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搜圖
▲熊克武戎裝照
1911年
辛亥革命後,
同盟會在
四川舉行起義并
成立了蜀軍政府
,熊克武被任命為軍政府麾下第
1師師長,并不斷發展壯大,到1918年已經統攝
四川軍民兩政。為
解決麾下各部補給問題,
熊克武
允許他們在各自
駐防地區
就地征收
軍需糧饷,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四川軍閥
特有的防區制,各軍、師、旅指揮官在各自防區不僅
征收糧饷,還幹預政事,委任官吏,
割據一方。
▲川軍防區制
川軍長達
20餘年一盤散沙
至
1926年
北伐前夕,四川先後興起了幾十股勢力,其中師長一級就有
呂鹿鳴的第
1
師、李雅材的第
2
師、王陵基的第
3
師、羅緯的第
4
師、何光烈的第
5
師、馮德齋的第
7
師、楊啟文的第
8
師、費東明的第
9
師、鮮英的第
10
師、
羅澤洲
的
11
師、冷熏南的第
12
王銘章
13
師、朱家宗的第
14
師、楊春芳的第
15
師、藍文彬的第
16
師、廖維源的第
17
師、龔伯凱的第
18
師
、
孫震
20
田頌堯
22
鄧錫侯
30
師、劉文輝的
31
師、唐式遵的
32
潘文華
33
師等。
北伐戰争後,四川各路軍閥畏于天下大勢,紛紛投靠北伐軍,被統一整編為第
20、21、23、24、28、29軍,分别由
楊森、劉湘、
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
鄧錫侯、田頌堯擔任軍長,但由于沒有統一的軍費,各軍仍自行割據,随意搜刮民财,麾下各師、各混成旅也大都自行其是,彼此攻伐不斷。在此過程中,盤踞川東的劉湘勢力不斷壯大,最終壓服了各方勢力,成為川軍領袖,執掌全省軍政大權。
▲川軍幾股大勢力
劉湘之是以能夠在各路勢力中脫穎而出,
占據地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劉湘從
1918年底就被北洋軍閥政府任命為重慶護軍使,不僅獲得裝備補給,還占據了長江上遊最重要的商埠重慶,随後逐漸控制川東地區,控制長江水道。從此,劉湘一方面利用便利的水運交通,征收商稅,購買槍械,設兵工廠、煉鋼廠等,支援他不斷擴張;另一方面查扣其他軍閥勢力購買的軍需器材等物資,防止他們擴充部隊。
▲蔣介石戎裝照
蔣介石中央政權的支援。
北伐戰争雖然讓蔣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其政令軍令不出長江下遊,先後與馮玉祥西北軍、閻錫山晉綏軍、唐生智湘軍及李宗仁、白崇禧桂系等勢力發生若幹次内戰,不得不拉攏控制長江上遊的劉湘作聲援。
1935年5月長征紅軍進入四川,川軍各部頻頻敗北,蔣介石趁機組建軍事參謀團入川,裁剪整編軍隊。川中各軍備受打擊,
僅有
最先投靠蔣介石的楊森20軍未受損失,劉湘的21軍則直接擴編為第21、23、44軍共3個軍,另外還有1個獨立師,勢力冠絕各部之首。
但蔣介石也不打算放任劉湘發展,其麾下
3個師長除23師師長潘文華忠心耿耿外,第21軍軍長唐式遵、第44軍軍長王瓒緒都被其分化拉攏。
▲劉湘(中)鄧錫侯(左)劉文輝(右)
▲川軍走上抗日戰場