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你是誰?
克裡斯托弗:我是創造者,創造了一個受萬衆歡迎的電視節目。
楚門:那麼我是誰?
克裡斯托弗:你就是那個節目的明星。
楚門:那麼一切都是假的?
克裡斯托弗:你是真的,是以才有那麼多人看你。聽我勸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虛假,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詐……
上述對話出自電影《楚門的世界》。
電影的主人公楚門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場大型真人秀節目的主角,他生活中的每一秒都有上千部錄影機對着他,他周圍的所有人都是演員,包括他最好的朋友、身邊的妻子……所有人都在一個虛拟的世界裡編織着近乎完美的謊言。

圖源:《楚門的世界》
當楚門決心逃出這個虛假的世界,該節目的制片人克裡斯托弗想盡辦法竭力阻止,于是發生了上面的對話。
正如對話所言,楚門的世界是假的,但楚門是真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楚門。我們生活的世界确實和克裡斯托弗所創造的世界一樣,不乏謊言和欺詐。
但也正如電影結局楚門毅然走出被設定的虛假世界、邁向真實世界一樣,人類也從未停止識别謊言、探尋真相的步伐。
人為何要說謊?
尼采說:“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
無論古今中外,謊言在人們的生活中都非常普遍。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少遭遇謊言,那可能是因為多數情況下你還被蒙在鼓裡。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欺騙,但是我們自己又避免不了對别人說上幾句謊話。于是,我們在痛斥說謊者的同時,自己卻不能停止說謊。
這個謊非說不可嗎?
首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從未說過謊的人。
現代社會生活中充滿了謊言,正如著名生物學家羅伯特·特裡弗斯(Robert Trivers)在其著作《愚昧者的愚昧》中所言:“我們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子。”
為了更好地适應社會,為了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不上當受騙或少上當受騙,長久以來,人們苦苦追尋着謊言的本質以及識别謊言的有效線索。
電視劇《千謊百計》的主角就是一名測謊專家,他可以從人們的面部細節分辨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圖源:《千謊百計》
其次,生活中也需要适當的“謊言”。
有時候生活中的很多謊言并無惡意,而是出于禮貌應對。在現實生活中出于為他人着想而說的善意謊言并不少見。從社會交往的角度看,善意謊言隻要适度,就會有利于社會交往和人際和諧。
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在集中營裡,騙兒子這是一個“赢得坦克”的比賽。圖源:《美麗人生》
假設你與一位多年不見的好同學相見,你可能會說下面哪句話呢?
A: 很多年沒見,你可一點都沒變。
B: 哎呀,你胖了,頭發白了,也稀疏了,你看上去老了好多。
如果選A,聽者可能認為你在撒謊,但聽者往往樂于接受這善意的謊言。如果選B,聽者或許再也不想見到你,人們并不總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馬克·吐溫說過:“大家都在說謊,每一天、每一小時,清醒時、沉睡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說謊也是人們适應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說謊的動機
人們編造各種各樣的謊言,大多是在不同動機的“驅使和指導”下出現的。
影響說謊的動機有内因和外因,最大的内因是需要和内驅力。
比如說小偷偷了某物,卻說自己沒有偷,因為某物對他來說充滿了誘惑,獲得某物就是偷盜的誘因。
誘因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驅使人們得到它;另一種驅使人們遠離它。比如人們做錯事不想被懲罰,就會用說謊來逃避。
楚門的朋友信誓旦旦承諾自己不會“欺騙”他,但他為了工作,隻能繼續維持謊言。圖源:《楚門的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是以當有人說謊時,可以先了解他的需求或找到其誘因,順藤摸瓜就能找出原因。
說謊成瘾的說謊癖
心理學上還有一種被稱為“說謊癖”的心理疾病。
無緣無故地去欺騙别人,說謊的時間過長或次數過頻,以至于對那些被謊言蠱惑的人甚至是自身造成某種危害時,這樣的說謊就是一種病态了。
說謊成瘾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說謊的情況下仍然有意或習慣或自然地說謊,有時候是為了中傷别人,當看到有人相信謊言時便沾沾自喜,說謊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的說謊者則僅僅是用撒謊來獲得變态心理的滿足,造成吹牛騙人的實際後果,雖然屢屢被揭穿仍然樂此不疲。
