

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征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漢族特點的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遊牧民族、遊牧精神和遊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屬于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内曾出現一個人口衆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是以,是以白狼國就是犬戎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據史料記載犬戎族極為野蠻兇悍,據史書記載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圖騰。《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卷裡說: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并遣使入貢”,而且,唐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實際上,從民族歸類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是以,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麼以上所說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斷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為圖騰的遊牧民族。

參考資料:新浪 讀書頻道

2.犬戎

犬戎--------- 1。

古族名。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猃狁,也稱西戎,活動于今陝、甘一帶,猃、岐之間。

在甘肅靜甯縣威戎(今靜甯威戎鎮)立都。西周中期以來,随着周王朝實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僅能守成,而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

特别是猃狁,進一步加強對周朝的壓力,不時入侵。 宣王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猃狁,取得很大勝利。

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周幽王即位,以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國人皆怨。

幽王三年,又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相傳為博得褒姒最美的一笑,曾點燃烽火(軍事警報用),戲弄諸侯,結去諸侯信任。 接着,又廢去申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子伯服為太子,并拟問罪申侯。

周幽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申侯聯合缯(今山東棗慶東)和犬戎軍隊大舉進攻西周都城(豐、鎬兩京,今西安西),幽王急命點燃烽火,結果諸侯一個也不來救。周王室衛隊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

幽王攜褒姒及太子伯服倉皇出逃,終被犬戎軍隊追上。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殺死于骊山腳下,西周亡。

随後,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又将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平王,遷都雒(落)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2。

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3。

對外國侵略者的蔑稱。 4。

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種。 5。

傳說中的國名。詳“犬封國”。

6。犬戎族為遊牧民族,當時的犬并不像現在這樣完全脫離狼的狀态,那時的白犬如狼一般兇猛,族人的圖騰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為“犬戎”。

3.曆史上犬戎與匈奴的關系

都是少數民族,犬戎可能是匈奴的祖先,兩者不在同一時期,匈奴崛起時犬戎已經滅亡,匈奴在北方,犬戎在西方。

犬戎是古族名。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猃狁,也稱西戎,活動于今陝、甘一帶,猃、岐之間。在甘肅靜甯縣威戎(今靜甯威戎鎮)立都。後在春秋時為秦所滅。

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遊牧民族,最初在今蒙古地區建立國家,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三百年。在戰國時崛起,秦漢時達到鼎盛。

4.匈奴族的曆史及其影響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史記索隐》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葷粥。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猃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并未取得統一。

由于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

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定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戰國末期趙将李牧曾大敗匈奴。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着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鬥是在漢朝。

漢初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

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

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

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内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逃走。

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

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衆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别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

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西漢時期的單于有: 頭曼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伊稚斜單于、烏維單于、兒單于、呴黎湖單于、且鞮侯單于、狐鹿姑單于、壺衍鞮單于、虛闾權渠單于、握衍眴鞮單于、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

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于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将。

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占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占洛陽,316年攻占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351年被漢族人冉闵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别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

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

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北韓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

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曆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

之後,亞洲部分的匈奴最後一點殘餘部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曆史中徹底宣告終結,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據說有一些目前還生活在今天的陝西。

5.有人知道犬戎的曆史嗎

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

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征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

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

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漢族特點的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

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遊牧民族、遊牧精神和遊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屬于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

《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内曾出現一個人口衆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

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是以,是以白狼國就是犬戎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

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據史料記載犬戎族極為野蠻兇悍,據史書記載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圖騰。

《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卷裡說: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并遣使入貢”,而且,唐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

實際上,從民族歸類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是以,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

那麼以上所說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斷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為圖騰的遊牧民族。

參考資料:新浪 讀書頻道。

6.誰能講得清中國古代犬戎、羌人這些民族的演化

“犬戎族”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 匈奴原屬于阿爾泰語系的一支,最早見于中國的史料,原在中國的西北部。商周人把他們叫做戎狄,又稱為鬼方、混夷、犬戎、犬夷。

戰國時稱胡或匈奴。從西周到東周的數百年間,遊牧于泾渭流域(今陝西省彬縣岐山一帶),是殷周西邊勁敵。

周文王、周穆王與之進行過戰争。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與申侯聯合攻殺幽王,迫使周室東遷。

犬戎後來一部分北遷,一部分逐漸與鄰族融合。到了秦朝,秦始皇組建了強大的軍隊,又建築了長城,這才把匈奴的進攻擋住。

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晉陽,漢高祖親率大軍迎戰,被包圍在白登。 到了漢武帝,此人雄才大略,他派人到西域購買良馬,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這才改變了戰略,由防禦轉入進攻。

