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
》
戰争是一個可怕的詞語,因為戰争會讓一個國家陷入混亂,百姓們的生活變得格外沒有穩定性。
沒有人喜歡戰争,但是戰争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如今,唯有強大,才能避免戰争困擾。

中國曾經曆過戰争時期,在這個時代當中,為了對抗敵人,守護住祖國的河山,中國士兵拼盡了全力,有無數前輩們是以而犧牲,有無數的家庭過上了天人永隔的生活。
對于我們來說,這些人是民族英雄,是國家的驕傲,但是對于他們的家人們來說,他們隻是父母的孩子,弟妹的兄姐,獨一無二的家人。
或許如果他們可以選擇,他們甯願自己的孩子不是什麼英雄,也希望他們平安地活着。
在大陸的諸多抗戰英雄中,謝春生就是這樣的存在,
他母親不願意讓他參軍,但是他就偷偷去,一去就是71年。
一、抗日英雄謝春生
謝春生出生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山村當中,雖然生活條件不算太好,但一家四口能一直在一起,也是一種平凡的幸福。
原本謝春生可以一直過着這樣幸福的生活,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災難早在不知不覺當中就盯上了他們。
對中國一直虎視眈眈的日本終于有所動作,開始了全面侵華,謝春生一家受到戰争影響,開始了颠沛流離的生活。
無奈之下,謝春生的父母帶着他和妹妹四處逃亡,試圖尋找一處安身之所,
然而當整個國家都受戰争影響時,逃到哪裡都是徒勞。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親終究是沒有躲過日本人的子彈,不幸喪命,母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隻能咬牙繼續帶着兩個孩子四處跑。
謝春生在十五歲這樣稚嫩的年紀就失去了父親,他對戰争的心态從一開始的恐懼轉變為了憎恨,他知道這樣的逃亡是徒勞的,如
果真的想讓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安全,那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成為軍人,成為結束戰争的人。
後來,謝春生将參軍的想法告訴了母親,沒想到受到了母親的極力反對,其實這是人之常情,
我們都能了解,對于一個剛剛失去丈夫的妻子來說,她當然不願意再承受失去兒子的痛苦。
可是,讓母親沒想到的是,謝春生參軍的意願竟然如此強烈,一向孝順的他這一次忤逆了母親,
在她還沒有松口的情況下偷偷跑出了村子裡,成為了抗日軍隊之中的一員。
謝春生再怎麼有一腔熱血,畢竟也隻是一個十五歲的小男孩,他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
是以他的長官不放心他上戰場,就先讓他成為了一個通訊員,跟着經驗豐富的老兵後面學習。
對謝春生來說,這個工作并不難,因為他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颠沛流離中,早就有了和人打交道的經驗,是以他很快便勝任了這個任務。
後來,戰争越來越激烈,前線缺乏人手,他們這些後備力量也必須要上戰場支援,那是謝春生第一次真正上戰場,真正感受到戰場的殘酷。
雖然十分危險,但好在他們不辱使命,打赢了這場戰争,并且成功地活了下來。
後來,謝春生成為了一個對戰争相當熟悉的戰士,他的一腔熱血支撐着他打赢了
很多場仗,立下了赫赫戰功,也讓他次次都在危險的戰場上活了下來,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
謝春生歸心似箭,在戰争一結束就想立刻回家找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但沒想到和日本的戰争結束後,内戰又開始了,
待這場戰争再結束時,謝春生跟随着大部隊一起去了台灣,去到了一個離母親離故鄉更加遙遠的地方。
二、和母親團聚
謝春生原本以為自己隻是在台灣待幾年,很快就可以再回去,但是由于他的身份等限制,他根本不能夠随意在台灣和大陸之間出入。
無奈之下,謝春生隻好先在台灣安頓下來,娶妻生子,做點小買賣維持生計。
這樣的生活從他剛退役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他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
即便他有了屬于自己的家和生活,他依然在這個城市沒有任何的歸屬感,因為他知道,他的根不在這裡,而是在遙遠的大陸。
在閑來無事的時候,他總是會自己一個人坐在門口,看着故鄉的方向,一個人孤單地抽着煙,流着眼淚。
謝春生本以為自己的一生都要在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當中度過,沒想到八十年代的時候,兩岸關系有所緩和
,他終于得以回到祖國的懷抱,終于得以踏上回家的路。
可是,對于這次歸家,他的心中十分忐忑,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是否還在人世。
算起來,他已經離開家71年了,連他自己都已經是一個86歲的老人。
謝春生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尋找他們的下落,不遺餘力地打探和走訪。
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之下,找到了歸家之路。
時隔86年,他見到了自己的妹妹,當時自己離開時還是一個小女孩的妹妹,現在已經和他一樣是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了。
多年未見,兩人有很多話要說,但是謝春生在看到卧床不起的106歲的老母親時,一瞬間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
彼時,母親已經因為中風而躺在床上很多年了,但即使病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着她,她也始終沒有舍得離開人世,因為她還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
謝春生回去之後,母親眼睛一亮,像是終于了了一樁心願,在當天晚上就合眼了。
三、結語
兒子偷偷參軍抗日,一走就是71年,家中106歲老母親仍在等他回家。
原來,母愛的力量真的可以超越生命,倘若不是擔憂着謝春生,母親也不會支撐到現在。
可以說,她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為她成功地等到了自己的兒子,可以心滿意足地結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