病态說謊強迫症,通常有以下幾點特征:
他們的謊言常常會持續多年,有的時候甚至終身。有些人在直到他們死前的那一刻都在堅持自己這段虛構的經曆。
不同于妄想症的誇誇其談,說謊癖患者的謊言有些時候是基于現實的基礎上編造出來的,這種貼近現實的謊言聽上去很像真的,而且說謊者往往編造出大量的細節和故事背景。
在整個層面上來看,故事是假的,但是細節和素材是真的。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有點像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事都是真實發生的,有的甚至來源于别人的生活,但是被說謊者在時間及空間上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及加工。
他們的反應速度很快,噼裡啪啦說上一堆細節,但是又好像答非所問,在關鍵問題上含糊其辭。
如果有人質疑他們的謊言,他們會表現得非常震驚、生氣、沉默不語或者奮起反擊,有時眼神還會飄忽不定。如果有人看穿他們,他們會自動遠離。
他們中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對别人的感受漠不關心,隻在意自己的面子。
他們很會講故事,是一個好演員,知道怎麼抓住或轉移别人的注意力,擅長操控别人的心理。
他們不僅欺騙特定的目标,一旦有需要,也會習慣性地欺騙身邊的人,他們有認知能力,知道這是錯的,但是難以抑制說謊的沖動。
謊言是否值得被原諒
謊言是否被值得原諒還需看是否對其他人造成了傷害,以及傷害程度,總之就是要看謊言的實質究竟是利他還是利己。
也許對于很多人來說,謊言是很難被原諒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記得多年前,“一檔相親真人秀”節目上有過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窮人冒充有錢人和你戀愛,然後被你發現。你會如何反應?85%的人選:堅決斷絕關系,誠實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但是如果一個有錢人冒充窮人和你戀愛然後被你發現。你會如何反應?85%人選擇:繼續交往,我愛的是他的人,不是他的錢。
的确,謊言是否值得原諒需要看很多方面的條件。
同樣都是撒了謊,但是後者的行為會被原諒,而前者卻被大部分人拒絕,甚至認為是品質問題。因為他們考慮問題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是否會得到原諒其實與誠實無關,而與謊言是利他還是利己有密切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避免不了說謊,卻往往要求其他人忠誠。
因為人們多會對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即便是說了謊也會認為有說謊的必要,也是為對方着想。而出于自我保護,對别人的行為就不會像對待自己那般寬容,被謊言所欺騙的人們心理上的巨大憤怒及其它心理體驗,讓那些說謊行為的受害者無法原諒說謊的人。
圖源:日劇《我的丈夫工作無能》
還有一些人隻對最親近的人說謊,尤其夫妻,按照他們的邏輯,認為無論怎樣愛情始終不會變,對方也會了解并原諒自己,于是,多年來一直放縱自己欺騙對方。他們不願失去自己,但最終生活讓他們失去了信任,同時失去了婚姻。
世間說謊的人千千萬萬,說出的謊言也各有千秋,但唯一的相同點是那虛假的話語。
謊言的誕生是說謊者深思熟慮地斟酌、處心積慮地思考的結果。于是,如何有效識别謊言,始終是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謊言背後有着複雜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識别謊言不能僅僅隻靠幾個表情和動作。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所寫的《說謊心理學教程》,基于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前沿研究,從謊言的心理機制、行為線索、社會文化影響、識謊訓練、識謊技術及應用等多個方面展開,全面梳理了說謊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架構和脈絡。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不要去欺騙别人,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了解神經科學、行為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知識
熟知謊言背後的機制和原理
掌握科學識謊的工具
說謊和識謊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貓鼠遊戲”
人人都可能說謊
但并不是人人都會有效地辨識謊言
-End-
編輯:Cellur | 稽核:Yoyo
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