以後幾百年中,匈奴節節敗退,相當多的人定居在中原的土地上,和從事農業的漢族人混合了。另有一部分人開始了偉大的進軍。

到了公元一世紀,他們已經推進到歐洲的東部邊界,并且和屬于雅利安人的諾迪克遊牧民族混合起來。 根據韋爾斯的著述,匈奴人決不像後世西方史學家描寫的那樣野蠻,因為他們帶去了中國和印度的文明,他們對被征服者不是殺戮而是編人兵籍,甚至互通婚姻,這樣他們便成功地把多瑙河的遊牧民族都混合起來。

他們具有一切注定要在政治上支配别的民族所必需的天賦才能,有很強的同化力。 到了四世紀,匈奴更加壯大,他征服了在他們西邊的阿蘭人,東哥特人也臣服于他。

後來匈奴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政治軍事都非常傑出的領袖吾提拉,他統治着匈奴和日耳曼諸部落組成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十多年間一直受他的欺淩,他甚至娶了羅馬帝國皇帝的孫女。

風流的他和他的鐵騎是這樣的可怕,以緻日耳曼人、羅馬人都一緻稱他為“上帝之鞭”,連羅馬帝國也不得不納貢。有一次他侵入希臘逼索額外的賠款,直到溫泉關和色臘基,長驅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

451年,吾提拉向西羅馬發動了進攻,他的軍隊有50萬人。他們從匈牙利出發,渡過萊茵河,攻人高盧,但在馬河夏龍附近遭到失敗。

次年他又打到羅馬城下。公元453年,吾提拉和一個日耳曼少女結婚,舉行婚禮時不幸死去了。

從此匈奴便消失了,東方遊牧民族的血便流在歐洲人的血管裡。 羌人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

羌族雖然逐漸向西和南面遷徙,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部族居于河湟一帶,稱為「西羌」。 漢晉時期,中央王朝對西羌采取威逼政策,緻使西羌多次爆發反漢起義。

西遷于天山南路的羌稱為「?S羌」,自立為王,疆域相當廣闊,曾經協助漢朝對抗匈奴。前秦崩潰以後,西羌首領姚苌在長安建立後秦,勢力強盛之時東至河洛,西及關隴。

後秦被東晉滅後,羌人仍然長期活躍在中國西北一帶。 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于岷江上遊一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羌人自稱"爾瑪"(xma)、"爾麥"(xma)或"日瑪"(zma)、"日麥"(zme),這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意為"天之子民"。 曆史上因時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稱之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區。 "姜"、"姜姓"部落集團,是羌人的一個分支,是古中原的地區最著名的民族共同體之一,從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至春秋戰國之際,"姜姓"族群在中原政治、經濟等領域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是西羌之一種。

實際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稱之"姜",為族名稱之"羌",以羊為圖騰(早先放牧為生)。因"姜"、"姜姓"族群在中國上古時期顯赫的曆史地位,漢晉史家是有此論的。

傳說姜姓始祖為炎帝,其最初分布于中國西部地區,活動中心在今陝西渭水上遊,與黃帝族鄰。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左傳·哀公九年》也載:"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後東向進入中原地區,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區獲得空前發展,成為黃河流域幾個著名的部落集團之一,也是羌人進入中原地區的先驅。

"羌"、"氐羌"。關于"羌"的文字記錄見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記錄了大量有關"羌"和"羌方"的活動。 從甲骨文關于"羌"和"羌方"活動情況看,商代羌之疆域廣大,大緻據有今甘肅省大部和陝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帶,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

著名族群有"北羌"、"馬羌"等。其經濟生活仍以畜牧業為主。

後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聯軍。《後漢書·西羌傳》說:"及武王伐商,羌?率師會于牧野。

"這裡的羌當指的是就是這部分羌人。 "氐羌"之名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

《山海經·海内經》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 氐羌,乞姓。

"《逸周書·王會解》說"氐羌以鸾鳥"。孔晁《注》雲:"氐羌,地。

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矣'。"如是,羌是大名,氐是。

7.商纣的曆史是什麼

商纣在大臣聞重等的支援下登上王位,通過自己的征伐,擴大了帝國版圖,都城殷出現了繁榮景象。

但是他好大喜功,對外大舉征伐,對内修建宮殿,壓榨平民和奴隸,表面繁榮,其實已經衰弱。

西周在文王的治理下逐漸強大,引起纣的猜疑,是以把文王幽禁了很多年(後來文王逃走就不用說了)。周與商的仇恨更大了。

周武王即位後一心滅商(曾兩渡黃河,隻是第一次周武王覺得準備不足沒有實質性的進攻)。

商纣卻妄自尊大,沒有絲毫準備。周兵攻過來時,他的軍隊卻在遙遠的北方與犬戎等少數民族打仗。是以,商纣無兵可以禦敵,臨時把奴隸組織起來(其中很多是原來關在監獄裡的囚犯和戰俘)。當然這支臨時組織的奴隸軍隊不堪一擊,甚至戰場倒戈。

商纣見周兵攻進來了,一切都完了,但是風度是要的,就登上他修建的當時最宏大的宮殿鹿台,點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